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滇西——腾冲抗战



 

滇西——腾冲抗战



       儿时的记忆
 

       滇西地处中国极边之地,在被称为中国抗战“血路”的滇缅公路通车后,保山——腾冲遂为国防重镇,战略地位不可忽视。1942年缅甸失守,5月10日,日军占领腾冲,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保山——腾冲是滇西抗战主战场。腾冲人毁家纾难,与远征军一起铸就了滇西抗战决胜的焦土。

  小时候,小伙伴们偶尔会捡拾到战场遗物,炮弹、空投炸弹、飞机残骸、降落伞绳、机枪子弹等等应有尽有。有人捡拾到未爆炸的炮弹、子弹为了将铜质弹壳送到废品收购站去换钱,私自拆卸引起爆炸的伤残事件也时有发生。

  在儿时的记忆中,对战争的创伤感同身受,但由于年幼以及历史的原因,我对发生在家乡的“滇西抗战”情况也不甚了了。自从滇西抗战纪念馆列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以及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滇西1944》《边城风云》《翡翠凤凰》播放之后,官方档案和抗战实物向公众免费开放,我也有幸将童年时的片断记忆梳理成对滇西抗战的系统认识。
 


腾冲沦陷

 

       1942年春,日军进犯缅甸。中国政府为保滇缅公路的畅通,应英国政府之请,派遣十万远征军,急驰援缅,重创日军。4月,战局逆转,中国远征军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辗转回国。

  5月3日,日军侵犯畹町;4日占芒市、陷龙陵、狂炸保山;5日上午进至怒江惠通桥西岸,如入无人之境,企图渡过怒江,侵略保山、昆明,觊觎重庆,惠通桥守军毁桥阻敌;10日,日军占据腾冲,怒江以西国土,相继沦陷。



腾冲民众抗战
 

  1942年5月10日腾冲县城陷落后,群龙无首,一片混乱。5月28日,刘楚湘以自己在民间的声望,会集各地士绅在曲石秧草塘商讨抗战事宜,首举抗日旗帜。6月5日,在预备第2师副师长洪行主持下,成立了腾冲县临时县务委员会,刘楚湘任主任委员,代行县务。

  继而,已年过花甲的张问德,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在界头、曲石一带组建起了战时县政府和腾西北抗日前方根据地,发动集聚民众,筹办训练班,组织民众武装,抢运抗战物资,抢救伤员,坚持游击抗战两年多,配合远征军共同收复失地。
 



云南省腾冲县人    刘楚湘(1886-1952),字梦泽,号适斋


张问德(1881-1957),字崇仁 云南省腾冲县人


       中国远征军渡江反攻收复失地
 

  1944年4月17日,中国远征军实施渡江反攻计划,卫立煌将军率长官司令部立帐保山马王屯,调集并指挥第十一及第二十两个集团军16个师共16万人,分左右两翼向盘距在腾冲、龙陵一线的顽敌发起致命一击。


焦土腾冲
 

  1944年5月11日起,霍揆彰将军率右翼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在气候恶劣,地形险峻,日军据险筑垒的条件下,鏖战十余日,迫敌溃逃,躲进腾冲县城。敌军利用坚固的城墙,构筑堡垒,在纵横的街巷之中挖掘壕道,凭城固守。

  我军右翼各部队从8月2日开始围攻,经40多个昼夜血战,飞机大炮轮番轰击,街市尽毁,将腾冲县城打成一片焦土,终于在1944年9月14日全歼据守腾境各地日军,光复边城腾冲。


三攻龙陵
 

  1944年5月22日起,宋希濂将军率左翼第11集团军渡过怒江,曾派两个师直插龙陵,因敌军拦腰截击而撤出。

  6月10日先后攻克腊勐、镇安及龙陵县城。嗣后日军由腾冲、芒市集结残余兵力,进行反扑,特别是敌军据守的松山阵地尚未攻下,后路截断,补给不继,6月下旬,左翼各军放弃龙陵县城,与敌鏖战于松山、象达、平戛等地。

  接着远征军发起了战况惨烈而震惊世界的松山战役,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11月3日收复龙陵。

  继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并抽调腾冲收复后一部军力加入龙陵作战,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 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进攻缅北的部队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会师。

  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反攻战役以我军全胜告捷,总计歼敌2.1万余人,并收复滇西全部失地。


史迪威公路
 

  1944年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了自印度东北部雷多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

  这条路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汇合后与滇缅公路相接通往昆明。

  滇缅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



 

  据载,蒋介石在庆祝仪式上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缅怀 传承 和平 进步 国殇墓园  中国远征军对滇西地区的日军发动反攻战役结束后,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倡议兴建陵园以祭悼国军阵亡将士。

  陵园主要由大门、甬道、忠烈祠、烈士墓、陈列馆、纪念塔等组成,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李根源根据《楚辞》中的《国殇》一篇,为之起名为“国殇墓园”。

  1996年,国务院公布国殇墓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远征军烈士纪念塔)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云南腾冲人  
     

       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
       滇西抗战纪念馆  国殇墓园东侧新修建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从2013年8月15日起,向公众免费开放。滇西抗战纪念馆主展区采用多空间立体布展的办法,以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凸显了陈展效果和感染力。展厅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7个部分,展出文物12000件,图片1500张。


远征军名录墙
 

  镌刻103141个英雄名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由于历史档案的缺失,现有的名录并不健全,滇西抗战纪念馆将会接着持续进行名录收集和更新工作。 健在抗战老兵参加扫墓、祭奠烈士的活动 公益事业热心人士拜访抗战老兵




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