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长长一河穿故乡



 
        在我的故乡四川东部,有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名叫大洪河。大洪河旧称东河,因1958年国家在重庆长寿境内修建大洪河水电站而更名。
       《四川通志》以前称东溪,发源于四川大竹县八渡乡张家寨,顺川东的明月山脉由北向南,经四川大竹县的高明镇、天城镇、杨通乡、石子镇、四合镇,于原四川大竹县张家乡流入四川邻水县护邻乡,在青岗林入重庆长寿区的洪湖镇,再经重庆渝北区注入长江,境内流长65.4公里。
        大洪河在四川大竹县境内,还有三条比较大一点的支流:上白水河、中白水河、下白水河。
上白水河,它是东河(大洪河)的发源地之一。发源于清滩子水库山上的刘家坝,南流4公里至青滩子水库,出库后折东2公里飞流直下青滩子,流经冷家坝,大石桥,洛阳村,桥头堡,马古滩,高明镇,在黄城村小学旁与同心水库支流汇合。两条支流在黄城村小学旁汇合后,入流天城镇的平等村,中心村,流入天城镇的双合口。

 

        上白水河与八渡松树沟两条支流在天城镇双河口汇合后,继续入流弯弯桥、大柏树、凤凰嘴、潘家坝、石子镇、付家湾、长河边、小坪滩,在四合镇星光村入境,在双磨滩与吉星盐井坝支流汇合后继续南流,绕支家嘴,高洞水电厂,任家坝,杠家桥,于护邻乡入邻水县境。
        在四合镇双磨滩旁,还有一条大的支流,源出明月山下,一条经三岔河、李家沟在吉星村与另一支河汇合;一条经沈家厂、二岩沟在吉星村汇合。两条支流汇合后经盐井坝、双磨滩旁入流东河,这条支流也是东河的源头之一。
        中白水河源于大竹县文星镇大安槽龙洞沟,南流至大安水库,出店子口,悬岩直下入白鹤水库,流经文星、童家、杨通、石子。沿何家寨、安子坝、石家坝、韩家河、黑狗桥、猪槽滩、土地沟,再流入四合的白家石板、老龄湾,在湾桥与下白水河汇合。
下白水河有三条支流,第一条发源郭家店,经过陆等沟、黄家庵到原大竹县神合乡;第二条发源于檫耳岩,经肖家沟、鲁家湾、方圆寨在神合上场口与第一条支流汇合后,再经过榀角湾流入程家坝与第三条支流汇合。第三条发源于蒿子村、肖家沟,经小河村、吊楼子、新拱桥、古家乡、肚儿滩、三个眼、谢家湾、李家坝、程家坝,在程家坝与神合流来的支流汇合后,再经四合的李家河边、观音洞、马渡桥,在湾桥坝与中白水河汇合。
        中、下白水河在横山村湾桥坝汇合成一条河,流经四合场街道,再往任家坝与东河(大洪河)汇合,再流入邻水境。
从大竹县天城镇起至邻水护邻乡这段河流,大竹县至今仍然称东河。

 


        大洪河流到天城镇的大柏树就进入杨通乡的地界了。杨通乡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被誉为“川东小延安”。 1936年,徐德、徐相应两兄弟在杨通乡创办了私立小学“徐氏小学”,在这里诞生了“徐小”精神。星星之火,点燃了大竹乃至四川、重庆等地的革命火种。1947年,在中共重庆市委委员、下川东游击纵队政委彭咏梧的支持下,成立了杨通特支和中山游击队及杨通武工队,配合华蓥山游击队开展地下武装,以大庙寨“徐氏小学”做掩护,秘密组织、带领劳苦大众开展“抗丁、抗粮、抗捐”活动,发动、训练、筹备农民武装力量,在大竹的杨通、双河、石子、吉星、四合、张家、邻水的护林等地开展农民地下武装活动,为配合解放军解放重庆、迎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进行大竹武装暴动。后因叛徒告密而失败,徐永弟、徐永培、徐相应等被捕,并先后分别英勇就义于重庆和大竹县城。从此,烈士英名和事迹被人们铭记,广为传颂。迄今,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中国共产党1927年——1934年领导的各地工农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形势图》上,还插着一面四川省大竹县杨通苏维埃的鲜艳小红旗。
        大洪河流经四川大竹县石子镇吉星村,有一个叫盐井坝的地方,因坝中有一口古井盐井而得名。
        盐井坝属川东褶皱山系褶皱构造背斜核心区(多天然出露盐矿和浅层埋藏盐矿),储盐丰富。盐井坝距古邻山县治所在地四合镇2.5公里,据考证,盐井坝的古盐井与古代巴人早期聚落形成以及邻山郡、邻山县的设置有关。南宋后,盐井坝井盐开采因含盐量偏低、生产成本高而逐渐被废弃,成为周边村民制作豆腐的卤料,传承沿用至今。
        人类的聚落发展史与河流有着紧密的联系。四川大竹县四合镇应该是大洪河流域最古老的一个小镇了。四合镇古名金城,在先秦时期就是古巴人的聚居地,秦汉时期为巴郡宕渠县辖地。相传在远古时期,巴国入川时,巴人国王途经四合镇,见此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将此地设置为伯玉镇,伯玉镇就是四合镇最早的古名。
        据唐《元和郡县志》载:邻山,“在邻山县西四十里,此山重叠,邻比相次”,故称邻山。《四川通志》考证曰:“今有西山,在大竹县西四十五里,邻水出焉,盖即古邻山也”。
        南朝的第三个朝代梁朝,梁国武帝萧衍,为了便于统治,增设郡县。公元537年,南梁大同三年,析宕渠之东界设置邻州(今四合镇),辖邻山、邻水二县,州、县均以“邻”为名,“邻山县”直接以邻山为名,“邻水县”则以发源于邻山的河流“邻水”命名(现在称东河或大洪河)。邻州(省级)、邻山郡(市级)和所辖的邻山县同城而治。州、郡、县政府驻地均设在金城(现在的四合镇)。
大洪河流经的区域,大都平坦开阔,田园阡陌,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形成了这条小河温顺、谦逊、包容、大度的内在品格。大洪河岸边的人,受水的滋养,得水之精髓,也养成了大度、包容、谦逊、智慧的品格,多少年来,这里土肥水美,物产丰富,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大洪河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鲤鱼、鲫鱼、青鳙、鳊鱼、鲶鱼、甲鱼等20余种鱼类,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大洪河的河面不宽,只有二十多米,水深没膝,河中间也只有齐腰深。河底铺满了大大小小的卵石,赤足踩在上面,甚是光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澈的河水中,一串串长长的水草顺水漂动,一群群鱼儿在其间穿梭嬉戏,不时在你的腿上叮吮。来到河边的浅滩处,随意搬起一块石头,便会发现下面藏有虾蟹。那河蟹小的如拇指,大的如鸡蛋,当你伸手捉它时,它并不逃避,而是摆出“决斗”的架式,伸出那对“利钳”,让你生畏。如不小心被夹住,真是又疼又痒。

        春天,儿童们脱下厚厚冬装,同小伙伴一起来到河边的柳树林,从柳树下摇下柳絮,将柳絮拿到最前用气一吹,当柳絮向头顶上飞去时,嘴里便发出“嗡嗡”的声音(那声音是学习天上的飞机发出的声音)。这时,他们的心儿也随着轻柔飘远的柳絮儿飞向了远方。
当柳树的叶儿长得茂密时,他们就会将柳条拆断,将柳条扎成帽子状,带上这种帽子便玩起电影里打仗的游戏。这种游戏他们可以从岸上的柳树林、庄稼地里玩到河里,也可以从春天一直玩到秋天。
        每当早晨,总会看到绾着秀发的大姑娘、小媳妇手提一篮子衣服,赶着三五只鸭子踽踽而行。鸭子们伸着长长的脖子,一摇三晃地走着,行至河边,忽然爆发出一阵狂喜的乱叫,顿时,大姑娘、小媳妇们的打情骂俏声和鸭们的欢呼声将静谧的大洪河搅得欢腾起来。
与此同时,还会有绾着裤腿,担着水桶嘴上衔着烟袋的汉子,出现在通往河边的小路上。他们一边抽着烟,哼着小曲,一边和从河边来或去河边的小媳妇打着招呼,开着带“晕”玩笑,他们的前面或后面跟着的狗们,也一边走着,一边东嗅嗅,西嗅嗅,闪着均匀的舌头,偶尔也会为男人和女人高分贝的笑骂声而不知所措地叫几声,于是沿河的村落便生动起来……
        夏天,是河边最热闹的季节。过了上午十点,天气开始闷热,平静的河水,开始动荡起来。一群群光着屁股的少年,“扑通,扑通”跳入河中。有的一猛子扎进去,半天才浮出水面。这场面有点像下了锅的饺子,在“沸腾”的水中,浮浮沉沉,紧紧挨着,却又都有自己的空间。喊叫声,划水声,混着一团。年龄大一点的男孩子,会在岸边高一点的地方,挥着手,呐喊着,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然后,捏住鼻子,憋口气,闭上眼睛,铆足劲儿往下跳。只见那一个个身影,宛如一块块从天而降的大石头,顺势落下。“轰隆,轰隆”一声声巨响,水花四溅,水面上一层又一层波浪,涌向岸边。
       秋天一到,河的两岸,一片片金黄的水稻,列出整齐的方阵,等待着主人检阅。金风吹来,稻穗低垂着沉甸甸的脑袋,金色的阳光洒在稻穗上,一浪又一浪迷人的金黄在田野里翻滚。
开镰收割了。农民们拿着提前磨得铮亮的镰刀,在田间一字排开,生产队长一声令下,“嚓,嚓,嚓”齐刷刷的声音,在田里此起彼伏。
        冬天来了,大洪河越发寂寞了。四周早已光秃秃的,只剩瑟瑟的寒风呼啸而过。早晚,河里总会冒着蒸蒸的热气,热气和雾连为一体,沿河的村庄和山峦在雾气里时隐时现,犹如仙境。
        大洪河虽然没有汹涌澎湃的激流,但它流得有诗意,流得有哲理,它随意一个漩涡,就会荡起一阵涟漪,涟漪尽头,也会撼动河边的小草。它的每一朵浪花,都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而两岸的田地、牛犬鸭鹅、安详的老人、欢闹的孩童不都是依附大洪河而生的?如果没有大洪河水的滋养,也就不会有钟灵毓秀的村庄。
        大洪河,是沿河两岸人最早的足迹印下的地方,是他们生命中最早的旋律唱响的地方。几年前,大洪河曾被污染,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美丽,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治理,正在慢慢地恢复原样。我以及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深信,不用多久,一条美丽的大洪河又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照片选自网络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