联谊信息

铁兵精神的时代回响 ——‍余开华教授一行参观铁道兵历史文化纪念园

 

2025年9月15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湖南大学教授、原铁道兵七师三十三团老兵余开华与战友一行,专程前往徐州铁道兵历史文化纪念园,开展红色寻访活动。

这座纪念园位于铜山区双拥公园内,占地约15000平方米,是江苏省唯一以铁道兵为主题的园林式纪念场所。自2024年8月正式开放以来,它已成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铁道兵精神的重要阵地。

下午三时,在纪念园名誉园长牛玉敏的陪同下,余开华一行步入由红飘带造型构成的拱门。拱门上方,中国铁建原总裁赵广发题写的“铁道兵历史文化纪念园”十一个大字熠熠生辉。

从1948年东北铁路纵队成立,到1984年集体转业,铁道兵三十五载的峥嵘岁月,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余开华轻抚刻有“成昆铁路通车”字样的拱柱,动情地说:“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刻度,更是一座用钢铁与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他回忆起1969年作为铁七师战士参与襄渝铁路建设的往事,深沉地说道:“在襄渝铁路建设中,1501名铁道兵战士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奋斗一线。这些以血肉之躯铺就的钢铁动脉,是新中国基建史上巍峨的丰碑。”

在绿皮火车车厢改造的展室里,泛黄的老照片、磨损的风枪、褪色的军装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余开华久久驻足,指着一件风枪设备感慨道:“当年修筑襄渝铁路,每向前推进一米,都意味着难以想象的付出。大成隧道突水事故一次牺牲32人、楼房沟大桥架桥机倾覆一次牺牲19人……这些事故背后,是技术滞后、管理粗放、环境恶劣与工期高压多重因素交织酿成的悲剧。”

他进一步从专业角度回顾了安全建设的演进历程:“烈士的牺牲,推动了中国工程建设安全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从《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到本质安全理念的落地,从人工判断到‘天地一体’勘探,从人海战术到智能建造——这种以牺牲推动的安全进化,正是铸就安全生产丰碑的核心历程。”

作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余开华从专业角度解读了铁道兵创造的工程奇迹:“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战士们仅凭钢钎、风枪和炸药,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一条条通途,成就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传奇。”他特别强调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跃升:“隧道工程从传统‘坑道法’升级为新奥法,结合喷锚支护与控制爆破;地质勘探从人工判断跃升至‘天地一体’勘探;掘进作业全面机械化,液压钻孔台车、盾构机、TBM(隧道全断面掘进技术)广泛使用。智能监测、智慧管理和智能操作更是将施工人员从危险环境中解放出来。”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余开华与徐州本地铁道兵老战友共同探讨了铁道兵精神的时代价值。结合自身从军人到学者的转变,他深情地说:“铁道兵虽然撤销了编制,但三十五万官兵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继续在铁路建设一线恪尽职守。这种‘脱下军装还是兵’的信念,正是铁道兵精神最真实的传承。”

余开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寄语当代青年:“从成昆铁路到青藏铁路,从绿皮火车到飞驰的高铁,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铁道兵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如今,隧道施工死亡率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降低了数百倍,众多工程实现了零伤亡施工,这正是对烈士英灵最好的告慰。希望你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书写新时代的‘钢铁长虹’。”座谈会尾声,全体人员齐声高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激昂的旋律久久回荡在纪念园上空。

活动最后,余开华一行在“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主题雕塑前合影留念。雕塑中,铁道兵战士手持风枪、肩扛枕木的坚毅身影,与远处疾驰而过的高铁列车遥相呼应,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恰如余开华在留言簿上的题词:“铁轨延伸的是记忆,精神照亮的是未来。没有当年的‘以命相搏’,就难有今天的‘生命至上’。”此次参观既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让流淌在铁道兵血脉中的忠诚与担当,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