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投]从厨工到优秀校长的人生跨越
也许在人生的道路上,机会对每一个人不是均等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抉择一生的十字路口;路口前人人平等,要享受怎样的生活,想拥有怎样的人生,要记得不同的路,造就不同的人生等级。
——题记。
上世纪80年代初看过一部电影巜从奴隶到将军》,观后十分震撼。毕竟人生的路跨越非常之大。据说电影里的主人公的原型是罗炳辉将军。其实像罗炳辉这样从“泥腿子"到共和国的将军,在我军史上还不在少数:韩先楚、陶勇、梁兴初、曾国华等。正如人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然而,一个厨工,只读过三年书,整天挑水做饭,在烟熏火燎间,煎炒、烹炸中,竟然能写出一篇篇美文佳作,字里行间洋溢着文化人的才气,年复一年,孜孜以求,发愤向上,从厨工到优秀校长的则少至又少,似乎超乎人们的想象。但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就在我身边,是我的亲生父亲。
父亲生于1932年,10岁那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到我的家乡——广东南雄。为了逃难,一家子拖男带女逃到大山里,我的奶奶的娘家,在那里一呆就是三年。正是这三年我的父亲在舅舅们的呵护下有幸念了三年私塾。抗战胜利后一家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由于家里穷,没能继续提供上学的机会,小小年纪到了地主老财家打短工。并不是天下所有地主老财都是恶霸,这家地主的大公子在某学校任职,见我父亲机灵、老实,做事勤快便引见他到他的学校干杂活,当了一名名符其实的厨工,这一当就是三年。期间,一向喜爱读书写字,求知若渴的他,身处书声琅琅的学堂,点燃了他读书识字的欲望。他无法在舒适的课堂聆听老师讲课,就瞧瞧地躲到窗外的墙脚下偷偷地听。老师念一句,他也跟着念一句,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在晚上在煤油灯下一题一题完成。为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他起早贪黑,挑好水、做好饭,又静悄悄的来到老地方……久而久之,他从中认识很多字,掌握很多词汇,慢慢还学会了写日记、写家书。
一天晚上,校长到他的卧室,见我父亲正在煤油灯下写信,校长随手拿起信件扫视了一番说:“你还会写信?信中的语句还有点通顺哟,让你去当代课老师怎么样?”父亲回答:“不行、不行!我不是这块料,不要误人子弟”。过了一段时间,学校一女教师休产假,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情急之下校长让我父亲去顶替上一、二年级的课程。父亲不好推辞,只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由于头一回,不好从何入手,加上胆怯,一堂课下来从头到脚都是汗。校长不仅没有失望,反而鼓励他:“不要急,慢慢来,相信你一定行!”又过了一段时间,校长来听他的课,连连点头:“不错!不错!有进步,一边学、一边干”。就这样我父亲成了一名代课教师,厨房工作也另找他人了。
为了能尽快适应教师的岗位,父亲如饥似渴地强化学习,他用自己微薄的一点工资买了字典等相关工具书,订了巜小学教育》巜广东教育》等刊物,像蜜蜂一样广采博取,吸收书本上的营养,寒暑假又去参加教师各类培训。父亲生前告诉我,他教书的第三年还去了花县(现为花都市)脱产进修了两年。代课期间,校长和其他老师也很喜欢眼前这位勤奋好学肯干的小伙子,经常对他言传身教,传授予他许多教学经验。此后,他迅速成长,并由低年级逐级升到担高年级课程。几年后,他由代课教师聘任为正式教师。
1958年父亲由本公社调到另外一个公社中心完小任教,学校看他年青上进心强,有意给他压担子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兼班主任。父亲不负众望,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结果一炮打响,这一届毕业生考试成绩名列全县前茅,30个学生占半数考上县重点中学(几十年后他的学生邂逅与我相识,提起当年他们的老师,我的父亲,他们都赞不绝口。)以后的数年他都把持着毕业班的课程。1962年县文教办又调他到另外一个公社任教,并当了教导主任、校长。也正是在那里我度过了愉快的童年。1968年冬,国家推行教改,各村办完小,有条件的办附设初中,父亲回到了我的家乡当校长,他勇挑重任,亲自担毕业班的语文、数学,恰逢我就是他门下的弟子。聆听他的课全然是一种享受,至今我还记得他讲毛主席的诗词《送瘟神》,讲得绘声绘色、娓娓动听。从时代背景、诗词的每一句含义,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主题思想诗人大气磅礴,浓浓的思想情怀都讲得非常透彻而引人入胜。教数学课也有他的一套:循循善诱,逻辑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入心又入脑。
正当我满怀期待他跟班上初一时,1969年秋公社文教办一纸调令调到公社中心完小当校长。父亲的“荣升",作为儿子的我当然发自内心的高兴,但更多的是一种失落和不舍。尽管他在我心中有种严父的形象,平时说话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的那种,但我依然希望他一如既往地做我的“先生”,在他身上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上任后,父亲审时度势,觉察到现有的办学条件很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于是,他碾转反侧、昼夜难眠,几经思考,调查论证后坚定果敢地作出决定:将破旧不堪、面积狭小、阳光不足,过去作庙堂的旧学校搬迁到村庄外一块上百亩的不受群众生产生活影响的开阔地建校址。
试想,作出这样大胆的设想,需要多大的胆识。父亲不愧为一只革命的“拓荒牛"!他上下求索,从做思想工作到兴建过程,他仅仅依靠当地党组织,群策群力,艰苦创业,跑资金、雇工人,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一年半后,一所斩新的宽敞明亮的六幢红砖结构瓦房,包括教室、教师宿舍、办公室及运动场、篮球场在内的学校展现在人们面前。办学条件改善后,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给学校带来勃勃生机。那时的我正念高中,每天走读路过他们学校,看到新建的漂亮学校,心中不由地升起一种崇敬之情,尤其下午课外活动时不时能见着他领着一帮年青教师身着运动服,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心里阵阵高兴,透过他的身影我能想象到学校上下团结、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喜人景象。
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加强,吸引了周边村庄的初中生到该校就读,高峰期学生数量超过500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成为全公社的窗口学校。
正当父亲踌躇满志为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品位的时候,1973年秋又是一纸调令调到本公社另外一所学校,该校规模小,学生人数仅有200人左右,村民也就千把人。我心里想在这里当校长岂不是大才小用?难道是父亲犯了错或是与当地干群关系处理得不够好?这一系列的疑团在我脑海里盘旋。那时的我也不好去过问父亲,生怕增加他心理负担。后来我了解到是上面的意思,那学校是教育局长的家乡,这才让我缓了一口气。在那里一干就是8年,这8年可谓是他教师生涯最辉煌、最荣耀的8年。在那里他亲手兴建了新的学校,办起了农场,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既使在那个轰动一时的“反潮流小英雄”的特殊年代,父亲一刻也没放松抓教育教学质量,他以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不能有半点犹豫和动摇!正因为如此,恢复高考后,由于基础打牢了,该校升入高中考上大学的人数比比皆是,这批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前景广阔,有当副市长的,有教育局、发改委、中小学领导岗位的等等。由于政绩突出,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197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共党组织;1978年11月出席了韶关地区教育工作会议,并代表本县的小学教育作了典型发言,其本人也被评为南雄县“十佳”优秀校长。
进入80年代,他又去了几所薄弱学校当校长,在他的辛勤耕耘下,薄弱学校同样治理得井然有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1992年下半年光荣退休。
父亲从厨工到老师到校长,从教40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如一只春蚕吐尽缕缕芳丝,织就农村教育的绚丽彩锦;又如一炬红烛燃完丝丝光明,点亮了乡下孩子的求学之路。
他的一生,是上下求索、朝夕不倦的一生。在他身上绽放出一种卧薪尝胆、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熠熠生辉的光芒。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
然而父亲由于长年累月、年复一年为事业,也为家庭操劳禅尽竭力而积累成疾,身体每况愈下,1999年6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拉着我的手气喘吁吁、断断续续地说:“不——要——去——当官,做老师!”看到父亲颤颤赫赫的样子,听着语重心长的话语,一旁的我情不自禁地泪如泉涌,连连点头示意……
那时的我仕途上正处于红红火火的时候,父亲的话我心领神会,完全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他为教育苦苦奋斗了一生,对教育结下了缕缕情思,一般人是难以懂得和理解的。
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已经从教师队伍“跳槽”当公务员的我2005年又回到了曾经熟悉的教育工作岗位;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的2004年也欣然选择了老师的“行当”;我的儿媳妇同样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父亲在九泉之下,得知这些,他一定感到欣慰,脸上露出微笑。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