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铁道兵二团
(一)先行试验
铁二团2月27日接军区前指铁路遮断命令。团前指立即研究具体操作方案,首先由作训股对全部遮断区域的线路长度、车站、桥梁、 涵洞数量及结构进行摸底,确定重点、难点与兵力部署。在此基础上, 要将爆破器材的需求量及时通知后勤部门,以便请领和准备。
战术遮断,目的是迟滞敌人大部队反攻行动,也是我军建军以来集团作战的第一次,铁二团从领导到士兵没人干过。开始三天,七连、九连、三连分别在朗洋、新浦和柑塘车站人力拆除线路。机关在作了精心策划和准备之后,按计划先进行爆破试验。3月1日,团前指决定:由总工程师董元通带队,二营教导员姚尚明率营部及七连18名官兵组成小分队,前往预定区域进行试验。
小分队在k273选定一座中桥。这爆破试验,要为下一步遮断确定技术参数,并不是炸药越多越好。它最理想的结果是:这桥被炸了,无法通车是必须的。同时,拆除也是最难最危险的。七连战士们已经各就各位,放多少炸药?只等董总一声令下。“两边每个支座位置各放50 公斤吧!”技术员张朝星、副排长贺忠堂带着10多个战士,七手八脚,背上炸药,下到桥墩支座位置,细心地插上雷管及两米二导火索,在导火索另一端安上拉火管,准备起爆。
起爆前,只留下负责点炮的贺忠堂和张彦春。其余人员后撤600米待避。
在100米外,董总以红旗示意点炮。贺忠堂、张彦春两人拉燃导火索,飞快地跑到了安全地带。
“嘭……嘭……”两缕清烟,两声巨响,土石飞扬。k273中桥瘫卧成不太规则的U字型。董总走近一看说:“不错,不错,就要这个效果!”
不一会,政委孙广才、副团长毕凤富,还有老爆破工姚祖高也一起过来查看。他们和小分队成员一起被老记者付培敏用镜头定格在40 年前的空间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以一连为主的突击队,让朗洋大桥走进了历史。以二营部队为主力,让老街至铺镂线路完全瘫痪。以一营部队为主力,使朗洋至柑塘不能通车。以二营部队和一连为主力,将河口大桥抢修架起的梁“完璧归赵”。至此,铁二团胜利完成自卫还击中的抢修遮断任务,班师回营,又立即投入抢修白南公路的艰苦卓绝的施工中。
遮断小分队将K273一座中桥炸成U型。 付培敏摄
(二)让朗洋大桥走进历史—— 一连遮断的故事
3月2日,铁二团前指把遮断朗洋大桥的任务交给了一连,十连派压风机班实施配属和保障。
朗洋大桥全长219米,四墩两台,呈东西走向,是越南战略要道老柑线的咽喉。毁掉它,红河西边特大磷矿——柑塘磷矿,将被切断铁路通道,成为死水一潭。这个磷矿,据说年产值占越南整个国民产值的10%,外汇收入占越南的40%,毁掉它,意味着越南国民经济将被重重一击,少说三年翻不得身!这是铁二团遮断任务的重点工程。昆明军区前指对此高度关注。
铁二团前指召开遮断方案论证会议,决定在大桥墩台底部挖药室, 硝铵炸药10吨,实施电雷管远程控制爆破。由作训股长罗朝全任技术指导组长,在现场全程把关。小组成员还有老爆破工姚祖高,作训股助理工程师黄国琪,一营部技术员任礼贤等。
一连接受任务后,党支部决定在全连选调战斗骨干48人。由连长陆效明、副指导员武平和带队。经过紧张的动员和充分的准备,在河口车站将帐篷、风枪、行李、武器弹药、工具材料、主副食品以及给朗洋大桥准备的10吨炸药,装上轨道车出发。
安家草草完成,能有个窝打个盹就行。这前沿阵地的战斗还在进行,敌我双方的枪炮声不断传来,硝烟随微风在空气中弥漫。时间刻不容缓,四个战斗小组,即:运管炸药组、搭建浮台组、开挖药室组、装药起爆组,按照分工,立即展开工作。
朗洋大桥5跨各43.8米,4墩有3个立于红河水中,人要到桥墩底部去打眼放炮,第一步要架设浮桥。架设浮桥的材料哪里来的?除了铁丝、麻绳、扳手等工具材料外,其余的只能现场解决。副指导员武平和和四排长刘瑞合率领10多名战士组成的搭建浮桥组,攀崖越涧,穿草丛,爬山头,找遍附近车站、战壕、暗堡,将找到的油桶、钢轨、 枕木、竹排、木板等,运到河边。把料备齐后,开始行动。
2号墩和4号墩浮桥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推进,水较浅难度较小。 最难的是3、4号墩之间的浮桥最为艰难。这里是红河的主航道,水深5米,流速极快。如何将钢轨运到预定位置并使之固定?很困难。但再难也难不倒聪明勇敢的战士们!他们先将空油筒盖子拧紧,两个一组 用铁丝扎牢,使之成为封闭的“小船”,然后将钢轨两头搭在“小船” 上稍作固定,下河,向目标地推进。水中作业,必须会游泳才行。 1978年入伍的麻城籍战士汪胜太当天拉肚子,排长刘瑞合让他在岸上干点轻活,但他衣服一脱就跳下了河。天下着雨,风寒水冷。6名会水的战士在刘瑞合的带领下,穿着裤衩推着“小船”,拉着钢轨,搏击中流,顽强前进。水深流急,第一次下河,“小船”载着钢轨不由自主地飘向下流。副指导员武平和指挥战士紧急从桥上拋下长长的麻绳,河里的刘瑞合抓住扣在钢轨上,桥上的战士开始“拉纤”,这样上下联动 一齐用力,终于将第一根钢轨运到4号墩预定位置。这时,桥面人员从大桥护轮轨隙间,将前头扣着扳手的双股8号铁丝徐徐落下,战士们抓住铁丝,取下扳手,将铁丝捆在钢轨上。三组铁丝分别扎住钢轨的两头和中间,桥面将铁丝固定在护轮轨上,这样,钢轨就吊起来了,再松开“小船”回岸边进行第二次操作。如此循环往复,经过5个小时苦战,终于将浮桥骨架一一钢轨、间距1米平行的两条钢轨,全部吊装完毕。接着,在两条钢轨上铺设“桥面”,这桥面不是混凝土,而是典型的“大杂烩”,什么木板、枕木、竹排、木棍、竹杆、门板等等,全部摆上,根据不同材料分别用扒钉、铁丝,麻绳固定。排长刘瑞合还是不放心,又将靠近墩身的钢轨头穿上铁丝,沿着墩身又绕了几圈,使浮桥与大桥连成一体,一座牢固的浮桥成功地展现在朗洋大桥下。
十连连长曾祥旭带着压风机小组和一连队伍前后到达。他们把枪支和行李一放。立即卸压风机,这是他们战斗的武器。副排长苑立训、孙朝祥、司机徐德时等十多个骨干,七手八脚,先将枕木搭成斜坡, 然后齐心协力呼啦啦就将压风机卸了下来,本着就近、稳妥、隐蔽的原则,将压风机安顿好,接上风管,立即开机。老爆破工姚祖高已将桥台打眼位置确定好并作了标记,一连以胡全国为骨干的风枪手们,已经将风枪扛到了西桥台,风管一接,开关一拨,风枪便突突突地响起来,这桥台高强混凝土十分坚硬,质量特好!可见21年前,我国建桥工人是多么的认真负责!风枪手们怀着仇恨,抱着风枪,合金钻头打上去火花飞舞,粉尘四溅。转眼3小时过去,进度缓慢不说,还废掉了多根钢钎、一个钻头。陆效明连长是连队统计员出身,对进度十分敏感,他在心里粗略一算,差距太大,钻杆、钻头不够,风枪手不足!
前线缺钻杆、钻头和缺风枪手的消息传到铁二团前指,参谋长许永清命令十二连派1名干部、2名风枪手带10根钻杆立即前往支援;命令七连副排长贺忠堂带两名风枪手前往支援;命令七连生起红炉,立即加工整修钢钎,确保前线需要;命令一连彻底清查,不管多少人立即送前线。材料员邵维才从材料箱一角翻出仅剩的4个钻头,指导员文载斌立即派10班长金学安带领7名战士,全副武装跑步送到工地时,8人衣服全部被汗水湿透。
前方的抢修遮断轰轰烈烈并已接近尾声,十二连副指导员唐兴权有点坐不住了。这位1965年入伍就参加过援越抗美的四川邻水县老兵,向连长张大礼提出:“现在一连在朗洋遮断正紧,我们连的风枪手应该到战场上练练兵,再不上就没有机会了。如果上级批准,我愿意亲自带队……”还没等说完,电话传过来参谋长的命令。“太好了!” 副指导员跳起来了。他和连长立即选定:一是1973年入伍的福建政和籍副排长吴卢忠,二是许昌籍战士李学忠。钻杆数量不足,三营营长杨汉云立即命令其他连队各抽调3根,凑足10根钻杆和钻头。凌晨3 点冒雨送到工地,风火火前来助阵。
“你好呀!唐副指导员!”陆效明老连队是12连,他曾在12连任多年统计员,与副指导员唐兴权是老上下级关系。老领导率兵前来支援,使陆效明一阵激动。握手后客气话也不说了,直接安排任务,风枪手们火速开展工作。
贺忠堂等三人也风火火赶到工地,他们把背包一甩,立即通过浮桥,抱着风枪日夜突击,吃喝拉撒全在桥墩就地解决。
三个连队的顶尖风枪手,在各个墩台展开没有宣布竞赛的竞赛。
一连去年在全师专业比武崭显头角的团员胡全国,和战友们抱起风枪,对着墩台轰鸣。当时天黑下雨,伸手不见五指,为了不暴露目标,上级命令摸黑打风枪。由于平时练的精,战时随心。随着排排炮眼, 阵阵炮声,药室不断扩大、加深。敌人的子弹不时划破夜空,有的在大桥周围呼啸飞过,有的击中钢梁,火光四溅并发出尖利而刺耳的怪叫,但他们毫不畏惧。当药室掘进到1米左右的时候,身上的汗水和风枪喷出的灰浆洒满全身,就像刚从泥浆里捞出来一样。他们全然不顾,继续战斗。
经过三个连队的风枪手两天两夜的连续奋战,4个1米见方、深 2.2米;2个高1米、宽0.9米、深2米的药室,像6只眼睛,静静地注视着过往行人及其周边的一切。
随着大桥遮断施工阶段性胜利的捷报,政委孙广才,副团长毕凤富来到大桥检查战斗成果。在一间简陋的草屋里听完股长罗朝全和连长陆效明的简要汇报后,由老爆破工姚祖高、十连连长曾祥旭在桥下药室前的浮桥上,向两位亲临前线为战友们加油鼓劲的团首长,进一步介绍情况。两位领导对前一段工作高度肯定并给予表扬,大大鼓舞了指战员们的信心。
郎洋大桥全长219米,是我国建桥工人五十年代帮助越南修建的。(付培敏摄)
一连官兵在激流上搭建浮桥,在墩(台)上开凿药。十连官兵负责压机等机械保障。
图为:政委孙广才(右2)、副团长毕凤富(右1)来工地检查,听取十连连长曾祥旭(左3)、老爆破工姚祖高(左2)的汇报。
装药的命令尚未下达,官兵们只能等待。守卫好炸药是主要任务。一下子清闲下来,晚上特别难熬,为了守护好炸药,大家以炸药点为圆心,围成一圈, 相隔约十米挖一猫耳洞,每洞两人一组轮换岗哨守护。越南属亚热带地区,植被覆盖厚,到处杂草丛生,灌木茂密,水源丰富,沼泽地很多。有害生物也繁多,毒蛇、蚂蝗、蚊虫、野蜂、毒蚂蚁等四处爬。 尤其蚊子特别大,一旦被叮咬后即起一大肉包,奇痒无比,若处理不好,会肿痛发炎。特别是晚上站岗,饱受蚊叮虫咬之苦。各种动物被枪炮声惊得到处乱窜。一天晚上,远处的芭蕉林里隐约传来响声,芭蕉树叶晃动,广东肇庆籍新兵刘志强和同组的战友,朝着声响处紧张地凝视着,渐渐地,黑影从芭蕉林中钻出来,响声越来越近,目标完全裸露。定神一看,原来是一头大水牛!啊,草木皆兵,一场虚惊, 一身冷汗。
装药临近,罗股长又对各种备料作进一步检查,当清点雷管的数量时,与需求量少了50枚。派人回河口取,或让人送,都靠步行,时间是来不及了。正像准备射击的战士,子弹不够该如何是好?这让连长陆效明急得冒汗。沉着的老材料员邵维才提出:自己去14军请求支援,立即得到批准。他带着两战士来到不远处14军战地,向一位操湖北口音的团领导说明情况。这位领导二话没说,就批准给一盒100枚雷管。邵维才终于缓口气,高高兴兴跑步回来。
“开始装药!”连长陆效明接到命令。他把全体队员集合起来,分成四组,按照罗股长给定的每个药室的装药量及其要求,进行炸药搬运。罗股长、姚祖高、黄国琪、任礼贤等技术指导组成员,分别在洞口把关,炸药摆放、塞紧,雷管位置、布线走向……罗股长这时最忙, 他要到每个洞口检查,哪里不合适及时纠正。墩顶支座处也布有炸药点,桥下各个洞口的线路,和墩顶各个炸药点的线路一起并连,他和姚祖高师傅配合得相当密切,负责执勤站岗的战士看他俩的操作看得眼花缭乱。毕凤富副团长也来检查,蹲在大桥上,让一连排长詹少文讲解。电线一直沿铁路向东延伸,大爆破控制按钮设在800米外一处掩体内。
天黑下来了,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远处的枪声稀稀拉拉。按军区前指预令,还有4小时就要起爆。罗股长决定,再最后测试一下线路。不料,这一测试,线路不通! “啊……”罗股长一声惊呼。这电线都是崭新的呀,怎么不通呢?!
“陆连长,赶紧派人查线!”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罗股长向陆效明连长下达命令。陆效明马上组织20多人,沿线路走向查看。在接近大桥不远的地方,发现电线断了。而且是崭新的切口。这发现,使正在现场的政委孙广才、总工程师董元通大为吃惊。难道是越南特工破坏? “扩大收索,查找原因!”政委当机立断。陆效明率20多名战士展开搜索,风高月黑,队形散不开。突然的敌情,使大家心理空前紧张…… 经过半个小时的搜索,终于在不太远的树丛下发现有一枯井,大约一米方圆,深不见底,难道敌人就藏在下边?缓慢处置已没有时间,陆效明下令:“拿手榴弹配炸药炸掉!”战士孙金马跑步弄来半袋炸药, 并将两颗手榴弹与半袋炸药捆绑起来,打开手榴弹后盖,交给副连长朱祖鑫,朱祖鑫让统计员尹健抓住炸药袋,稳住手榴弹柄,准备拉火环。先让大队人马撤退,尹健第一次干这活高度紧张,副连长让他放心,交代说:“我一拉,你立即扔下去,不能犹豫!”尹健说:“好!” 但脚似乎都不稳了。朱祖鑫小心拿出火环,眼一闭,一拉火环,让尹健松手扔下,两人立即往回跑。“轰”的一声,土石飞溅,强大的冲击波将没跑出几步的他俩冲得直踉跄,还好,人员没事,只是枪和手电不知甩哪儿了,找了好几分钟才找到。接着,陆连长派两人在周边站岗,其余各就各位。
深夜10点30分,军区前指电话:“大桥遮断要等电话通知,没有通知,不得起爆!”参谋长许永清立即向大桥工地打电话,但是,电话不通。离预定的起爆时间还有两个半小时,上级这突然的电话,让参谋长心中没有了头绪,是不是还有部队要从大桥上撤退回来?难道遮断时间要推迟?推迟又推迟到什么时间?如何将上级的指示传达到前线?哎呀,怎么在这节骨眼上,电话不通呢?!
参谋长立即找来勤务连连长任德良,命令他亲自带队前往查线。 任连长回连立即带6名通信兵,冒雨深夜出发,过河口大桥沿铁路跑步向南查去,近两小时大约10公里处,终于接通电话。参谋长将上级指示传到了前线,才松了口气。
军区前指遮断大桥的时间终于传过来了。
一小时倒计时……政委把通信技师杨立新、战士宋金旗派到离大桥只有15米的一处“碉堡”里,让他俩在大桥起爆后近距离观察并给出信号。
十分钟倒计时……人们的心里紧起来,罗朝全股长的心里更是翻江倒海,是啊,这朗洋大桥,是1958年他和战友们在这里亲手修建的,同一年代还有河老线越池大桥,为修建越池大桥光荣牺牲的中国铁路大桥局陈国平烈士的塑像,还立在桥头……这忘恩负义的越南当局!
一分钟倒计时……罗股长拉回思绪,双眼紧紧地盯住秒表,“10、9、 8、7、6、5、4、3、2、1、起爆! ”随着一道耀眼的闪光和沉闷的轰鸣,这座由中国人亲手修建的朗洋大桥,由中国人亲手将它送进了历史。
友军,伸出了拇指!铁道兵,显出了神威!(未完待续)
图为:全长219米的郎洋大桥变成了一堆废墟。付培敏摄
作者简介:姚尚明,1970年12月入伍,历任铁道兵一师二团战士、文书、排长、副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宣传股长、副主任。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三等功。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历任铁道部十一局二处政治处主任、副处长、局水泥厂副书记、书记、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巡视员等职。曾参与编纂《铁道部十一局二处简史》,任副主审;著有《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南疆硝烟——铁道兵二团对越自卫还击战纪实》;主编《他们从军旗下走来——铁道兵二团战友剪影》上下册、《中原筑路——铁道兵二团修建襄渝铁路文集》。湖北省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是作者根据《南疆硝烟》整理 2022年1月1日于十堰
编辑:乐在其中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