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已藏铁道兵纪念馆
——再现铁道兵精神永存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71周年。经过一年的征集编辑,铁道兵战友丛书、战友回忆文选《难忘的岁月》,由李康平战友指导,周永强主编,于2021年11月12曰出版。该书弘扬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缅怀铁道兵的历史功绩,讴歌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事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读本,学习中共党史不可多得的生动鲜活教材。
铁道兵53团段本生战友,当月16日收到书下午在家拜读,他触景生情的感慨,该书值得回忆阅读!它收录了铁道兵战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专业连队、不同的经历与故事,历历在目,可圈可点,如同身临其境。回想当年在铁道兵部队锻炼,方有今日。真可谓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锤炼人啊!可惜铁道兵改工,过去的军营已成百姓家舍,一去不复返……谢谢《难忘的岁月》编辑出版! 9师44团赵厚发说:这书不错,有史料价值。我天天看……;11师53团唐反修收阅后赞誉:铁道兵难忘的岁月,永恒的纪念。不朽的文献!
上图:原53团3营孙朗文教导员(右)与崔家山总经理,同日收到难忘的岁月书欣慰合影;下图:实业企业家崔家山总经理,在认真阅读《难忘的岁月》一书。(孙朗文提供)
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灾抢修突击连称号,原铁道兵11师53团3营12连第二任指导员孙朗文,17日收到书后,即与厦门水木添诚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崔家山总经理,一起阅读书中“想起这面旗帜”的文章,孙指导员回忆起,11师宣传科葛兆海干事,在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11师前指,亲眼目睹抢修蓟运河第一条浮桥。当时蓟运河铁路大桥地震破坏严重,是铁路交通大动脉,必须抢建一座浮桥。铁道兵郭维成副司令员在现场立下军令状,临时大桥不通不回指挥部。抢修现场当时看到的情景:郭副司令员让随行下属找来几个草袋往桥头地下一铺,坐一会躺一会,河里打桩,对岸修路基的人群尽收眼底,昼夜不断的在亲自督战……。再现了当年铁道兵的抗震救灾精神!
2师6团刘尊鑫,敬畏历史、尊重英雄的史诗 ——读《难忘的岁月》有感: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学习了《难忘的岁月》中有关文章,顿时热血沸腾,仿佛又听到了援越抗美战场空袭的警报声、山腹深处风枪的轰鸣声、部队嘹亮的军号声;一幕幕激烈战斗的场面、一幅幅艰苦生活的画卷、一帧帧亲如兄弟的战友身影,浮现在脑海里,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难忘的岁月》史诗般的对铁道兵35年辉煌战斗历程和铁道兵的英雄集体、英雄模范人物的讴歌。铁道兵官兵以“多扛一根枕木,多打一颗道釘,就是多消灭一个敌人”的信念,坚决执行“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胜利完成了铁路抢修任务,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提供铁路运输保障;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铁道兵官兵舍生忘死,勇往直前,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路保障任务,创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新中国铁路建设中,先后建成了鹰厦、嫩林、成昆、襄渝、南疆、青藏等52条干支线铁路,达12590公里;还参加了地铁、林业、国防、外委工程施工和抗洪抢救、抗震救灾等。牺牲了8000多名官兵。勇现了无数英雄人物。解放战争时期,杨连第将生死置之度外,仅凭一根铁钓绑杆子登高作业,保证大桥顺利通过;抗美援朝时期,袁孝文双脚被炸断后,仍然咬紧牙关爬行300多米设置的响墩,保证军用列车安全;共产党员刘欣然在一只胳膊被炸断后,仍带领战士们坚持抢修;夏海涛负伤,土埋了半截身子,仍紧抓拉钢梁的绳子不放。为了建设新中国,张春玉在隧道施工突遇塌方时,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抢救战友、身负重伤;共产党员梁忠孟身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情况下,仍坚决请缨,毅然投入青藏铁路建设,以坚定信念践行自己的使命;在与美军正面对抗十年中,湧现的英雄人物更是无法一一列举。
而今,历史可以作证,那些当地的老乡可以作证,我们这些人可以见证。就像那巍峨的桥墩和光滑的隧道,记录着一道道永不消逝的铁色风景,记录着铁道兵每个指战员的执着与真诚。尽管该书中一些战友写的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故事,但都是每个铁道兵指战员亲身经历过的往事,能够让人回忆起用鲜和生命铸成的功勋和丰碑;特别思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劳动光荣”,“艰苦光荣”的老铁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笔厚重的和永远值得珍藏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就是这些精神支撑着铁道兵指战员即使“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也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支撑着铁道兵指战员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我们要牢记铁道兵的丰功伟绩,勿忘铁道兵英雄,不管时局怎么变化,都要铭记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
铁道兵精神永存。
图片说明:
1、第二、三张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2、其余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