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5年6月6日,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西藏人民伟大的儿子热地不幸在北京逝世,他不朽的灵魂像一片散步的白云,轻轻地飘向西藏,飘向他的故乡,去寻找天堂的安宁。
/热地,男,藏族,中共党员,(1938年8月~2025年6月6日)西藏比如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重要领导职务,先后配合6位自治区党委书记(第一书记)工作,积极维护班子团结和主要领导同志威信,参与西藏自治区稳定与发展各项重大决策的研究和实施,就西藏稳定与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观点和意见。他几十年来为西藏发展、和谐稳定、民生改善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巨大努力,赢得了西藏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重。是“民族团结杰出贡献者”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闻得这个消息,我曾痛下决心,写一篇送别热地同志的文字。想想也很窘苦。自知是一介平民,底层书生,与其一个身居庙堂,一个安身红尘,有云泥之别。世相庄严,一个小人物写这么一个高层领导,是不是攀权附贵、自不量力。所以,临到动笔,却又十分踌躇,觉得难以措手。但是,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写他。不然,这欲说还休,欲休想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会把我折磨得寝食不安。人的一生,天心月圆,昆仑白头,沧海潮生。若生命历程中有一段有声有色,也会令人难忘,那就是尘世中罕见的一件大事了。我与热地同志的两次交往正是如此。
[二]
热地同志,我曾经遇见过你,缘于《中国铁道建筑报》在中国美术馆承办的第十三届大路画展。1998年3月,中国铁建总公司党委决定我与吴志义到《中国铁道建筑报》工作,他任社长,我任总编辑。同时,总公司把撤销的文协职能转给报社。上任之后,我和志义商量,把中断10多年的“大路画展”重新拾起来,让大路画家归队,形成一支艺术品牌的力量。“大路画展”此前已展了十一届,是铁道兵与中国铁建黄金一样的艺术名片,享誉全国,不能说丢就丢,说扔就扔。没有文化的载体与平台,所谓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我们确定了第十二届“大路画展”的主题,叫“中国铁建与西部开发”。这次画展引起巨大反响。接着又筹备第十三届“大路画展”,此时正值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时期,我们确定画展主题为“青藏铁路与西部开发”。所有参展作品全部围绕这一主题而创作。有些重要作品,是我和王沂光与作者共同研究后确定的。因为画展主题鲜明,我们想邀请一向关心青藏铁路建设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同志出席第十三届“大路画展”开幕式。邀请函寄出后不久,热地同志的秘书很快回了电话,他说:“首长很高兴出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三届大路画展开幕式。”开幕式上热地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中国铁道建筑报》承办的“大路画展”给予充分肯定,对大路画家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中国铁建大路画展开幕式(图片来源网络)/
月长辉,日长明。此谓不朽,时间是历史运行的履带。
热地同志,我曾经遇见过你,又缘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约在7月5日左右,我在办公室接到你秘书的电话,他说:“关于青藏铁路的问题,首长想接受《中国铁道建筑报》的专访。”本报自1948年10月15日创刊以来,还没有对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专访的先例。对热地同志的专访,对报社来说不仅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我作为报社的一员,不胜荣幸之至。
我怕专访有什么遗憾与闪失,决定自己出马。因为在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时,我曾在西藏进行过一个月的采访,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我已5次赴藏采访,时间共5个月。通车两个月后,我又一次赴藏采访,对西藏与青藏铁路比较熟悉,对热地同志的采访,对话、交流、碰撞,以及对事实与历史的外延,不会有什么障碍。
[三]
我曾经遇见过你。热地同志,你说身世,讲历史,吐珠唾玉,清畅条达,情理透彻,娓娓动听。你的严峻而远大的从容迈越,你超人的大智大勇以及为民服务的济世赤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938年8月,你出生在西藏那曲如比县一个赤贫的农奴家庭,出生之后还没记性,父亲便死了,是母亲将你抚养成人,居无定所,乞讨为生。你给部落头人、牧主、活佛当过佣人,在寺庙里当过“小扎巴”。你给头人家的孩子当马骑,嘴里塞上绳子,孩子抓着你的头发,打鞭子,让你在地上爬,嘴巴经常被勒得鲜血淋漓。你的一个弟弟活活饿死在母亲怀里。
1959年,通过民主改革,彻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人民才得以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那年,你参加了工作,并被选送到中央政法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在那曲地区公安处任侦查员。1960年,你率队在零下40度的无人区追击叛匪七天七夜,胃出血仍坚持战斗,最终击毙匪首,被公安部授予“对敌斗争尖兵”称号。之后,你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再次赴北京中央政法干校学习。你回忆说:“1961年的一天,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我们这些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和学生。”
你两次聆听周总理的教诲。第一次是1968年7月,为了筹备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中央把西藏的领导同志和一部分群众代表请到北京办培训班。那时,你是那曲群众组织的代表。你发言说:“我们大家都是革命群众,不应该势不两立,没有理由不团结、不联合,今后应当加强团结。”周总理插话说:“热地同志的发言很好,他说的对呀,风格很高嘛!”
第二次是1972年中央召开“批林整风汇报会”。你作为西藏青年干部代表参会,聆听周总理讲述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总理一连讲了几个晚上,他一边讲,一边不断地做自我批评,哪件事情,哪个问题自己处理得不妥,有教训。总理在讲党史中所体现出的高风亮节、坦荡胸怀,让你钦佩之至,终生受益。

/2008年8月热地在藏北草原上与牧民们在一起/
热地与我交谈,没有教条术语,陈腔滥调,更辅以胸次包罗,体现出一位高级领导干部峥嵘挺拔,仰之弥高。我泳沐其间,可以清楚地听副你脉息的搏动,灵魂的呼号。你讲第一次见到邓小平的情景,那是1975年,你在中央党校中央读书班学习。那一年,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后,大张旗鼓地抓各项工作的整顿,7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央读书班学员座谈并讲话。这个讲话后来以《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这一讲话为此后拨乱反正,结束“文革”动乱,为正本清源,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正确确立党的政治路线,实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你听完小平的讲话后,非常激动,会后与顾秀莲、郝建秀等认真核对笔记,当晚就打电话向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任荣作了汇报。任荣当即表示,这个讲话很重要,能否马上寄来小平讲话的书面稿。小平的那次讲话,对你此后的工作、生活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989年、1991年,小平先后接见过你两次,详细询问了西藏的情况。1989年,你到北京参加国庆40周年庆祝活动,10月1日晚,在天安门城楼上,小平接见你,你代表西藏人民向小平问候,祝愿他健康长寿。当时的情景,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拍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1991年夏,你到北戴河看望小平,谈话结束后,小平让你下海和他一起游泳,你说你不会游,小平说:“没得关系,不会就学嘛。”
在交谈的过程中,热地说:“1961年到中央政法大学学习时,他就开始学北京话了,从那以后,到北京,我说西藏话,回西藏,我说北京话。自己成为沟通北京与西藏的重要桥梁。”
1992年热地当选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你立下铁规,西藏要发展,必须先修路。于是,亲自带队进山勘测路线,风雪中徒步走了三天三夜。有人劝你坐车,你说:“我们是来修路的,不是来享受的。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图片来源网络)/
[四]
此次我与你相遇,是因为青藏铁路通车,这当然是我们谈话的主要内容。
你说,今年7月1日,是双喜临门,一是建党85周年,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拉萨和格尔木举行青藏铁路通车庆典。那天,你一大早就打开电视机看关于通车的新闻。当从电视上看到青藏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心情格外激动。这是中华民族在地球之巅树起的一座历史丰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果,更是青藏两省区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一件大事、喜事,实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几代的梦想。所以,你激动地写了一份贺电,发给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和全体参建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与敬意。
尽管是雪域高原,人间禁区,但是那块土地是把你温暖成人的地方,父老乡亲,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和你的血肉相连。青藏铁路建设的5年间,故园如画的风物,天路掘进的搏战,常在你梦中浮现,牵动你不绝如缕的缱绻。夜雨西窗,你眺望着看不见的昆仑天涯,为天路建设者献上心香一辑。你说,这5年,广大铁路建设者满怀对青藏两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青藏精神”,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要求,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10多万建设大军在“生命禁区”,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与勇气,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以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开拓创新,攀登不止,在雪域高原筑起中国铁路建设的丰碑,也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对了,这里必须强调,过去的“老青藏精神”,没有“特别能团结”的内容,在某次中央的西藏工作会议上,是你向总书记建议,在“老青藏精神”中加上“特别能团结”的内容。五个字,是你在惊涛骇浪、量晴较雨、经年累月中得出的真理,没有团结,什么战斗、奉献都不会存在。
热地说:“虽西藏高远,世路多歧,幸而春雨如酥,润物无声。青藏铁路的建设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在2006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青藏铁路延伸线的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我想,不久,这条钢龙巨龙,会从拉萨向日喀则和林芝方向延伸。”
你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和家乡就像水和土一样,一刻也离不开,深爱那方土地。你的生命经历诠释了“命不好,不是宿命”,而是剥削与压迫造成的。西藏人民的奋斗证明:光明的未来是由奋斗写就的。同时,你也深深感受到,青藏铁路是一条连接北京与西藏的民族团结之路,是一条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的幸福之路,是一条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黄金之路。

/2011年7月热地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考察(图片来源网络)/
热地的话语,斑斑点点浅浅深深,那都是生命的留痕啊!你出生在旧西藏,经历了新旧西藏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旧西藏的封闭落后、交通不便有着切身的感受,你也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新西藏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可以说你是西藏交通事业发展变化的见证人之一。
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更谈不上航空和铁路运输,现代交通完全是一片空白。那时,西藏的物资运输全靠人背畜驮,从内地到拉萨往返一次需要七八个月,加之西藏自然环境艰苦,山高谷深,运输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西藏同外界的交往,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阻碍了西藏社会的进步。
很难忘,你向我说起这几件事:一是中央政府代表张经武进藏。1951年6月13日他离开北京,先是坐火车经广州到香港,从香港乘飞机经新加坡、印度的加尔各答,到印度北部的锡里格,再坐汽车经噶伦堡到锡金的甘托克,然后从甘托克骑马,翻山越岭,走了两天,最终在7月14日,才到了中印边境交界处的西藏亚东县。张经武此行,一共坐两次火车,三次飞机,两次汽车,最后靠骑马才到达亚东,可以说跋涉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
二是十世班禅第一次进藏。1951年12月,十世班禅一行从西宁出发,沿香日德、那曲、拉萨,最终到达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前后共行程2000多公里,历时4个多月。队伍出发时,雇了3000多峰骆驼和7000多头牦牛,由于路途遥远,天气严寒,道路艰险,骆驼死了近三分之二,牦牛死的不计其数。可想而知,当时进藏是多么的艰难。
三是说你自己。1959年你到北京中央政法干校学习时,从家乡出发,先是走路、骑马,后坐汽车,然后乘火车,好不容易才到北京,前后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你在北京学习期间,母亲托人从牧区给你写了一封信,由于道路遥远、邮路不畅,半年后你在北京才收到。你说,现在就不一样了,从人民大会堂我的办公室里,给家里打电话,几秒钟就可以通上话了。这个变化,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你谈西藏的交通事业的发展。你说,西藏把交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头等大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创造了西藏交通史上一系列的“第一”,填补了一系列空白。新西藏的交通事业建设,大致经历了4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实现了4个重要的跨越。
第一个阶段,是从青藏、川藏公路为标志,全面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事业。
第二个阶段,是以北京至拉萨空中首航成功为标志,公路和航空运输并重,航空运输不断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以格尔木、拉萨输油管道建成为标志,初步形成了公路、航空、管道运输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
第四个阶段,是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为标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纵观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的历史,西藏交通运辅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变化,是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更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西藏交通事业的全方位、大规模的建设,就不可能有西藏今天的发展进步。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全国人民无私支援的结果,是西藏人民万众一人团结奋斗的结果。

/欢庆火车开进拉萨(图片来源网络)/
[五]
天路难量,51年的历史横亘眼前,如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这些,这些都是热地乡土的梦,你永远追随着天路起始到结尾的时光长度。你给我讲50年代慕生忠带领铁道部西北设计分局的4名工程师历时3个月,沿线考察修建青藏铁路的可行性。一桩桩一件件如数家珍,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感情都没有丝毫褪色,这就是你的乡土情结。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青藏铁路每次上马都是席天卷地,激荡推涌,映照出那个时代生气盎然的一面,而每一次落幕,又转眼成空,让人泪抛西陲。青藏铁路总是祸生不测,生难逢时。你说,你第一次有机会向中央建议修建青藏铁路是在1972年6月,中央在京召开西藏工作会议。那时,你刚刚担任那曲地委书记,与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任荣、陈明义、天宝、杨东生、巴桑等5位同志一起参加了会议。会上,你们向中央提出尽快修建青藏铁路的建议。后来,总后勤部、交通部根据会议情况,向中央写了报告。
按照时间逻辑推算,我想,也许正是你们的这个报告,引起毛泽东主席的注意,所以,1973年12月9日,他在中南海书房接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正式提出修建进藏铁路的问题。毛泽东说:“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修到中尼边境去。”
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对铁路进藏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指示。这样才有了1974年、1975年,铁道兵10师与7师的兵指瀚海,跃马昆仑!
1984年,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但由于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加之国民经济实力等问题,进藏铁路搁置下来。时间司衰颓毁灭,时间也司孕育创造。时间虽冷酷,时间亦有情。铁路进藏始终是共产党人的决心指向。1994年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和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要做好进藏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
进入新世纪,铁路进藏问题再次摆上党中央、国务院的议事日程。那时,你主持自治区党委工作,对于铁道部提出的甘藏、川藏、青藏、滇藏4条备选路线,你说,我们的选择标准是:“哪里快哪里修,哪里花钱少哪里修。”
你身处高位,始终不忘为青藏铁路作出贡献的那些科技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为了一条天路,几十年扎根高原默默奉献,积累了大批的宝贵数据和资料,攻克了一系列工程难题。他们有的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的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你说,他们的生平,有的灼热如火花,有的璀璨如长虹,有的澄明如秋水,有的闪烁如朝霞,却大都是人生理想的坚实的典型,堪称我们时代的脊梁。
一条铁路,世态纷纭,矛盾百出,争执不断,不一而足。这一切都值得后世神往。但你认为使进藏铁路步入柳暗花明的关键,是2000年在京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从那时起,铁路进藏再也不是“空留纸上声”了。这次会议,中央作出修建青藏铁路的重大决策。你说,2000年10月10日下午,在五中全会上,中央领导点名要你发言。你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已经辐射到10多个省市自治区,但都辐射不到西藏。所以我们请求中央尽快修建进藏铁路,请求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进藏铁路对中央来说是几代人关心的大事,是西藏人民盼望几十年的大事。”
你的话刚落音,总书记笑了,他说:“热地同志很会做思想政治工作,把工作做到我的头上来了。”他随即叫铁道部领导向他呈报青藏铁路上马的报告。
仅隔一个月,2000年11月10日深夜,总书记在铁道部的专题报告上作出长达3页纸的重要批示。他指出,修建青藏铁路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下决心尽快开工建设,这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应该作出的一个大决策。
专题采访临近结束时,你说,青藏高原地域辽阔、矿藏丰富,特色经济资源优势明显。立足这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青藏两省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沿线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西藏与内地的沟通联系有了一条经济、快速、全天候、大能力的钢铁运输通道。这将极大地改善青藏高原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快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互动,促进西藏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有效提高农畜产品商品和特色产品竞争力,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与完善,使西藏依托青藏铁路实现经济腾飞。
我根据热地同志的谈话要点,很快整理出一篇近万字的独家专访,发表在2006年7月11日的《中国铁道建筑报》上。

/热地同志在京逝世 享年87岁/
[六]
热地同志逝世后,我很注意媒体关于对热地同志的报道,他一生没有房产,没有股票,没有名表豪车,甚至连一件像样的贵重衣物都没有。他1975年进入自治区领导岗位,在这个岗位上长达近30年,这个曾手握西藏大权的人,最终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一张泛黄的捐款协议,一笔一笔,最后一笔给西藏贫困山区学校的捐款是9.8万元人民币。另一件物品是几本写满注批的旧书。你用一生证明:一个人可以贫穷地出生,但绝不能卑微地活着;一个人可以拥有地位,但绝不可贪图私利。你的人生轨迹像一道划破夜空的流星,在权力的迷雾中照亮了人性最纯净的一面。你的一生充满感情色彩地简述了在党和国家培养下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也是西藏干部成长和西藏社会进步的缩影。
热地同志,人民不会忘记你,西藏不会忘记你,愿你在天堂安息。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