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脱军装
——“战士喊万岁 干部掉眼泪”
(散文)
(武新才)
“全体都有,向左向右看齐!向军旗敬礼!礼毕。摘领章帽徽!”随着贾营长一声令下,三百多名铁道兵指战员整齐一致脱下军装,告别部队生涯。地点,首都北京朝阳区铁科院,时间:1984年1月1日。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纪念日,也是铁道兵兵改工四十年纪念日,难忘的军旅生涯历历在目。
毕业,退伍、转业,退休等那种难于割舍忘怀的场面有时会伴人一生,记忆回想起来让人刻骨铭心,久久不能释怀。尤其在部队的战友之情,在经历过战争生死之交的战友情义或者重大的事项结下的情感,终生难忘情深似海,不能用语言完全的表达。
当了二年多的兵,本以为退伍还是遥远的事情,不料想命令突然下来了。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撤销,集体转业兵改工到铁道部。史称:百万裁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兵改工。今年是2024年,是铁道兵兵改工四十年纪念日。兵改工一晃四十年,回首脱下军装那一刻,好像还是昨天。
1984年1 月1日,首都北京朝阳区大山子铁科院内,一场兵改工脱军装集体转业仪式正在有序进行。这个院内驻扎原中国人民解放铁道兵第八师三十九团四营营部和第十四连、第十五连两个连的兵力,当时正在施工修建铁科院轨道试验段的铁路等外委工程任务。
大约上午九时许,团参谋长刘朝祯宣布上级文件命令,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部队(大约总人数18万)向鲜艳的八一军旗庄严行最后一个军礼,全体摘下领章帽徽集体向军旗告别,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告别,兵改工成为一名铁路职工。四营贾营长一声令下,出现了本文开头一幕。
当军旗缓缓的落下,我们互相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小心翼翼摘掉领章、帽徽放在口袋珍藏,那一刹那,我看见身边的许多老兵他们眼中泪水夺眶而出,不是有泣嘘声传出,男人有泪不轻弹。连长和指导员走过队列时,他们低头缓慢不时用手擦眼泪,听前面的战友说刘参谋长、贾营长、李教导员等领导也一直在流泪。
此时此刻这个场面在分散全国各地的铁道兵,都在感受脱下军装,这种悲壮沉重恋恋不舍流泪心情。我们这些新兵(铁道兵撤销前最后招的新兵)心里也很沉重,心里也不是个滋味。一二年的当兵生涯就这样结束了,入党、提干甚至还做过当将军的梦也随着化为泡影。
这是刚刚完成天津“引滦入津”工程(1983年)后来到首都北京,此时此刻的北京城春意盎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到处是一片繁华景象,从人们的脸和穿着时髦打扮上可以看出,刚刚释放出解放生产力得到甜头,人们充分显示出精神饱满、斗志昂扬鼓足干劲的精神头。而我们当时在北京每当出外办事或者星期天列队走在首都的大街上,那种军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特别令人羡慕骄傲,成为北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当时许多北京姑娘崇拜的偶像和选择的对象。尤其乘公交车外出事出公差,作为建设首都的军人,还可以享受北京市公交公司发的一张免票证,就可以到北京市任何地方去乘车不要钱。这些一夜之间全没有了,我们有些失落悲伤,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刚脱下军装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还是六点钟起床出操(放录音部队时的起床号),晚上听息灯号休息。师部改为局、集团公司,当时就地落户到天津。我们当时是可以就地属地落户北京的,当时团部和基地在河北省高碑店市,可能不想分散,错过了一次落户北京大好机会。
团部编制改为处后来为工程公司,营部编制改为段、指挥部等,连部编制为施工队。师长变局长、政委变局党委书记,团长变处长、政委变处党委书记,营长变段长、营教导员变段书记,连长变队长、指导员变队书记,排长变工班长,战士变工人。改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延续了部队的生活习惯进行,成为一支不穿军装的施工队伍。
以前部队一些伤残军人,原则上给定级后劝其退伍复员回地方安排。我一个村来当兵的战友,因在“引滦入津”工程中手指负伤致残评级就退伍了,临走时是依依不舍挥泪告别部队。
“战士喊万岁,干部掉眼泪!”当时刚刚从铁道兵军校毕业的年轻军官他们心里是有抵触情绪,一些想在部队多干的军官也不是很愿意转工,尤其是服役期即将可以带家属随军到期转业的军官们,也是不愿意兵改工的,铁道兵兵改工前期也不是一帆风顺。
众所周知,铁道兵长年累月野外作业,以苦为荣,四处流动修铁路。战时是大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风餐露宿,没有固定的生活场所。有不少干部苦了大辈子,眼看就要转业回到家乡有个安稳的工作和家,可现在突然兵改工,一辈子继续过流动生活,思想有问题也很正常。
为了给铁道部一支过硬的兵改工铁路基建施工队伍,有的军官思想做通了就留下来,有的做不通也放行让他们到别的部队去,不少在得知铁道兵撤销前就转到其它部队。铁道兵善后指挥部率领全体铁道兵指战员坚决服从命令,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切井然有序推进。当时有人提出,万一再起战时,需要铁道兵怎么办,“铁道部就是铁道兵!”回到很果断,现实也如此,铁道部大都招工安排全是退伍军人。
我们当时虽然在北京脱下了军装,可是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铁道兵一夜之间成为了“吃供应粮”正式铁路职工,也可谓是“鲤鱼跳龙门”一步登天,许许多多祖祖辈辈的农民的儿子因当上铁道兵兵改工变了样。
当工人了,也自由了许多。有个星期天可以到北京到处玩。尽管白天在工地上盖房子,搬水泥,抬钢轨,挖土方,钻山洞,筑路基风吹日晒累的够呛,可是一下班心放松,出去散步还是喜欢穿军装,当时改工,部队的衣服和领章帽徽摘下也大归自己作个留念,改工第一年的没有回家探亲的新兵,也是穿着军装回去的。所以改工后很长一段时间工友们喜欢穿军装在附近周围走走,引来许多人的羡慕,尤其是姑娘们的青睐,刚二十出头的我们,赶上了刚刚改革开放好时候,在首都,在北京,光荣地脱下了军装成为铁路建设大军一员,也有幸美好的青春时光在北京度过一段,一些工战如77、78、79等届广东、广西、湖北等铁道兵战友当时也不过三十岁,那时婚姻没有要有房子、车子等附加条件,我们连队就有七八个在首都找到了北京媳妇安家,十四连长期就在北京驻扎稿工程,后改名为北京大都公司,人员基本上是以当时留守在北京铁道兵第八师三十九团四营十四连、十五连为主。
现在大家聚在一起感慨地说,改工后虽然没有改变风餐露宿、祖国建设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行走在戈壁沙漠、偏远山区修铁路打隧道,但成为了“铁饭碗”的央企职工,有不少人调回老家等分布各个工作岗位上,充分享受国家正式职工待遇,有的也当大领导。他们说,应该感谢邓公(邓小平),让苦了几代的铁道兵,有了一个好的归宿结局。
尤其是我们81年的铁道兵比较年轻,但大都保守传统恋家乡,在老家大都在老家安家,也有因兵改工出现过个别退婚等。我们这批从山西八百里南太行山当时叫晋东南地区,参军来到的人有的在北京也谈对象成了家。我当时算比较晚了,二十二三岁在老家没有谈对象,当时如果在农村大都在二十左右就成家了。由于身份的转换,兵改工后,我也如愿找到了老家一位在国营企业里,上班的正式女职工姑娘结了婚。有一名战友在没有改工前,被北京一个老职工看上,就要把北京姑娘介绍给他,虽然没有成,但在京有这个条件,也令人羡慕。有一名战友有心在北京找对象,连队搬到朝阳区来广营施工,在工地上也算认识一个开推土机北京姑娘。每天上下班只是在行走的路上双方对眼点头打个招呼,从眼神分辨出爱慕的目光,也许是单相思。
有一天,下班他来到她的推土机驾驶室,以前都是锁门,今天一推门轻轻的开了,有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有事说话”,看到纸片上的字,战友心里扑通扑通直跳。不知道这张纸片子留给谁,是不是给他或者是其它人,可每天从我们分明看对方的眼神可以断定是写给他的,可万一不是,岂不是自作多情。这样一来有几天我们不敢见面。知道她是北京人,在城建局工作,才二十出头没有谈对象,其它情况就不得而知。于是,在一个工地无人的傍晚,战友大胆来到她开过的推土机前,轻轻推门,没有开,就顺着门缝把平时以来第一封“情书”投进去,内容就是姓甚名谁个人简历,战友不知这算不算是情书,当时连电话都是留下单位的。
天有不测风云,还没有任何结果之际,一声令下,赶赴河北承德钢厂外委施工就急,施工人员有他和我。就这样早早结束了战友的北京“初恋”。听留后人员说,有几次是个姑娘来电话讯问战友多会从承德回来,队里的人说,没有准确时间,铁路工人流动谁说的准,一辈子就是这样。在北京虽然“初恋”但无后悔,也是一种特别幸福的回忆。
同时在北京也见证感受了中国军队百万大裁军时那悲壮感人的一幕,到后来转战南北修铁路建高楼大厦,步入水电机场等施工领域,建起了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铁铁路网,发扬铁道兵光荣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荣归故里。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了,从一个特殊兵种的消失,兵改工十几万退伍军人融入铁路建设大军中,完成华丽转身自负盈亏,年完成产值几亿元现如今的几百亿、几千亿的基建狂魔,施工队伍也由最初的十几万人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万人(包括旗下合作劳务队伍等),施工领域覆盖了几乎全部,也从量到质突破飞跃名列世界五百强行列。
四十年战友们默默无闻以苦为荣四处流动埋头实干,为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崛起奉献自己应有的贡献,见证和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到今年这些兵改工的昔日战友们全部光荣退休,留给了中国铁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战友们,你们还好吗?!
作者简介:武新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八师三十九团四营十五连战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籍贯山西省高平市,十八岁参军入天津至今定居武清区。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天津武清区作家协会会员、专业委员、理事,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小说,诗歌、散文先后在《今晚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中国铁道建筑报》、《中国诗歌网》等发表。新闻报道消息、通讯、特写摄影作品等先后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上海《建筑时报》、《人民铁道》、《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发表。《工人日报》连续获得二十连冠优秀特约通讯员。出版诗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新闻专著等5部即《从山沟里走进人民大会堂》、《战歌飘过三十年》、《激情在隧道里燃烧》华文出版社、《歌从云中来》、《四方有雨》人民日报出版社作品约300万字,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提名奖,第三十届中国产经新闻一等奖,全国晚报1999年度新闻一等奖,2023年全国征文“运河记忆”优秀作品奖,2023年全国征文“秋天”通题诗会诗歌优秀作品奖,《人民日报》社1997年新闻摄影大赛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市级奖项,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宣部《百姓记事》和当地“五个一”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奖选集,长期被多家报刊杂志聘用记者、通讯员和文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