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风 华 正 茂——铁道兵女兵风采录 (连载第一辑2) 难忘朝鲜

 



风 华 正 茂——铁道兵女兵风采录
(连载第一辑2) 难忘朝鲜

  

作者:胡锐欣

  难忘“长上里”

  1951年五月中旬,我们铁道兵团二支队(二师)在安东(现在的丹东市)召开入朝参战动员誓师大会。会后我随部队离开了祖国,“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经过7天7夜昼伏夜行的徒步行军,终于到达了师机关驻地、朝鲜仁川附近的一个深山沟——长上里。

  胡锐欣军装照 我记得到达长上里是凌晨四点钟左右,因为当时房子少,我们十几个女兵挤在一个大炕上,背靠背睡觉,要翻身就得喊一二三,然后几个人一起翻。但我们和衣睡得很香,因为长途跋涉的行军,我们实在太累了。由于运输困难,给养紧张,第二天政治部赵文轩管理员让我们女兵上山挖野菜。在长上里第一顿饭吃的就是米饭、野菜汤。

  朝鲜的长上里是一个青山环绕,松柏映绿,层峦叠嶂,山花遍地的深山沟。山沟里有一条小溪,潺潺流水会发出清脆的响声,似琴键上轻轻滑动的音符。山水在低洼处形成深深浅浅的水潭,清澈明净。在小溪最高处,那里很少有人通过,而且溪水很干净。在长上里三年多的日子里,我们女兵夏天都在这小溪里洗澡、洗头、洗衣服,那是多么开心的时刻啊!战争环境中,有那么一片宁静,供我们女兵洗涮、嬉戏,那里给了我们多少欢乐啊!

  夏天,我们在小溪洗过头后,迎着微风和日光在山坡上一站,那山间的风就像吹风机一样,头发一会儿就吹干了。冬天,朝鲜的气温很低,我们女兵就只好到炊事班打热水洗头发。要是能向炊事班要点儿碱面,那就更美了!那碱面就全当现在的洗发液用,用热水把碱面化成水洗头,洗完了头发也是滑滑的,依然黑黑的发亮。朝鲜的冬天十分寒冷,我们的两条大辫子洗完后一会儿就会结上一层薄薄的冰,要用梳子把长发上薄冰慢慢地梳掉后,头发才能干。冬季洗澡很困难,我们女兵有时会结伴儿到司令部临时搭建的洗澡棚洗。那么冷的天,没有热水就不能每天洗脚,后来我们的脚后跟儿都冻裂了,走起路来很疼,但没有一个女兵叫苦。

  在长上里这个深山沟中,经常也有敌机盘旋,美帝飞机时常来狂轰滥炸。但是由于地形很狭窄,敌机无法俯冲,也很难侦察到确切目标,即便有了目标也不太容易准确投弹。所以一般情况下敌机都是盘旋一阵儿,无奈地扔下几颗炸弹,算是飞到目的地完成了轰炸任务,狼狈地转一圈儿就飞走了。

  我们师司令部就驻扎在长上里的山下,政治部、炊事班在山中腰。那时除了卫生兵外,其他女兵都在文工队,文工队是住在山上。1952年以后为了开会方便,也为了部队和首长的安全,师部在山中腰挖了一个山洞做礼堂,我们就在这个坑道里的小礼堂中演出、参加会议。

  长上里驻地是没有餐厅的,部队战士都是用两个原来装蛋粉的大铁桶挑着去炊事班打饭菜。打回来的饭菜又分别用大盆子装好,放在地上,一个分队一个分队围着圈,蹲着吃饭。冬天外边太冷了,就在宿舍里的炕上吃。有时部队为了给战士们改善生活,在星期天安排吃饺子,炊事班和好包饺子的面,盘好饺子馅,各分队在炊事班领回面和饺子馅,自己想办法借门板、找擀面杖,大家一起动手包。我们比较小的队员什么都不会,不能“上岗”包饺子,只能当“运输大队长”送饺子皮儿,然后把包好的饺子送去炊事班煮。我们端着一碗一碗自己包得热气腾腾的饺子,别提有多开心了!

  在长上里,我们文工队女兵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当时部队大多都在老乡家里住。朝鲜人民为了给战胜美帝国主义和李承晚伪军的战争出把力,慷慨地把房子让给志愿军,自己一家人挤在一起住。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朝鲜的男人绝大多数都上了前线,有的为祖国已经光荣牺牲,家中只有老人和孩子。平时我们和朝鲜老乡相处得很好,我们包饺子或部队改善生活,都会给房东送些吃的。朝鲜房东也会把他们腌的萝卜、白菜等酸菜给我们送来。我们用刚刚学会的、生硬的朝鲜话和她们打招呼:“阿玛尼”(妈妈)、“阿巴基”(爸爸)、“阿芝妈尼”(嫂子)等。虽然语言不太标准,但他们也能听懂。需要借什么东西,只要朝鲜老乡家里有,都会借给我们。朝鲜老乡都很亲切,他们说我们这些志愿军离开家乡来到朝鲜,是为了他们的祖国和亲人的命运,是毛主席和金日成将军让我们来到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鲜老乡认为我们两国人民是亲兄弟。

  我们在长上里和朝鲜老乡像亲人一样一起生活了三年多,真是“两国军民情谊深,齐心协力打美帝!”

  每年到了冬季长上里都会大雪封山,炊事班做饭需要的大量木柴都要在秋末做准备。那时,文工队全体战士包括女兵在内,都要和政治部机关干部、战士一块儿上山砍柴,帮炊事班储备。我们女兵力气小,可从没有示过弱,每次都和男兵一样,两个人抬一根砍下来的树干。实在太大的树就把树枝剔下来,留下大树枝、树干抬回营区。虽然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可谁也不叫苦,谁也不愿落后。有时拖着砍下的树下山时,手上的皮被擦伤了也不会吭气儿,继续往前走。路途上,时不时有女兵拖着满是树冠的树摔倒了,可顾不得衣服脏了、腿部破了皮,一骨碌爬起来继续走。虽说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一身泥一身汗,但我们仍然把砍下来的木柴运到了炊事班。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木柴运回去,这样过冬就不发愁了。

  在长上里的日子,文工队白天就在山坡上或老乡家的院子里排练节目、练功。晚上就在房子里背台词、抠动作、练唱歌,乐队练曲子。由于敌机日夜在空中盘旋侦察,晚上房子的窗户都用布堵的严严实实的,一点灯光都不能漏。那时即便天上在空战,我们还照样排练节目,时刻准备着去战地为战士们演出,鼓舞士气,慰问那些冒着敌机狂轰滥炸抢修铁路的、志愿军铁道兵团的战友们。

  1953年7月27日,长达三年之久的抗美援朝战争,终于以美国侵略联军在停战协议书上签字而胜利结束。停战后,我们赶排节目到部队巡回慰问演出。1954年秋天我们奉命回国,文工队随师部离开了朝鲜的那个深山沟、那个我永远难忘的地方——长上里!

  难忘抢险工地

  在朝鲜时,我们志愿军铁道兵团的女兵是和男兵一样,要下连队的。

  1951年冬季,我和几名战友下连队,到了著名的清川江铁路大桥抢修工地。

  当时在朝鲜有个说法:美国军队和李承晚的兵,在前方,怕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在后方,他们最怕铁道兵。英勇的铁道兵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在朝鲜筑起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筑起了一道道通向胜利的路。前面有大同江,后面有清川江,这两个桥梁渡口是咽喉要道,日夜遭到敌机的火力封锁,给前方物资和兵员的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志愿军铁道兵团二师担任清川江大桥抢修任务。敌机白天炸,铁道兵夜间修,一定要保障铁路运输畅通。

  我和几个战友被分到了铁二师某团三连三排。连长姓方,排长姓张。当时因为白天敌机袭击非常频繁,为了保障前线的供给需要,铁道兵部队都安排夜间施工,晚上六点多钟开工,第二天早上七点钟收工。

  有一天夜间,我和三排的战友到现场,我正在给战士们说战地鼓动快板、宣传好人好事,突然防空枪响了,我和战士们立即准备快速撤离现场。这时,大个子张排长对我大声喊:“小胡快跑!”他怕我是女兵跑得慢,冲上来拉着我的手就跑。因为铁路桥粱是美机轰炸的重点,随时都有危险。现场距离安全区域大约有一里多地,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跑着,我觉得跑了很长的时间,但也许只有几分钟吧,终于跑出了铁路危险区,尽快进入相对安全区域隐蔽起来。

  刚刚跑到安全区域,我就隐隐约约看见敌机群来了,俯冲下来的B29(俗称油挑子)等数十架飞机就像下饺子似的,接二连三扔下了杀伤弹、子母弹和重磅炸弹,刚才施工的现场,已经被美机扔下的炸弹炸得一片狼藉!幸好战友们都隐蔽到了安全地带,要不是张排长拉着我跑得快,可真是危险了!美机俯冲了一阵,扔完炸弹也就一溜烟儿的逃跑了——他们不敢滞留,他们特别害怕中国志愿军的高射炮部队把他们打下来。

  很快,侦查员查明情况,报告没有危险了,我们又跑步回到现场。当时炸弹的烟雾还未散去,战士们就开始抢修了。路基两侧被敌机炸的大大小小的弹坑很多。我们只能在有路基的弹坑中架起一层枕木,铺上钢轨,就可以临时通过火车运送物资了。路基被炸飞了的地方,架起排架,上边再架枕木、铺钢轨,保证铁路通车。

  战争是残酷的。为了抢修铁路,在漆黑的夜幕中,战士们身背着装满土的草袋子,一路小跑着往炸弹坑里填。天有时会下雨,但下雨工地也不会停工。战友们全身又是汗水又是泥水,仍然不停地小跑着运送装满泥土的草袋。战士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和敌人争时间、抢速度,一定要尽快把铁路抢通修好,让火车安全、顺利地通过,把战备物资运到前方,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我们这些下到施工现场的女兵们,也和战士们一起干着,有的女兵抢着背起装满土的草袋子跑去运送土;有的帮战士们往草袋子里装土,谁也不愿落后。我们还利用吃完饭的休息时间,把编写好的宣传、鼓动节目就在施工现场表演起来——快板、东北小调,说起来、唱起来、扭起来……看到战士们满是泥土和汗水的脸庞,因为我们的表演而露出了欢笑,我们感到由衷地高兴。

  1952年春季,我们文工队下到八团。当时的团政委是吴庆云,团长是张树勋。我和张曼两名女兵以及马凤山等男战友分配到四连。这个团在清川江大桥铁路工地担任“317”公里“反绞杀战”的艰巨任务。这在朝鲜战场上,是非常著名的一场铁路抢修战斗。

  有一天深夜,深入施工现场的文工队战友们正在为连队的战士说唱小节目,突然听到敌机群飞到上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美军又要对铁路进行狂轰滥炸了!那时,我们要撤离现场已经是来不及了。连长一声令下:快跳到身边的炸弹坑中隐蔽!当时我和战友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入朝时,首长就教育我们要不怕苦、不怕死,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胜利,随时都要做好献出生命的准备。我们女兵当时只有十六、十七岁,每个战友都表现的很出色,临危不惧,心里想着:牺牲了也是光荣的——我们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献身,值得骄傲!

  我们隐蔽在弹坑中,听到敌机盘旋那刺耳钻心的轰鸣声就在上空。随即,我军的探照灯用强大的光束向空中照射,那光,划破了夜空的黑暗,整个现场就如白昼。当一个探照灯捕捉到了敌机,其他探照灯立即交叉追踪跟进,锁定之后,我军的高射炮部队即刻向敌机猛烈开炮(当时铁路沿线都配备有防空高炮部队)!敌机乱扔一气炸弹就夹着尾巴逃走了。


 

       我们隐蔽的那个弹坑,很深、很大,应该是一个很大的炸弹炸出来的坑,炸弹就扔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敌机刚刚飞走,我们就爬出弹坑,带着满身的泥土又开始了抢修铁路的施工。文工队的女兵和男兵们,借着探照灯光,无所畏惧的继续打起竹板、唱起歌:“我们是部队的文艺战士,我们在战斗中成长,我们是部队的宣传队,活跃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胡锐欣和战友们在朝鲜冒着敌机频繁轰炸坚持演出难忘通车剪彩

  抢修清川江大桥的现场,每天都是在敌机轰炸中进行着这样的战斗。不管战争多么残酷,不管美帝联军多么猖狂,胜利依然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属于参加抢修战斗的铁道兵团全体指战员!也属于我们文工队的每一位队员!

  1953年7月27日,美帝国主义及其联军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连续遭到惨痛的失败,不得不被迫在板门店停战书上签字。这标志着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停战了,朝鲜战场停战了!我们全体志愿军和全国人民、全体朝鲜人民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欢呼、跳跃!欢庆这一伟大的胜利!我们终于打败了全世界的头号敌人——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及其联军!

  停战以后,铁道兵团第二师担负起了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铁路,使运输迅速达到战前运输能力的任务。刚刚停战,公路还没有恢复,铁路线上敌机扔下的各种定时炸弹还没有来得及排除,我志愿军英勇的铁道兵团战士,在当时机械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冒着定时炸弹随时爆炸的危险,人拉、肩扛,开始了抢修铁路的工程。战士们发扬了大无畏的拼搏精神,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半年的工作量,抢通了清川江铁路大桥,就连我们的敌人也不得不惊叹的说“中国人在朝鲜创造了奇迹!”
 


 

记得宣布停战的那天晚上,我们文工队正在赶排一台下连队演出的节目。平日里晚上排练都是挤在较大的宿舍里,门窗堵得严严实实的,不能漏一点光亮,还得派专人在外边注意防空警报,随时有情况通知排练的战士防空。停战了,我们终于不用防空袭了!我们把电灯接到院子里,在明亮的灯光下排练、合乐。那感觉真是开心痛快极了!

  胡锐欣参加清川江大桥通车典礼剪彩仪式

  1953年11月23日是我难忘的一天。那天早晨,队长把我和严思诚同志叫到队部,让我们两个女兵参加清川江大桥通车剪彩仪式。为了完成好这项光荣的任务,我和严思诚特意换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崭新军装。

  清川江大桥上人山人海,有抢修大桥的志愿军铁道兵战士,有朝鲜人民军的代表,还有当地的老乡。通车典礼剪彩仪式开始了,当朝鲜人民军的老将军手持剪刀,把我和严思诚手中鲜红的彩带一分为二时,一列装满战备物资的火车,拉响冲天的汽笛,“呜,呜呜——”震撼了清川江,震撼了山谷,驶向朝鲜腹地,驶向了远方。

  清川江大桥通车剪彩的照片,已被编入精美的铁道兵画册。这是我感到最自豪的一件事!

  作者简介:

  胡锐欣,汉族,1934年出生,河南省汝南县人,中共党员,一级教师。

  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二支队;1951年4月随志愿军抗美援朝,在师文工队;1954年抗美援朝胜利后回国;1955年4月转业,在铁道兵二师子弟小学任教。

  1990年1月离休。曾任太原市重机厂第一中学和第三中学校办公室主任、校工会主席。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