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铁道兵重要铁路干线:嫩林铁路(5)

 

 

 

        铁道兵历史上有三位著名的“国字号”英雄:杨连第、梁忠孟、张春玉。

        张春玉在嫩林铁路一次隧道塌方中,舍己救人,被国防部授予“铁道兵硬骨头战士”英雄称号。
 

 

        张春玉,河北石家庄市人,1941年生,1963年当铁道兵。

        张春玉英勇负伤的经过:

        1965年6月30日凌晨,嫩林铁路朝阳一号隧道,一块钢盔大的石头,从隧道顶部掉落,砸在战士敦凤堂的安全帽上,敦凤堂昏倒在地。

        这时候,碎石仍在不断掉落,这是要发生大塌方的迹象。时任铁道兵三师十三团十六连副班长的张春玉在安全区作业,他一个箭步扑到敦凤堂身边,用全身力气将敦凤堂猛地一掀,使他脱离险区。

        就在这一刹那,一块一万多斤的巨石塌下来,巨石边缘的凹陷处把张春玉的腰部以下卡住了,左腿当时被压断,右胸三根肋骨被砸折。在场的战友立即组织抢救。

        张春玉昏迷几分钟后醒来,睁开眼睛问:

       “敦凤堂救出来没有?别的同志都好吗?”

        “快……快去救敦凤堂,我不要紧,快,快去救……”

        “别为我难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革命流点血算不了什么!”

        当他听说战友王物件被巨石压住牺牲了,悲痛地对排长说:“王物件是个好同志,我是副班长,我是党员,没有照顾好他,我有责任。”又说,“昨天我托文书给家里寄四十块钱,请你告诉他,别往我家寄了,寄到王物件家里去吧……”

        战友们想尽各种办法抢救战友。大家扛来七个千斤顶,顶起巨石,把张春玉抢救出来……
 

 

        英雄的成长,在于平凡的岗位上经年累月的锻炼。

        张春玉工作中吃苦耐劳,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危险的地方总是冲在前面。他关心战友的学习、生活,深受连队干部战士好评。在治疗期间,与伤残作顽强的斗争,关心受伤战友的安危和烈士的家属,不忘连队的工作,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1966年3月12日,铁道兵党委批准给张春玉记一等功。同年9月19日,国防部授予张春玉“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称号。

        全国媒体广泛宣传张春玉先进事迹。《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通讯,并配发《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的社论;《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通讯,发表《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战士最坚强》的社论,并加“编者按”,刊载《张春玉同志日记摘抄》(近2万字)。各地方省、市报纸、电台,也纷纷转载中央媒体的报道。中国青年出版社将报刊上登载的文章汇编成书出版,书名为《一心为公的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一心为公的硬骨头战士张春玉》。
 

 

        1967年,张春玉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伤病。上海姑娘杨凤燕是医院护士,在护理张春玉时,产生爱慕之心。1969年,张春玉、杨凤燕在铁道兵三师驻地加格达奇举行婚礼。

        1982年, 铁道兵撤编前,时任铁道兵三师组织科副科长的张春玉,被安置在上海市警备区军队干部休养所休养,后任干休所党支部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曾被上海市民政局评为“优秀军队离退休干部”。

        200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评选出60位“中国铁建杰出人物”,张春玉名列前中。

        2010年,张春玉腰椎间隙长一肿瘤,入院治疗。生命弥留之际,他对妻子杨凤燕说:“ 我要走了,把军装给我穿上,我热爱铁道兵,让我穿着铁道兵的军装去见老首长和战友们……”

        2015年7月23日,“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走完了光辉的人生路。
 

 

        推荐一篇宣传张春玉先进事迹的通讯《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文章选自《大兴安岭铁道兵回忆录》一书。这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写张春玉的作品。作者侯万霞是大兴安岭党史学会秘书长。文章介绍了张春玉的生平,日常生活、工作表现,英勇救人的详细经过,住院期间同伤痛搏斗。

        “硬骨头战士”,并不是五个汉字,而是一个汉子,经过5次大手术重新站立起来的铮铮铁骨人生!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