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一位铁道兵老兵的创业答卷


 
青海省铁道兵48团战友联谊会会长谢风林,虽然走出军营数十载,已是自创企业掌舵人,身上却依然彰显着修建青藏铁路时的那种军人气质。
 
1975年底,生长在冀中平原的谢风林应征入伍,奔赴鏖战正酣的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在茫茫戈壁滩上,在高寒缺氧的昆仑山脚下,在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的二郎洞展线间,他与战友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并肩作战近十个春秋。恶劣的自然环境淬炼了他的意志,火热的部队生活熔铸了他的品格。   
   
 
2013年,谢风林带着打拼积攒的第一桶金,注册成立了青海平安睿杰消防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老战友打趣地叫他“谢老板”,他却谦逊地摆摆手:“当老板我还不够格,就是想试试把部队的作风搬进企业。”部队“言行一致”“官兵一致”“领导带头”等优良传统,以及“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在他的企业里都有了鲜活注脚。
 
走进这家规模不大的公司,荣誉室、档案室、学习教室、党员活动室、员工休息室、儿童乐园,样样规范整齐,仿佛置身军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荣誉墙,密密麻麻的荣誉证书和奖牌,讲述着公司的实力:连续多年获评“全省文明诚信私营企业”;2024年党支部成为全国个协推荐的“小个专”党建创新试点(全省仅三家);档案管理更是行业标杆。去年十月,国家七部委检查时不禁赞叹:“没想到青海还有档案工作做得这么规范的企业!”……每一项荣誉都透着沉甸甸的分量。
   
 
谢风林把部队的战友情延伸到了企业管理中,对员工关怀备至。如女员工每年享有24天“弹性假”,三八节有放假、红包和聚餐;员工子女每年有1600元抚养培训补贴,考上大学者每年奖励6000元;员工家中80岁以上老人,每逢春节、重阳节都能收到慰问信和慰问金……这些暖心举措,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有效凝聚了企业向心力。  
   
  
公司专门设立的“学习教室”,如同连队的“三用堂”,是员工们“提高觉悟,增长知识”的地方。公司定期组织学习,开办“双提升”知识讲座,采取老带新等方式助力员工成长。分管技术的藏族副总经理田尕桑端智说:“刚进公司时我还是只会干体力活的毛头小子,正是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有机会通过自学和培训,考取了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一步步走到现在。”在谢风林看来,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唯有员工成长,公司才能行稳致远。
 
讲规矩、守诚信、言行一致,是谢风林坚守的底线。有一次,客户私下提出想在检测数据上“通融通融”,他当场严词拒绝:“我当过兵,弄虚作假的事坚决不干!”虽然因此丢了单子,公司却赢得了好口碑,合同履约率连续多年保持100%,还多次获评“青海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依靠群众,群策群力是部队的光荣传统,谢风林把这种好作风带到了企业。他从不搞“一言堂”,公司的大小决策,都要经过管理层与员工代表共同商议,做到了用人、分配、奖惩及公司发展“四透明”,员工深感公平公正,主人翁意识倍增,工作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仅2023年,员工提出的优化方案就为公司节省运营成本80余万元。
   
 
自律和表率,是谢风林身上鲜明的军人印记。他带头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开会学习从不迟到,常说“老板是榜样,不是特权。自己做好了,才有资格要求别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会亲自打扫办公区厕所,刷马桶时的认真劲儿,丝毫不亚于当年在部队整理内务。有员工觉得这活不该老板干,他笑着说:“我们铁道兵修铁路时,连长还常常帮炊事班挑水呢,我刷个马桶算啥。”他给自己定下“每日五小时学习制”,出差回来再晚也要补上。他亲笔写下的十几本笔记,成了公司的“宝贝”。里面记着伟人语录、政策解读,还有带领职工致富的思考和规划,字体工整隽秀,很难相信出自一位60多岁的老兵之手。
   
 
带领更多人致富,是谢风林办企业的初衷。在他引领下,公司如同一列稳健前行的列车,2022年起实现“零外债”,成了同行的标杆。去年,这个当时不足40人的公司,总产值突破2200万元,纳税130余万元,分别是十年前的7倍和5倍,累计纳税额超1100万元;员工人均年收入约10万元,比同行业高出三成。土族员工东宝森激动地说:“十年前我还住着廉价出租屋,现在不仅买了房,买了车,还把父母接到了城里。公司里像我这样跟着谢总脱贫致富的,超半数之多。”
 
现年68岁的谢风林,军人的活力从未随岁月褪去。55岁时参加了横渡黄河赛,去年完成了环青海湖自行车骑旅,还42次跑过马拉松。他和他的企业充满了蓬勃生机,宛如青藏高原上的格桑花,在时代的阳光下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附作者简介:
刁学刚,男,大专学历,曾任铁道兵第十师48团宣传干事,常有文稿被军兵种、省市级报刊及《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刊发。2013年从菏泽市直部门领导岗位退休后,乐于记录身边事,数百篇散文随笔和诗作被报刊、网络媒体采用。


编辑: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