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铁道兵文化
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书画
铁道兵摄影
铁道兵诗社
铁道兵书刊
新闻聚焦
今日铁建
党建之窗
铁道兵历史
企业家介绍
企业介绍
产品推介
公益基金
组织机构
领导介绍
规章制度
铁道兵文苑
我是一名老知青
2021-11-18
作者:孙树林
浏览:
一一那曾经回乡两年多在农村工作和生话的难忘故事
最近,我从百度上看了老知青邢燕子的故事和战友群转发侯隽为《大地之子》一书的作序,使我从中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知青们响应党的号召,自愿下乡到农村去,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那种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勾起了我1960年回乡当农民,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两年多的许多往事的回忆。我想,我不也是一名回乡的老知青吗?说起来话长,下面仅举几例故事讲给大家听。
故事一、好好的老师不当,响应毛主席号召回乡当农民
我是1960年夏天,在唐山第十八中学初中毕业。由于在乡运输社工作的父亲患病不能上班、家庭生活很困难,听母亲话没有考高中。
一天我去学校领取毕业证书,班主任老师王贵生知道我没有考高中,对我这个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没能继续考学很惋惜,便提出让我去东矿区参加教师培训班,说毕业后当小学老师。第二天我赶到东矿区教育局,这时培训班已开始几天,他们二话没说收我参加培训。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培训结束后,我和另外四位学员一起被分配到临近我们村的叫下庄的小学校当老师。校长分配我教五年级甲班语文并当班主任。那年我19岁,我很热爱这份工作,坚持吃住在学校,每堂课我都课前认真备课,课中尽力讲好,尽到当老师的责任。
下庄小学离我们后营村只有二里路远,中间隔着京山铁路。开学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回家听到生产大队喇叭广播毛主席1955年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一段话: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还有喇叭里广播自愿回乡当农民的邢燕子青年突击队的事迹。当时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使我萌发了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想法。随后找到大队党支部书记于文明,向他讲了自己回村劳动的想法。他说:“好啊,现在村里正缺少有文化的青年人。回来我给你安排。”
要回乡参加劳动,除征得村党组织同意接收外,学校领导能否同意成为一个关键。为此,我先后找校长两次讲自己的想法,提出我回乡的请求。校长以找不到老师为由,没有同意我的请求。加上当时学校食堂大师傅每天给老师们做疙瘩汤吃,每顿一海碗,吃不飽。其实这年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尤其农村最困难的一年。我们一家10口人因人口多,挨饿显得更严重,既使回乡也不能吃饱。也许是年轻,对问题想的简单吧,第三次我便卷起行李,用自行车驮着,不辞而别地离开了下庄小学校,回到家里。
对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想的太简单了,没有考虑它的后果。只一门心思地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习邢燕子扎根农村的精神,想回乡像她那样在农村做出一番贡献。而把好端端的人民教师这个工作给辞了。从九月一日开学,仅仅教了半个月的学,当了半个月的老师。那可是被定为行政28级、每月28元工资、28斤定量的工作啊!我却一分没要。也许有朋友可能认为我这样做太冲动,太轻率了。
就这样,我走上了当回乡知青的路。
故事二、青年突击队里经受锻炼
我回村后及时向党支部书记报到。他安排我到村青年突击队,当了一名青年突击队员。
青年突击队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个新个生事物,是在农村农业生产中发挥青年人敢想敢干、突击作用的青年群众组织。许多青年人为能参加青年突击队而自豪。
到青年突击队第一天,干的活是镑地(用锄头给庄稼松土),给庄稼(有时是玉米地,有时是高粱地等)锄草。我们这支青年突击队有二十来个人,听说成立有段时间了。队长分配每人一条垅,一声令下,不论男女青年干起活来都一股劲儿地往前冲。我因为长年上学,加上困难时期挨饿,体力跟不上,拿锄头干活比不上他们那样既有力气又熟练。他们很快干到地头,我被落在后面。他们看到后都主动过來帮助我一块干完。
这样,连续干了些日子,自己也慢慢习惯了青年突击队的生活。他(她)们干什么,我也能干什么。和队员们相处的也比较融洽,彼此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突击队队长孙九凤,有一天对我说:“树林你有文化,有空帮助队里出出板报、写写画画。”我满口答应了。我感到青年突击队就像一个大家庭那样温暖。
在那个困难时期,社员们还吃不饱,而生产大队(村)党组织却给青年突击队以照顾,让他们集体劳动,成立有专门食堂,伙食上让大家吃饱。收麦季节吃饅头,其它季节吃玉米面窝头、发糕等。
从我九月中句到青年突击队,到完成秋收秋种的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青年突击队完成了为大田作物镑地锄草、秋收秋种、积肥掏大粪等重活、脏活、累活,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一支骨干力量,发挥了突击带头作用。我从中也受到了锻炼。青年突击队成为我回乡当知青的难忘记忆。
故事三、当好营养食堂管理员,努力搞好病员伙食
1960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最困难的一年。我们村有些农民因饥饿营养不良而生病,尤其以患浮肿、肝炎、肺结核和老年性心脏病等居多,甚至死了一些人。入冬后情况更加严重,我们村的病号不断增多。一天村妇女主任王秀荣找到我说:“树林啊,上级为了解决村里病人的营养健康问题,村决定成立一个营养食堂,让你当管理员,把营养食堂办起来。”我二话没说答应下来。这是一份多么重要的任务啊!我没有管过食堂,只是在那个年代吃过大食堂。但我心里有一定办好营养食堂的决心和信心,凭着自己刻苦努力,很快把营养食堂办起来了。
营养食堂是分两次办的。第一次食堂由大队安排在村小学校西侧一家暂时闲置的三间平房。东屋和穿堂通着,适合砌一个大灶,用屉蒸飯。我们三人自己动手,很快用砖砌成了这个大灶。西屋有一个现成的锅灶可以煮稀饭,西屋存放粮食和住人。大队给配了两名厨师,都50岁左右。一名有厨师经验的男性,我们叫大厨。一名是大队照顾的困难户3个孩子的母亲。病号名单由大队提供,共有20多名。我们负责每天做三顿飯,每顿飯由病人本人或其家人到食堂打飯回家吃。我们每天起早贪黑,千方百计把饭做好。坚持粗粮细做、粗细搭配、干稀搭配。大厨还从八里远的开平镇上买来香精和青丝玫瑰,放在发糕里又香又好吃。我主要负责食堂管理、帐目、到大队领取粮食,到村东水电站加工以及病人打饭登记。有空还帮着做飯。因为我年轻,两位炊事员年纪较大,从井里挑水的活都由我干。我和大厨每天住食堂。大队规定我们只负责做飯,回家吃饭。我们都认真遵守了。从入冬开始到第二年春节,大约办了三个多月,大队让食堂暂停。我到大队交帐时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大队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以了充分肯定。
我记得是到第二年即1961年春节过后不久,妇女主任再次让我把营养食堂办起来。地址选在村南一处闲置的农家院,仍是三间平房。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病人由大队提供的名单是6个病情较重的老人并要吃住在食堂。因为病人不太多,大队只安排了一名厨师。她是本村老张家丈夫因煤矿工伤事故去世,家中有4个孩子的中年妇女。我的工作仍然和上次一样,每次由我赶着毛驴车,到大队领粮食,再到村旁水电站加工回来。由厨师负责做飯。每天伙食都是按照那时每人每天粮食定量和一些蔬菜来做。大队还把冻饿而死的两只羊先后给了我们食堂(他们认为不是病死的可以吃),算做给病人改善伙食。我让会剥羊的一位病人把羊剥了皮,让厨师把羊肉炖好打给病人们吃。在那个困难年代,能吃到羊肉,别提病人有多高兴了。
第二次营养食堂办到春天大约是四月份就停办了,前后有两个多月。结帐仍然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接着,大队安排我到第一生产队当大食堂管理员。不久全国取消农村办食堂。当营养食堂管理员一个冬春,我不仅为服务病员尽职尽责,而且,锻炼了自己,为自己家乡困难时期做了件有意义的事情。
故事四、当好团支部书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没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是1958年上初中二年级时加入共青团的。回乡后在参加村团支部的组织生活和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表现比较积极。1961年春季被选为团支部副书记,配合原团支部书记孙兰山工作。这年我俩还一起抓护秋队工作。他是一位工作积极认真、敢讲敢干的好同志。就是文化程度不高,高小毕业的他常让我帮他写些有关团支部材料。他年龄比我大两岁,不久搞对像结婚,调离工作并离开了团支部。我被选为团支部书记,从此,团支部工作的重担落在了我的肩上。
我们后营村是一个有三百多户共三千多口人的大村。团员20多名,团员青年分散在12个生产队。人员分散,难以集中,加上自然灾害时期等困难,给团支部工作的开展带来难度。但是,我们努力克服了困难,在那个困难年代,我们村团支部工作始终没有间断,在农业生产,在开展团的组织生活、进行团员教育以及发展新团员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六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我回乡当知青,做团支部工作的经历,至今都使我难忘。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依靠即紧紧依靠党支部的支持,依靠团支部一班人及广大团员青年作用的发挥;两个坚持即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从团员青年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农业生产等中心任务,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我深刻体会到农村团支部工作的开展一定要结合农村特点和团员青年们的实际,采取有效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农村有农忙农闲时节。我们就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农闲时多抓,农忙时少抓,但不能不抓。长时间不抓,不搞团的活动,就会使团组织煥散,失去它的活力和它应有的作用。结合团员实际方面,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团员青年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实际问题,做到集中教育和做个别人具体工作相结合,能集中时集中,不能集中时不勉强。不论男女团员青年,往往是结婚后被养儿育女等家务事拖累,参加团的活动不如结婚前积极。对这些不能参加集体活动的同志,我们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坚持上门做工作,传达有关会议精神,提出希望和要求。这样,使他(她)们感到团组织没有忘记他(她)们,让他(她)们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青团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有在本村结婚的,也有女青年嫁到外面的。这样,使团组织活动搞的比较有声有色,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1:一位我跟她叫大姑的本家一个团员,她和本村一男青年结婚后,既忙于在生产队食堂上班,又要操持家务,没时间参加团的生活,我就主动找她,把有关团支部的会议精神及要求传达给她。
例2:女支委孙素芹与本村男青年陈宝玉结婚,我和团支委们还到她家看望祝贺。她婚后和以前一样参加团的活动。我1963年2月村里欢送我应征参军时,是她给我戴的光荣花。
例3:我们村一于姓女青年,也是我上初中时的同学。她嫁给离我们村八里远的开平镇一男青年家。1962年秋天我应征参军去开平参加体检时,特意抽空去看望她。我的这些举动使她们很受感动。我说,这是我团支部书记应该做的。
团支部在动员团员青年参加农业生产方面事迹也不少。春耕春种、夏收秋收等生产各时节,我们团员青年都是积极带头的。1961年春天干旱,影响春耕生产。团支部号召团员青年积极参加所在生产队的抗旱。女支委孙素芹在她所在生产队带领团员青年用人拉犁,挑水抗旱中被累病了。当完成春耕春种,看到长势喜人的庄稼,社员们都说不能忘了这里面有团员青年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啊!
我做为团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民兵连指导员。在那两年我们还组织团员青年麦收时节护夏收,秋收时节护秋收,冬季护村。
针对当时农村有部分青年只读到小学,文化低的问题,我们团支部为帮助他(她)们学文化,利用晚上时间在小学校还曾办起了夜校。由刚返乡的一位知青当教师。为解决教材,我和他乘火车去百里远的滦县买教材,发给学员们。
1961年冬,我和大队党支部书记孙瑞才、大队长孙瑞亭一块在东矿区参加区三级干部农村工作会议,听取区领导传达党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错误尤其是浮夸风、共产风等,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农业调整方针,给农村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使我们团支部明确了工作方向。会议结束后,在党支部传达贯彻的同时,我向团员们进行了传达贯彻。从此,农村农业生产出现新气象,经济形势逐年好转。
我们村团支部工作做出的成绩,引起了市、区团委的重视,1961年东矿区团委派人到我们村了解团支部工作情况,还写成经验材料,让我代表团支部参加了唐山市团委青年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介绍团支部的工作经验。
1962年秋天的一天,民兵连长高印芝跟我讲:“树林啊,今年征兵的任务下来了,我们要好好发动青年们报名参军。”我说:“好啊,我是团支部书记,我第一个报名。”随后在村小学校召开的动员会上,他表扬我第一个报名参军的事之后,其他适龄青年也有勇跃报名的。但是,有些青年怕当兵打仗,不愿报名参军。1962年蒋介石叫嚣要反攻大陆。所以,当兵就意味着要准备打仗。经过我和民兵连长深入青年中反复动员做工作后,我记得有六、七个适龄青年报了名,参加体检。最后,经过体检和政审合格,上级批准我和另一个青年吕臣应征入伍。从此,我走上了保家卫国的从军之路,离开了我回乡为之奋斗过的家乡,离开了我辛苦工作两年多的团支部及一起工作、生活而可爱的团员青年们。
我参军后,常常想起当回乡知青,在农村工作和生活尤其做团支部工作的那段难忘的岁月。
1966年春节,部队团领导允许家住北京及附近的干部可以回家过年。我大年三十连夜坐火车回到分别三年多的家乡。第二天正月初一,我到大队部看望大队干部们。不巧,因放假大都没见着。正好碰见大队党支部书记孙瑞才和团支部书记孙兰英(1962年回乡知青)要去给村里的军、烈属拜年慰问去。于是,我和他(她)们一块走家串户,慰问军、烈属。我还帮助军、烈属们挑水、打扫院子。
这年全国全军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我从北京买了一套“毛泽东选集”1至4卷,给村团支部邮去。作为我对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一点心意。
时光如穿梭,转眼间六十年过去。回乡当知青的那段经历使我终生难忘。它使我懂得了知识青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经受锻炼,是大有作为的。这就是我要讲的我是一名老知青的故事。
写于2021年11月14日于北京
图片选自网络
(编辑: 老粥)
上一篇:
石油城文化之城
下一篇:
铁道兵抗美援朝图录(上)
慈善与公益
六一儿童节 关爱老区贫困留守儿童
陈自岭~七律·肥城桃花节
沈克法~七律二首
清明不忘老人恩 —赞会来和酆鑫冒寒冷赴坟地祭
苏陕两省铁道兵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植树节 陕西省铁道兵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
徐州市铜山区行知实验小学参观铁道兵历史文化纪
吉林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2025年三八节联欢会
在雷锋纪念日松江区铁道兵志愿者服务团到社区为
章卫国~我怀念那个时代
信息聚焦
铁道兵战友、著名编剧韩志晨赠书仪式在北京举行
出圈啦!铁道兵博物馆再揽一项省级荣誉!
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铁道兵文化网举办编辑培训班
两会国企直通车|中国铁建戴和根:在更好服务国家战
铁道兵文化网春节放假通知
专访中国铁建董事长戴和根: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铁
新的起点 新的进发——全国退役军人事务厅(局)长
昼夜驰援! | 中铁十五局抵达西藏震区抢险救灾
元旦祝福【贵州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2025元旦献辞【广东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铁道兵文化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从军五十年》之三十八
《稻香萍踪》雷建珂文集诗歌篇: 总34(再晤曹公谷
荐读‖《铁血雄师·沙巴扫墓》
幸福童年:五零后的纯真岁月
在云端触摸生命的褶皱 一一梵净山游记
军哨——学兵连的故事(系列)
李道斋 ~ 诗歌三首
王绍春 ~ 【满江红】纪念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冉崇华 ~ 七律·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