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省伶(六六顺)
去年洛阳战友聚会时,就有约定今年五月份在北京密云老营聚会。今年时间临近时,忽闻师体工队的聚会定在四月二十号去武汉。这下打乱了原定的计划。
原定北京密云聚会前先去山东临沂,我的小徒弟张希伟和山东的战友们盛情邀请我和崇雨去玩几天,然后一起前往北京密云参加聚会。
我只有改变原计划,四月二十号北上先参加师体工队的聚会。四月二十号到五月十日间隔了整二十天。
先回云南吧?不几天又要出来,成本高不说人太奔波。想来想去只有一路北上,武汉聚会完了就北上去山东临沂,在山东玩几天北上天津武清,在武清玩几天上北京密云,在北京玩几天老营聚会的时间也就到了。对!一路北上!于是有了这次长达二十五天旅程的安排。
四月二十日乘飞机 北上武汉。
武汉聚会报到的那一天,虽然战友们脱下军装已有多年,依然保持了军人的风度。看这队列!
穿上这次聚会统一发的T恤衫,顿觉容光焕发。
当年 我在武汉时穿运动服的留影。
胸前铁道兵三个字让我感怀。当今中国铁路事业如此发达,与当年十五个师几十万铁军的改制密不可分。我曾经是铁道兵中的一员。
此次聚会的女蓝队员:
前排左起:汪燕、曾省伶、杜玉敏。
后排左起:王兰英、李春香、魚萍、张锐。
还差武飞飞、李光涛、李桂华三人。
武飞飞有事没来,李光涛因腿疾出行不便没有来,李桂华自复员后一直没有音讯。要是都能到齐多好呀!
我们铁道兵十三师女子蓝球队组建于1972年秋,在当时师部所在地陕西省白河县城参加集训。我们的主教练是师群工科的杨科长,具体负责我们日常训练的,是从团里抽调上来的李宝贤技术员。杨科长曾是铁道兵体工队的专业蓝球运动员,文革时期体工队解散后下放到十三师工作的。他的训练方式方法非常专业化。
我们女队一共十名队员,其中有六名是我们师后勤部修理营制配连的,师特务连的三名,团卫生队一名。
丽江少年篮球代表队参加云南省少年蓝球队在保山比赛时留影。认得出我吗?
当年女蓝的三大主力队员。
左起,右前锋投蓝手汪燕,
居中,组织后卫曾省伶,
右边,第一中锋张锐。
当年三人的风彩。
十名队员中,除了我曾经在学校少体校参加过基本功的训练并代表云南省丽江地区少年蓝球队参加过省少年蓝球运动会的比赛外,其他队员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训练。 在杨科长高强度的科学正规的训练下,女队迅速地成长进步,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后,不但个人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根据队员自身的条件形成了一套能够发挥各人特点的基本战术。
早上我们进行体能锻炼,下午基本功训练。到了训练后期,杨科长特意安排我们女队和男队一起混合训练。男队员和女队员一起跑二线三线(快攻路线训练),带动了我们女队的进攻速度,提高了技能。让男队和女队比赛发分球,提高大家练球的兴趣。
为了提高我们身体的耐力和毅力除了长跑外还让我们到冰天雪地的高山上去背木炭。第一次看到汽车轮胎上栓了防滑的铁链。背木炭那天回到住地天已黑了,正赶上总政歌舞团在师部大礼堂慰问演出。
在白河集训时体工队的合影,还有乒乓球队的队员。
其中有李宝贤技术员,可惜没有杨科长。
杨科长并不十分高大,也就中等偏上1.75米左右,戴一付眼镜,一双不大却有犀利眼神的眼睛,表情严厉,让人产生敬畏感。训练的时候,你要是走神懈怠,他一个传球就过来了,让你促不及防,接不好球将受到重重的一击。
在白河进行训练時,我们球队的伙食比同一食堂吃饭的师宣传队好。每天正餐多加了一道带魚或是罐头肉,宣传队的战友看着眼馋。我们的运动量大,除了每天的训练,还经常安排打比赛。我们女队没对手就经常和师首长打比赛,主要为了培养实战经验和训练战术。白河县城唯一的,用堆土机在山坡上推出来的一块蓝球场上,白天男女队各一半训练,晚上灯光球场上的比赛吸引了众多观众,热闹异常。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能看一场蓝球赛就是很大的享受了。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杨科长认为我们应该走出去在比赛中磨练了,于是带领男女蓝球队和男女乒乓球队前往武汉,住进了十三师驻武汉办事处位于华中财经学院的转运站。边训练边找武汉各高校打比赛。
在武汉的比赛是我们初次和正规的女队打比赛。记忆较深的是和华中农大的比赛,因为第一次在室内铺着木地板的球场上比赛。好是兴奋,那场球我们打赢了。
记忆最深的是和华中理工大学的那场球赛。双方实力相当,最后三分钟时,我们输了三分球。暂停时杨科长走到我跟前面授机宜,因为我是组织后卫,让我在最后的三分钟里,进攻时首先主攻第一中锋张锐,(她在蓝下翻身投蓝命中率较高),如对方内线防守收缩,迅速将球转移给右前锋汪燕〈她的中距离投蓝很准,出手低隐蔽性强),如果汪燕被盯紧,我突破上蓝。这虽然是我们女队主要的得分战术,在关键时刻杨科长的指示和强调让我原来有点慌乱的心绪镇定下来,忠实地执行了他的旨意。很快张锐和汪燕各进一球,我们反赢了一分。离比赛结束还有几十秒钟,我突破上蓝造成对方打手犯规发两分球。我看了看记分牌再看看时间,还有十几秒钟,从容镇定地发中两分。最终我们反赢对方三分球。之所以对这场球记忆那么深,主要因为杨科长直接对我面授机宜而且执行了他的旨意,我们就打赢了。所以这场球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平时是不会这样做的。
男队打得也非常不错,他们胜得多输得少,每场球赛都很精彩。他们的故事更多,讲起来就象说书一样,有机会让男队的张令给大家讲讲。
每次打了胜仗,杨科长会奖励我们去吃一顿武昌魚或汤包。据说还奖励我们去看了一场电影,只是记住这场电影的人不多。
我们几乎打遍了武汉所有的高校男女蓝球队,只输给了武汉大学队和武汉体育学院队。取得这样的成绩让杨科长很满意,在白河几个月的加强度训练效果显著。
我原来一直抱怨,在武汉比赛期间,杨科长不让我们好好的洗个澡,每天比赛训练一身汗,只让擦一擦澡,更不让泡澡。直到比赛将近结束时才让我们好好的洗了个澡。我们才明白,比赛期间泡澡使身体放松肌肉松驰对比赛不利。从各个细节上可以看到杨科长专业的职业素质。
后来杨科长调到铁道兵兵部体工队当总教练,他是一位非常称职的教练。
这是我们在武汉比赛时女兵的集体照,其中有乒乓球队的三位女兵。照片上写着:“零二四五球队于武汉留念73.2.18."
不知道怎么就没照一张有男队的全体照呢,那多珍贵!
有了武汉的实战练兵,七四年在北京举办的铁道兵蓝球运动会上,我们十三师男女蓝球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那次女队参赛十七个队,我们十三师女队获第六名。在成都的运动会上男队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参赛二十一个队)。
天安门广场上男女队合影。
在北京参加铁道兵蓝球运动会比赛时部分队员的留影。
比赛归来,天安门广场留个影。
北京天安门广场留影。
游览颐和园留影。
中间的李宝贤技术员是我们女队的教练,他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他温和儒雅,我们不怕他但尊敬他。在白河训练时他是杨科长的助手,和杨科长的严历比起来,他温和的性格正合适当我们的教练。参加铁道兵运动会前,女队集训上面派来了新教练,大家很不适应,硬是集体向上要求调换李宝贤技术员当教练。他深得杨科长的真传,熟悉我们的打法。上级领导尊重了我们的要求,否则我们不会取得好成绩。可惜这次没能把李宝贤请来参加武汉的聚会。
英姿飒爽,刚刚打赢了一场球!
球场英姿
遥看当年戎装时,女子二十多,正是好年华。
别看现在红绿搭配亲密无间,当年在一起打拼时连话都不怎么讲的。
我和男队队长,云南老乡王松泉。赛场上他和我打一个位置,组织后卫。当年他只和我说过一句话:你运球时别只会往前往左右运,要学会往后运球。我看他运球真是左右逢缘前后自如,球就象粘在手上一样。我学着他运球却一直也没学好,也没好意思向他请教。那时不光是男女界线,部队管得也很紧,男女兵自觉养成各自为阵的格局。所以这次聚会大家都有意的放肆一下,弥补一下当年的遗憾。
王兰英和熊海林。熊海林是云南一起当兵的,他也只单独和我说过一句话:你是少数民族吗?
女队中锋张锐和男队中锋副队长陈振洪。如今可是放开了,当年男女兵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
托手者, 女蓝队长杜玉敏。

我们冒雨参观了武汉大学,当年我们曾在这里的室内体育馆打过比赛。
这张照片仔细看看挺有意思的,
依然有军人的风姿!
铁道兵十三师体工队里,有蓝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蓝球队在铁道兵蓝球运动会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田经队中有代表铁道兵参加全军运动会铅球铁饼等项目的队员。
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依然可见大家当年曾是运动员的风彩。
十三师转场来到北京密云修川沙铁路时,密云县城的条件比白河好太多。当时县体育馆的露天灯光球场上,四周有阶梯观赛台。到密云后,我们男女队经常和密云县队打比赛。比赛时看台上坐满了观众,似乎整个县城都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之中。有一次我在密云街上行走,竟然有人指着我说,她是部队球队的12号。
到密云后,我们有机会到北京首都体育馆观看各种蓝球比赛,真是大开眼界。
正在密云县体育馆蓝球场上练球的女队。
女蓝球队后期活动较少了,大家回到了各自原来的部队。可是参加球队的这段经历,给我们艰苦严肃的军旅生涯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增加了快乐的时光。在基层的连队里,我们决不会有这样多彩的经历和见识。在球场上打比赛的那种挑战剌激紧张而又兴奋的感受,没有上过赛场的人是感受不到的。回到连队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经常梦见正在赛场上打比赛。甚至复员后回到云南有时还会在梦中打球。
回云南后参加工作,很快被选入我们学院的蓝球队。刚开始打得真不顺手,常常提起我们师球队的打法。部队球队的经历影响深远,我在学院的球队一直又打了十多年的蓝球。
这次聚会还组织大家到当年驻地华中财经学院,比赛场地武汉大学等故地重游。一路上欢歌笑语,旧闻轶事引得大家笑个不停。
毛主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就是为它写的。
故地重游
到武汉去看武汉第一座长江大桥,那是必须的。那座著名的大桥,还是四十多年前的模样。它依然那样坚固宏伟。
黄鹤楼原先没有这些排坊白塔吊钟,这都是后来新修造的。好在黄鹤楼不再孤单地立在蛇山之上,围绕黄鹤楼的景区,更加丰满宏大漂亮。
有诗云: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此黄鹤楼早已非彼黄鹤楼,时当四月,江上来往的诸多船只早已不用船帆,高楼耸立的楼房遮挡了长江的天际。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当年入伍时路经武汉,曾在此处留影。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黄鹤新如故,斯人换新颜。
黄鹤楼景区的钟楼,透露出楚文化的灵秀。
没想到在武汉有这样一片美丽的大草原。
木兰草原
摄影人的背影。
终于手里没拿相机留张影。
到了一座城市,一定要去看看博物馆。我们冒雨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浓浓的楚文化,悠悠的远古精粹。
在博物馆大厅。
曾侯乙的编钟,精美绝伦。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梅瓶。
镇馆之宝,越王勾践之剑。历时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谢谢老姚给我拍下这张照片。摄影时老是忘了我。我也表现一下自已的摄影技术,还在不断的学习之中。谢谢战友们的认可。
告别宴会上战友们相约,下次再会。几年战友情,一生牵挂记。男队以往聚会过几次都没邀请我们女队参加,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他们这次才邀请了我们,可见当年男女兵的隔阂有多深。这次聚会他们发现和女队在一起聚会热闹开心多了!下次聚会他们肯定不会忘了我们。
告别宴会上依依不舍,同唱难忘今宵。
曾省伶,女,原铁道兵13师女子篮球队队员。
从部队回云南后,分配到西南林业大学工作。后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毕业后调到学校语文教研室教书。曾用十年时间写了巜将军之路》那本书。一些文章发表在各种期刋报纸杂志上。退休后,酷爱旅游,学了摄影,拿到北京摄影学院的毕业证书。美篇链接:点击查看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