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肖春连
60年前我上初中时,曾到北京故宫后面沙滩北街2号《红旗》杂志社办公厅主任(高级编辑)郑公盾家里去玩时,当我看到他家住的楼房里一大间屋中排满了一排排书架上满是图书时,令我非常惊讶和羡慕。当我看到他在好端端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上开天窗,将一些著名理论家的文章剪下来贴在一本本旧刊物上时令我不解,更令我不解的是他还把自己花钱买的书刊内自己认为有参考价值的章节都撕下来,然后按自己的分类放在书架的特定位置,那些无参考价值的章节,则当废纸扔掉。
他这种一“剪”、一撕的方法,目的相同,都是为积累资料、丰富学识,随之应用。这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我问他是跟谁学的这种方法,他告诉我,他是从进化论学说奠基人达尔文爱撕书的奇特习惯受到启发的。他还告诉我,他身边许多学者做学问的过程,大都离不开对资料的多种方法的积累和使用。毛泽东、鲁迅,就都很善于积累和利用剪报资料。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常常把从敌人那里得来的报纸看后划上记号,然后剪下放在文件夹里,封面写上题目,备不时查用。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鲁迅用过的剪报集。
他还随手从写字台上拿给我看他从中国社科院著名大作家胡绳那里借了一本“评红楼梦”剪报。我怀着好奇的心问他:你这么大的理论家还借人家的文章抄袭?他笑着对我说:你不懂,不是抄,是看看人家怎样评“红楼梦”的,我的观点不能跟他雷同,要以另外角度再评“红楼梦”。
我从郑先生那里学到了剪报的方法后就开始用剪报的方法积累资料。那时我将自订的《北京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看完后,发现有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就剪下来贴在一本自制的八开用牛皮纸做的剪报册上,将孙犁、浩然,冉淮舟等名家的文章剪下来贴在剪报册上,万万没想到时隔60多年的今天,我所崇拜的冉淮舟竟是我铁道兵政治部文化部门的领导,至今他还活跃在铁道兵文化战线上。他当年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席娘》和《藏花》两篇散文我至今还保存的完好如初。

我1963年参军后再连部当文书,利用在连部保管连部《铁道兵》报和《解放军》报得天独厚的条件,将每月过期的报纸,凡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就剪下来,贴在过期的刊物上,如《解放军》报上刊登的“指导员的剪报本”和《铁道兵》报上刊登的“如何当好班长”的两篇文章,我都贴在剪报册上。
后来这两篇文章对我如何当好班长和指导员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我当了宣传干事后,更加重视利用剪报资料写文章。为了搞好剪报,我曾到《四川日报》社编辑部资料室拜访戴泽伦主任向她学习剪报知识。我在《陕西日报》社进修时,还专门到编辑部资料室看那些编辑、记者如何利用资料写文章的,我跟他们学到了如何利用背景资料写文章的方法。
1978年我转业到江苏扬州地区靖江县被分配到收购站工作后,工作虽然又脏又臭,但令我最开心的是,我每天都站在废旧报刊杂志堆里,翻找那些对我有用的资料。我从一
张《解放日报》旧报纸上,看到一位名人写的小言论,他批评改革开放后一些年轻人,在大街上穿着奇装异服,留着阿飞头,手提录音机,边走边摇头晃脑的唱着港台歌曲,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时间不久,上海著名电影演员秦怡、陈述和吴海燕、赵静等一伙人来靖江演出时,他们穿着朴素,平易近人,给靖江人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我近距离对他们观察后,当天就写了一篇“上海电影演员,为我们带来新风”的读者来信,很快就被上海《文汇报》刊用了。那篇文章是我转业到地方写的第一篇文章,而且又上了《文汇报》,这对我鼓舞很大。
后来我被调到组织人事部门工作后,在一篇剪报中,我看到批评“孔雀东南飞”的文章,那篇评论文章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后,边疆大量人才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使边疆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碰巧,我看到靖江县委组织部发文,明确表态不准从边疆挖人才。我针对当前形势,立即写出了一篇“靖江县识大体顾大局不从边远地区招聘人才”的文章,很快就被《人民日报》在1985年4月3日三版头条刊出。而且编辑还在文前加了按语,表扬了靖江的作法。
1986年6月,我在翻阅《解放日报》一些过期的旧报纸时,发现一篇小言论中,明确指出在全国各地有些法官在处理经济纠纷案件时,有偏向本地人的严重倾向。我就将这篇文章剪下来留着备用。没想到那年7月初我在整理靖江法院一位军队转业干部先进事绩时,发现这位法官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在处理本地与外地人经济纠纷案件时,顶着说情风,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我针对那张剪报揭露的问题立即写了一篇“胳膊不朝里拐,办案不循私情”的文章,很快就被《文汇报》在1986年7月22日3版头条刊出。当时这篇文章还被江苏省广播电台全文播放,那年这篇文章还被江苏省评为新闻二等奖,还给我颁发了奖状。
我自从在读报剪报中获得了乐趣和多家大报发表我的文章收获后,更激发了我对热爱写作的热情和信心。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向更高层发展,我果断地戒了烟,把节省下来的钱订报刊杂志,我先后订阅了《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记者》、《新闻采编》、《新闻通讯》、《新闻实践》、《新闻与成才》、《写作辅导》、《文学知识》、《安徽新闻刊大》、《新闻世界》、《新闻爱好者》《湖南大学写作》等近20钟刊物。除此我还订阅了《文艺报》、《文学报》和《新闻出版报》。这些报刊杂志我连续订了10多年,每本都看过还划了重点符号,刊物中的那些写作知识对我当时写新闻报道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对于这些宝贵的知识我特别珍惜。
如今对这过2000本写作知识刊物如何处理,成了问题。如果我不在了,子女会把我这些已珍藏了40多年的刊物当作废品卖掉,那我一生的心血就白废了。想到这些我就下定决心向新华社一位名记者学习,他退休后就整天撕书,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新闻写作知识从刊物上撕下来,再分类存放在资料册里。我也像他那样把近2000本刊物用了100多天时间全部边看撕,然后分类存在20多元一本的资料册里,我一共用了200多册精装资料册把这些写作知识全部分类归档。我想今后我不在了,我的子孙后代有喜欢文料的都用的着,这些宝贵的知识到用时都很难再寻到。
前两年我把《靖江日报》上刊登过的中小学学生作文剪报资料册八大本(内装500张作文剪报范文)寄给北京我的侄孙子女,他们看后受到很大启发,作文进步很快,每次作文都得优秀,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
我还鼓励他们,将来你们若考上大学学新闻或中文,我这些宝贵的剪报资料全部送给他们。我还告诉他们,要记住鲁迅先生那句话:“无论什么人,如果继续搜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这可成为愿意积累资料,向学者目标努力的座右铭。

作者简介:肖春连 北京市房山区人。1942年6月生。1963,3入伍。曾在铁49团历任过文书,班长,排长、副政指、宣传干事、政指。1978年转业到江苏靖江后,曾任过政府军转办主任和机关管理局长等职。在部队时,曾发表过数十篇新闻作品。转业后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巜中国农民报》、《新华日报》、《江西日报》、《文汇报》、《扬州日报》和《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上发表过数十篇新闻作品。有的文章还上了《人民日报》和《江西日报》头版头条,还加了编者按。有篇文章还被江苏省广播新闻评为二等奖。退休后又在《泰州日报》、《房山报》、《西昌都市报》《旬阳报》、《青海群艺》、《散文选刊》和《中国铁道建筑报》上发表了100多篇散文。去年10月14日《央广军事网》还发表了我在成昆、襄渝和青藏铁路上先进事迹。题目是《青春的光芒:一位铁道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