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军营往事:高寒禁区话“四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寒区执行任务的部队,为了保证冬季御寒,都配发了“四皮”,即:皮棉帽、皮大衣、皮手套、皮大头鞋。

  按照军委总后的规定,中国东部以山海关为界,以北为寒区,配发“四皮”,以南为非寒区,配发棉大衣等棉制服装。

  从1964年起,我所服役的铁道兵第三师在祖国北疆的大兴安岭驻守了二十年,修筑嫩林铁路。那时候部队都是每年五月一日统一换夏装,到了十月一日统一着冬装,因为大兴安岭是高寒禁区,冬季长达七个月,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度,全体官兵都配发了“四皮”。

  皮棉帽:官兵配发的皮棉帽质料一致,外面是草绿色面料,上部是棉的,平顶,配一条护鼻,下部可翻折的帽耳、后枕及前帽瓦都是染成褐色的羊毛,后来一部分干部还发过羊剪绒的皮棉帽,更加平顺柔软好看。

  在那个全民喜爱军装的年代,曾发生过一些抢夺军人军帽的事情,一个冬天,我们连队有战士就因为上街购物,在去公共厕所解大手时,被一个地方青年一把抢走了皮棉帽,等他起身追出去,已经不见人迹踪影。

  皮大衣:外面是草绿色的涤卡面料,内里整个都是拼接的白色羊毛里,但由于是大小不等的羊皮拼接而成,羊毛的质地、色泽都有些差别,显得有些斑驳。皮大衣较重较长,穿着行进时前下摆会妨碍腿的动作,进而影响行进速度,为此皮大衣后腰的两侧设计有挂钩,前下摆的角上开有扣眼,必要时可把前下摆翻上来挂在后腰两侧的挂钩上,去除对腿的妨碍。

  皮大衣训练工作时可挡风寒,上山打火时可穿着直接席地而卧,平时晚上可以盖也可以铺,直接睡在羊毛上,那是一种别样的舒适。按规定,战士在退伍时,皮大衣是不能带走的,部队会另发一件旧棉大衣给你带走。

  皮手套:早期的皮手套是两指的,即大拇指单独一指,其他四指合在一起为一指,其后还发过五指的皮手套,这种皮手套在腕部后面比其他皮手套加长了十公分左右,穿戴时可以套在小臂的袖子上,后来统一改为三指的皮手套,大拇指和食指各为一指,其余三指为一指。皮手套外面是草绿色面料,里面开始用的都是羊毛的,后来有兔毛的了,皮毛更加平直顺滑。

  两只皮手套配有一根长布条,两头可以分别栓在两只手套上,使用时跨在脖子后面,可以防止手套不小心的掉落,在训练和工作时,可以把布条相连的皮手套扭绞在身后,以便腾出双手,远远望去,两只皮手套就像停在后腰上的一只大大的绿蝴蝶,别有韵味。

  皮大头鞋:早期翻毛皮大头鞋里面是厚实的羊毛,鞋底是缝线后模压橡胶底的,里面嵌有一块防刺穿的钢板,鞋头里也嵌有一块塑型钢板,使鞋头非常坚硬,可以用来钉钉子砸核桃,如果施工中不小心踢在钢轨上或有石头落下砸在脚上,脚趾都不会受伤。后来发的新式翻毛皮大头鞋,仍然是羊毛内里,鞋底改为整体模压橡塑底,里面钢板仍在,但鞋头里的钢板取消了,鞋的整体重量减轻了不少。

  我在高寒禁区服役了十几年,“四皮”一直伴随着我抵御寒冷去完成任务,转业后我来到了南方,带回来的“四皮”都用不上了,但我始终保存着它们,不肯送人或处理,因为在它们上面承载着我的军旅生涯和青春年华,饱含着我对铁道兵的眷恋!


 

美篇地址:点击查看


编辑:兵心依旧

  

上一篇:春宝
下一篇:军中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