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当兵时的那些事(七)学兵连记忆



作者  尚永泰

        2020年六月九日这一天,西安市的一万多辆出租车顶的广告灯箱,一改住日的商业广告,同时亮起了“襄渝铁路五十年,三线学兵英名传”的字样,一时间成了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议论纷纷,襄渝铁路,三线学兵?这是怎么一回事?大多数人不解其意,疑惑,猜测,互相询问?

        有些人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但对于有过那段经历人来说,却是终其一生都不会忘记那段岁月。

        说起五十年前建设襄渝铁路,三线学兵连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话题。当年建设襄渝铁路这个战备工程,工期紧张,工程量大,仅靠铁道兵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战场铺开后,人力明显不足,陕西省在70年8月,71年3月份分批从西安,宝鸡,渭南等地,从69,70级的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了25809名学生,编为141个连队,分别组成男生女生学生连,俗称“三线学兵连”,配属铁道兵参加襄渝铁路施工。

 


        有的媒体说当时参与修建襄渝铁路有一百万兵力,有的说是八十三万兵力,据一个权威的媒体写到,仅我们铁道兵十师当时投入兵力八个团44000人,加上民兵45400人,学兵7800人,共投入劳力97000人,是十师施工史上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次。当时施工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限制,机械设备短缺,落后并且简陋,许多挖沟修路,出碴运料以及施工所需材料运输等工作全靠人力肩挑背扛,只得依靠人海战术了。

 

二哥和两个学兵同学到汽车连时,和我们几个战友的合影


        我与学兵连的特殊关系

        许多战友不知道,当初我差一点也加入到学兵连的队伍。我们初六九级学生,没有像老三届的分配的那样,全部上山下乡当知青。文革的原因,我们这届多上了一年,七零年才毕业。毕业后当年大部分同学分配到兰州军区下属的大荔农场当了农工,七一年又有一部分同学报名参加了学兵连,编为47团学兵24连。

        七二年底我应征入伍,当年在县上征兵的有总后,21军,铁道兵十师,十一师等部队,谁也没有料到,入伍后我恰好被分配到了十师47团汽车连,与学兵24连同属一个团,相距十几里路,我的许多同学都在24连,最重要的是我二哥也是学兵24连的学兵。

 

沙沟隧道,源自网络

 

沙沟铁路桥

 

二哥和他们学兵战友在陈家沟


        从蜀河镇南岸的汽车连到驻地陈家沟的学兵24连约有十几里路,趁着一个星期天,我搭连队的便车去了24连看望二哥。从连队出发向西,过沙沟时绕了一个U型大弯道,一路都是施工便道,便道左边是悬崖峭壁,便道右边陡坡下是湍急的汉江,到陈家沟口时我下了车。

        陈家沟,是四营的施工区段,是两座大山之间的一条山沟,两山之间沟口宽度约有一百多米,沟口向东向西都是正在施工的隧道。

        沿着山沟往里走了几百米,山沟才显得开阔起来,左侧的山坡上有几间简易的房屋,就是学兵24连的住宿地。

        几乎所有回忆学兵岁月的文章都离不开两件事,一个是生活艰苦,一个是工作苦累。听我二哥说刚进场时期最辛苦是上山砍柴,进场后很长时间都没有煤炭,做饭烧水没有燃料,就要进山砍柴,近处的没有了,就要走十几里路到远处的深山去砍柴禾,翻山越岭,过沟越涧,沿着山上的羊肠小道,把六七十斤重的木柴再一步一步的扛回去,汗流浃背,气喘嘘嘘,非常辛苦。其次是饥饿,十六七岁的学兵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粮食按照定量供应,根本不够吃,定量里白面和玉米面,红薯等粗粮对半供应,没有副食品,新鲜蔬菜想都别想了。每天超强度的重体力劳动,饥饿,吃不饱是困扰所有学兵们的难题。有些学兵或用粮票,或用旧衣服同当地老乡换柿子,柿饼吃。听二哥说,有一次他们几个人饿的难受,走了近二十里路到蜀河街道,就是为了买一碗面条充饥。还有一段时间,学兵连什么菜都没有了,能供应的只有洋葱了,一天三顿的菜都是咸盐凉拌洋葱,咸盐炒洋葱,整整吃了一个多月的洋葱。

        工作上的艰苦,繁重,劳累,伴随了学兵在襄渝线的日子,他们年青的肩膀,承受了和铁道兵一样的重担,但是在生活上却远远不能和部队相比。

        24连的工作,和铁道兵一样,就是开挖隧道的工作,听我二哥说,他们为了抢进度争先进,完成施工进度,有的时候就打干风枪。在隧道里打风枪,灰尘弥漫,很长时间不易散发,最容易患上矽肺病,近距离的吸入石灰粉尘,一旦得了矽肺病,往往终身难于治愈。

        隧道施工是最艰苦,最危险的作业,打风枪,装药放炮,扒石碴,用铁锨装碎石土方,装斗车,推车外运倾倒,扛水泥运木料等等,每天从隧道里出来都是精疲力尽,疲惫不堪,满脸灰黑,满身灰尘。

        整整两年多的时间,单调,枯躁,重复,高强度超负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劳动,上班进隧道干活,下班吃饭睡觉,就是学兵连的生活写照。

        对许多学兵来说,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是一种生命深处的记忆。在他们刚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时,在襄渝线这个大熔炉里经历了生活关,劳动关,生死关的严峻考验,对世界观的形成,对以后正确人生观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40年,50年以后,他(她)们六十多岁时,七十多岁时,这些当年的学兵,高举印着连队番号的红旗,一队又一队,一群又一群自发的,陆续的回到当年流血流汗的地方,故地重游,开启了寻根回忆之旅,祭奠牺牲了的战友,在巴山蜀水间植树造林,为山区老百姓捐款捐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出谋献策,贡献绵薄之力。献出自己的爱心,纪念这段刻骨铭心的,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寄托永远忘不掉的襄渝情。

 





图片由作者选自网络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