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亲劝我当兵
人生如画,岁月如歌,一眨眼进入了花甲之年。闲赋在家,时不时想起40年前当兵到部队的一幕幕难忘的经历。
八十年代初,农村生活依旧困难,农村人想要改变命运,一是考上大学,二是顶替父亲接班。我的发小有的就是考上学离开了农村,有的接父亲班进了城市。出身农门的我别无选择,暗自发誓一定要考大学,为父母争光。
直到有一天,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最终改变了主意,辍学当兵成为了军人。没想到,天赐良机,当兵不久即幸运地遭遇兵改工,还圆了我的大学梦。
那是1981年9月的一天,高考失败的我正在高中复习,准备参加来年复考,时任大队干部的父亲突然找我劝我去当兵,说“到部队也可以考军校。”我很不情愿地回答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当兵,想继续考学,以我的成绩,复习复习还是有希望的”。
“考大学也不一定准成,升学率很低。到部队闯荡闯荡,见见世面,说不定有机会考军校一样实现理想。这次是难得的好机会,你考虑考虑吧。”父亲临走丢下这句话。
本来不想当兵的我,经父亲一劝说,信念发生了动摇。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如果再考不上回家务农一辈子?以其浪费金钱不如听父亲的话当兵去碰碰运气,万一以后有一线希望呢?我们村就有几个当兵的大哥大叔,有的在部队考上了军校,有的提干转业到县城工作,有的转成了志愿兵,还有的退伍回乡承包土地和养殖业实现了发家致富。
经过思想斗争,两天后,我做出了今生第一个大胆抉择,弃笔从戎,到部队寻找出路。
我心里清楚,父亲动员我当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家里特殊困难。奶奶在我一岁时得了“骨髓炎”,每年借钱住院治病,欠下不少外债。全家七口人,穿衣吃饭就是大问题,四个男孩子,每年的学杂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经济困难让家庭举步维艰,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少看到父母的笑脸,当兵至少可以为家庭减轻一份负担。二是这年县里征兵有武警、空降兵、铁道兵三个兵种,征收兵员多,选择范围广,父亲已帮我做好了相关工作。
经过体检与政审,我被铁道兵录取,和全县一百多名新兵从县城坐绿皮火车一路往北来到辽宁赤峰服役。
到部队才知道,我们是铁道兵最后一批新兵,算82年兵,当时在赤峰修建通霍铁路。还听说,铁道兵是和平年代最艰苦的兵种,常年流动,四海为家,是一支承担国家重要铁路干线施工、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新兵连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学习领会叶剑英元帅为铁道兵的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精神和“劳动光荣、艰苦奋斗光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鼓励新兵努力表现,积极进取,各项工作冲在前。
新训结束,我先后任团仓库文化战士、团宣传股新闻报道员和电影放映员。无论干什么工作,我都没有忘记初心,在部队大熔炉中锻造磨炼自己,业余时间坚持自学文化知识,为考军校做好储备。胸怀理想的我在迷茫中跌跌撞撞,寻寻觅觅,伺机找寻“突破口”。
1983年,终于迎来了考军校的机会,我在通霍铁路施工现场参加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招生考试,结果再次落榜。两次考学失利让我深切体会到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的含义。就在我心灰意冷,哀叹今生与大学无缘,过几年退伍回家修理地球时,传来了铁道兵改工的消息。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脱下军装集体转业进入铁道部,改为铁路职工。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兵改工”让我们农村兵成为吃“商品粮”的国企职工,一夜之间“丑小鸭”变“白天鹅”,也让我看到命运与机遇的曙光。但也让我怀有“将军梦、校官梦”的军官和“军官梦”的士兵理想因此破灭。后来部队又流传下来三句话:“老干部无所谓、中青干部掉眼泪、年轻战士喊万岁”,足见官兵对“兵改工”的不同心态。
进入企业,20出头的我踌躇满志,积极努力,几年时间,人生理想一步步得以实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先是随机关定居落户到古城辽阳,变为了城市人。两年后被单位选送至辽宁工运学院进修,实现了大学梦想。之后进入机关科室,入党聘干晋职称组建家庭,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工作岗位,拼搏奉献42年,直至退休。
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十多年了。回首过往,父亲苦心劝我当兵的那些话语,那充满期盼的眼神,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我曾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如果不是被逼当兵,如果没有昔日的痛苦抉择,会有今天的“柳暗花明”?时光不可倒流,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感恩父亲劝我当兵!感谢企业给予我平台!此生当铁道兵,足矣!
作者简介:白国喜,1962年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1981年参加铁道兵。自幼爱好文学写作和书法艺术,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用书法陶冶情操。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媒。现为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沈河区作协会员,辽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