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中华国粹与文化源泉之一的“书法”精论学习与常识(03)



编者语:
同是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另一半做成了台阶。人们都习惯了每天踩着台阶上的石头去拜佛。终于有一天台阶不服气的问佛:"我们本是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而去朝拜你呢?"佛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割,终于成佛”。人生也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不要嫉妒,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得多
书法乃吾中华之瑰宝,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一大批书法大家,形成了鲜明的各个时期的书家风范,历久不衰依然辉煌灿烂,被今人所赞颂并发扬光大。古人写字最终能成为书法大家也是经过不断的勤勉与坚持不懈努力才得到的结果。世上无难事,唯有勤为先,当你把字掌握的游刃有余,把字操控在有过之而无不及于股掌之中成为一名书法大是顺理成章的事
书法就是通天道、含文道、合人道的一种艺术,是手、心、笔的融合与融通。
 
书法与修养与感悟人生
(一)书法的修养:
1、书法与修养的关系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早在西汉晚期扬雄在《扬子法言》中就说过:“书,心画也。” 东汉晚期,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的观点。他又说:“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人项穆在《书法雅言.辨体》中说:“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迹……。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宋代苏轼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明代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 、书的感悟
 一是悟性。悟性对学习任何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乏悟性就等于被逼上架,强扭的瓜不甜,于其如此还不如放弃。
二是兴趣。有了悟性再加上兴趣就会事半功倍,学习就会产生动力,有了动力就不愁没有学不好的事。
第三是勤。有了以上二点再加上勤奋。
书法能让人降浮去燥。人们常感悟到浮躁练不成书法。书法让人安下心来,铺下身子,能吸收人的浮气、燥气、粗狂之气,使人变得文雅,静心 沉稳;
书法能让人识美求善。书法是艺术,艺术是一种美的体现。字体章法无处不体现着、折射着、流露着美与善。上下贯通、对立统一、虚实结合、婀娜多姿、整体和谐等是对书法的基本要求。学习和创作,就是对美与善的规律认识和规则运用。
书法能让人腹有读书。古人誉书法大家为“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之余暇,游手于斯”。书法离不开诗词句章,书法家要学好多知识,这样就形成了好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内容是言志、励志、教人积极向上的,书法家首先受教育,觉悟高、境界高、有奋斗精神;
书法能让人体悟人生。人常说“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无法”。写书法就是写自己,思想、品味、情操、境界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书法水平。历史上没有一位道德低下者的作品能流传下来。可以这么说,书法是技术与个人品格的体现。欲写的一手好书法,必先提高个人对人生,处世的觉悟。
书法能让人精神依归书法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如果你热爱书法,就是追求其中,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对世事的烦扰,对人生的不顺,对人情世故,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人间事事多纷扰,退居陋室成一统,是一种更高的追求,也是一方精神世外桃园。如果你遇到什么烦心事也可以写写书法,让自己放松一下忘记烦心事。
 
  • 书法已被中医学认定为养生之首
(一)书法养神《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通过学习书法凝神静虑,少躁动,书法之动是专一不杂、养神之动。
(二)书法养心学习书法可以培养我们耐心,细心的素质。耐心恒也,细心微也。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杜甫有诗曰:“始知豪放在精微”。书法的起笔收笔处可培养我们精微的好习惯。
(三)书法养目书法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而观察最为重要。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书法尤其注重眼的观察能力。
(四)书法养美学习书法是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五)书法养正书法培养人心正。柳公权说:“心正则字正”,通过写字提升人格。书法是人心灵的心电图,即:“写好字,做好人”。
(六)书法养学学习书法不仅仅在学写字,同时也是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诸如经子史集等传统文化。
(七)书法养气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此气至大至刚也。我们注重书法的气息、气韵的培养,更强调“浩然之气”的培养。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八)书法养敬《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我们做学问,学写字要有虔诚之心,敬重之心,唯敬重之心才能领略其妙。
(九)书法养礼不知礼无以立,通过一笔一画的学习,我们注重礼的培养。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通过学习书法“克己复礼”,礼的精神在当今尤有提倡的必要。
(十)书法养勤练习书法需要坚持、勤奋,会培养人的耐力。唐杜甫《柏学士茅屋》诗:“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十一)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手挥笔管,可摩动“足三里”这个强壮穴。我们常用的五指执笔法,非但可把字写得刚健有力,而且,通过手指活动能调和气血,活络关节,平衡阴阳,有益身体,促进生命活力。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可见,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说书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十二)练习书法不仅要展纸挥毫泼墨,还要用心用神用气。每日临池握笔,开卷书写,必然端坐凝视,专心致志。写字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执笔则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渡到肩——肘——腕——掌,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毫端。
(十三)唐朝有个和尚皎然,曾作诗:“浊酒不饮嫌昏沉,欲玩草书开我襟。”道出了书法有排解郁闷、忧愁,使人昂扬向上的作用。宋代诗人陆游说:“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是说练习书法,笔下生力,墨里增神,有利于防治疾病,强体健身。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学习书法能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
1、学习楷书体会:字体端正工整,结构紧密,笔法严谨,沉著稳重,适合于焦虑、紧张、恐惧症、冠心病、高血压、心率紊乱患者的心理调节。
2、学习行书体会:字体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对抒发灵性,培养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很有帮助,适合于忧郁症、有强烈自卑感、手足麻痹、脑血栓患者练习。
3、学习草书体会:体态放纵,笔势连绵回旋,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如风驰电掣,一气呵成。尤其适合精神压抑,忧郁者抒情达性之用,而不宜于焦躁者练习。
4、学习隶书体会:书体从容,风格变化多端,形象丰富,对于调节焦躁不安,固执偏激的情绪有帮助。
5、学习篆书体会:严正安稳、行笔缓慢,尤适合于焦虑、紧张和躁动者练习,有利于调节心理,适合于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治疗。
6、书法有养生的作用,有人把这些作用总结成四句话:“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书法养生的感悟:“好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学习书法,可以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心境也随之得到一种超然与净化,达到心绪舒畅”。
(十四)书法家居长寿之首
根据历代来医学专家研究结论表明,在可使人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家名列榜首。《心术篇》云: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每得以无疾而寿。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学习书法是养生强身之妙法。自古书法家多长寿,亦人所共知。
从汉代至清代,这个在人类平均寿命25岁~40岁的时代,著名书法家们的平均寿命约80岁,例如,唐代的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其后的明代杨维祯74岁,文征明89岁,梁同书92岁,翁同龢85岁,何绍基74岁。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人类平均年龄为40岁~62岁,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88岁;进入现当代,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已经超过90岁,例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均享寿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等更上了百岁高寿。         
              
初学者谨防跌入书法学习的误区
先贤遗迹,外形风格各异,内涵外延之标识,男女性别、性格、年龄、体质、文化、知识、经历、气质、修养以及书写案几高低、执笔法等诸多因素不同,字迹表现亦不同。
学员选帖,唯率己之性而定夺。
(一)初学者的一般选择常识
初学书法者,极其重要之第一步。此步走错,“十八缸水”尽废。有人说: “行”、“草”、“楷”从何入手?一般人说:“应从正楷练习入手”。这答案是值得讨论的。
按中国书法史为例:先后顺序应是: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楷书至唐方才成熟。率性选帖!行书、草书、楷书入手皆可,唯喜欢就行。
楷书乃“十八般武艺”之一,楷书与篆、籀、简、帛、隶、行、草等,同为祖国书法文化遗产之魁宝,前者非楷由来,楷乃前者之进化,书法史必读!。一般说来,楷书基础扎实者,改学草书者难,另起炉灶,楷之影子,如泥牛般缠你,难以解脱,草书耍不开,苦不堪言。
(二)练习楷书类临帖的选择顺序:
《北魏郑文公碑》《北魏元怀墓志》《魏张猛龙碑》《魏崔敬邕墓志》褚遂良《大字阳符经》《雁塔圣教序》欧阳询《九成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颜真卿《勤礼碑》、《告自帖》、《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李玄靖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
(三)练习隶书类临帖的选择顺序:
《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史晨碑》
(四)练习行书类临帖的选择顺序:
1、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2、李邕《李思训碑》;3、颜真卿《祭侄稿》;4、苏轼《寒食诗帖》;5、黄庭坚《松风阁诗》;6、米芾《蜀素帖》《苕溪诗》。
(五)练习草书类临帖的选择顺序:
1、皇象《急就章》;2、王羲之《十七帖》;3、 孙过庭《书谱》;4、 张旭《古诗四帖》;5、怀素《自叙帖》《圣母帖》《大、小千字文》;6、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7、 王铎的草书。
(六)练习楷书类临帖的选择顺序:
《散氏盘》、《石鼓文》、《峄山碑》、《三坟记》、《赵孟頫帖》、《柳公权帖》、《颜真卿帖》、《欧阳询帖》。
(七)初学者选方法
1、羊毫笔柔软,吸墨充分,适于圆浑厚实之笔划。
2、为古人彩陶图案之专用笔,羊毫可制大笔,故古之书家好写尺把以上大字,该笔之优乃经久耐用且廉价。然羊毫笔不易让书者才情显露,这是中国书法之一大忌。
3、狼毫笔,前代也确以狼毫制笔;但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
4、今日所见清前古人的真迹,除大字外大多由健豪笔使之。明文彭等也用过羊毫笔,属个别现象,真正普及自清代始。进入清代,反清复明,汉人动摇清朝政权之能量巨大,除镇压外,清朝皇帝还实行了一系列奴化汉人的措施。为隐含汉族文人之个性,树董其昌书法为范本,普遍提倡使用羊毫笔,这也就是使用羊毫笔书写的来历。
5、现阶段的习书者首选狼毫笔,其优点是:易于表达,起承转折,提按徐疾,掌控自如。狼毫笔分大、中、小三种,视所写字体的大小而定,适合好写即可。(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