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襄渝铁路建设纪实民兵篇第十集:永远的八姐妹



襄渝铁路建设纪实民兵篇第十集:永远的八姐妹


  举国深悼,英雄不朽  

  第十章、紫阳:永远的八姐妹

  山中,珍藏她们永不凋谢的青春

  紫阳县是陕西的南大门,地理位置处于“陕川咽喉、接湘鄂之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南方向的二州垭,即陕西安康与川北达县(今四川达州)交界之地;西南方向黄草梁一脚踏两省,一边跨川北重镇万源,一边向南到巴渝重镇城——城口县。处在这样一个特殊地理位置的紫阳,却历来土匪猖獗。

  在紫阳的革命历史中,记载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刘伯承途经紫阳县时留下的一段传奇:1927年5月,刘伯承与参谋长韩伯诚、政治干部周国淦等数人在川北遭遇土匪打劫,脱险后经达县翻川陕边界的巴山主峰黄草梁进入陕西紫阳县。紫阳县山高路陡,唯一能行的就是一条弯曲不平的盘山小道。当他们行至紫阳县青荆鲁家坊(今紫阳县毛坝镇境内任河岸边),突遇一老虎迎立于道旁。刘伯承处惊不乱,嘱大家少安毋躁,只管前行。人虎两不相犯,果然有惊无险。众人谈笑而过,就近搭一小船,此时,刘伯承回过头来向老虎拱手称谢:"就此别过!”遂顺水而下,离毛坝,过紫阳,抵达安康。而当时的紫阳还没有党组织,整个陕南仅有30名党员,中共陕南特委也在南昌起义之后(1927年10月)才成立。因此,刘伯承的紫阳之行只是一个孤立的地方党史事件。然而,凑巧的是中国共产党经过22年的武装斗争,1949年年底、刘伯承元帅麾下第二野战军一部从湖北西进陕南,于当年11月30日解放紫阳,并沿着元帅当年所走的路追击胡宗南残部,挺进和解放了大西南。

  现存于紫阳县城东城门的“中原军区布告”就赫然签署着刘伯承元帅的大名。

  20世纪70年代襄渝铁路的建成,还有今天包茂高速公路的大桥凌空飞架,不仅让当年老虎挡道的地方今非昔比,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外交通面貌,更是让紫阳人民过上了幸福和谐的生活。

  2017年5月,我再次到紫阳向阳镇,唐国菊俨然把我当成了她的知心朋友,聊她在三线上的一些经历,讲得最多的是紫阳县孟子树梁隧道那8位姐妹的故事。

  三线开始的时候,唐国菊和老江已成家,好强的唐国菊不顾婆家人反对,毅然报名参加襄渝铁路建设。那时的民兵战士年龄参差不齐,大多数都是年轻的姑娘,甚至还有一些小孩子,当然像唐国菊这样结婚生子的年轻妈妈也不在少数。“好人好马上三线”,来这里是非常光荣的事,而山里长大的孩子,脏活累活对她们来说都不算什么。唐国菊就是一个例子,她手脚麻利,聪明肯干,到民兵连后很快就升任为女子排的排长。每天带领着全排的女子们一路唱着歌,来到工地上筛沙子、抬石头、进隧道打炮眼、倒石渣、放大炮等,男人干的活,女人们照样能干。晚上回来还得组织大家学习,尤其在念到毛主席那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语录时,感到特别有劲,一天的疲累消失殆尽。

  当时的襄渝线中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桥连洞,洞连桥,桥洞相连铁龙跑,任凭千军和万炮,车轮滚滚无阻挠。女民兵们决心扎根三线搞建设,她们顶狂风,冒严寒,战酷暑,经常带病带伤坚持干活,也没人请假休息。一位女民兵在一次抬水泥筐子的过程中,被一块儿尖石划破了脚底,血一直往外淌,可她根本顾不得查看,心里想:不能停下来,一定要坚持。到终点检查后,才发现伤口竟然深至几厘米,疼得钻心也不敢声张。换班了,才偷偷跑到卫生员那里做了简单的包扎。还有位年龄最小的女民兵,当初来三线的时候,是代替生病的父亲来的,别看着她瘦小单薄,但干活一点也不逊色于别人,平时脏活累活抢着干,连续两次挑一百担沙石不歇脚,创下了施工队里挑沙石最高的纪录。还有几名姑娘用钢钎打炮眼,能一口气抡上一千多下手不酸腿不颤。班副小黄,家里已经几次来信催促她回家完婚,未婚夫来信催她:“我妈妈身体不好,恐怕熬不过这个月底了,家里想让我们结婚,办几桌酒席,给妈妈冲冲喜,希望你能理解。”冲喜其实是一种民间的习俗,已经沿用了几千年了。她看了后回道:“这是封建迷信,我们都是新一代的年轻人,要听毛主席的教导,不修好铁路誓不结婚。”

  那个时候,大家把多推一车土、多打一个炮眼、多抬一块石头,都看成是同帝、修、反抢时间的实际行动,女子班的几位姐妹在班长的指挥下干得更欢,虽然累得腰酸背痛,眼睛不时被灰尘迷住,汗水湿透了衣服,但没有一个人示弱。她们的主要任务是往外运石渣,大量石渣被她们装上翻斗车,然后推上轨道,一般都是人站在车上,利用惯性滑到山坡尽头。钢轨的尽头是悬在空中的,给它在上面绑着半人高的枕木,以防翻斗车滚到山下。翻斗车在撞上枕木的瞬间,打开翻斗的锁扣,利用刹车的惯性石头就滚下了上百米的山涧。一个班实行3班倒,昼夜轮流作业。此刻,翻斗车在轨道上来往穿梭,个个多装快跑,从不间歇。突然,洞顶上方发出一阵怪响,这是塌方的前兆。“快撤,要塌方!”排副小黄是第一个发现险情的人,当头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她完全可以一个箭步跳到隧道的边上躲过这场灾难,可她一边喊叫,一边站在那儿示意大伙儿撤退。准备进洞的其他几十位民兵立马冲出洞外,正在隧道内装石渣的人也立刻往外冲,随着哗啦啦的巨响,排副小黄和另外几个姐妹一下子被掩埋在里面。

  “八位姐妹,同时遇难……”

  唐国菊告诉我这些时,摇着头,似乎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痛苦还在折磨着她,脸上蜘蛛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其时,远去的八姐妹已成为塑像,脊梁昂然挺立,就像我们身后这座深邃且寂静的大山,在暮色里肃穆地站着。  

  一起罕见的大事故

  紫阳的毛坝关是由川入陕的重要门户,跨大巴山西端和米仓山东端。这里地势险峻,山高谷深,绝少平地,自古便没有公路,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 广大民兵进入施工后,面对高山峡谷、荒山野岭,既无住房,又无生活设施,不要说修铁路,绝大部分民兵连铁路、火车是什么样也没有见过。由于各民兵师、团、营、连都是配属铁道兵相应组织进行施工,因比,在2107工程指挥部提出“以解放军为榜样,向解放军学习”的口号后,民兵们认为铁道兵同他们肩负一样的任务,面临着同样的困难,铁道兵能干的,他们也能干。施工机械还没运来前,在掌握一定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大家憋足了一股劲,抢时间,争速度,没有风枪,用大锤、钢钎,没有机械设备,用肩担背扛。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就连一动不动地坐着都流汗的当口,劳动起来,哪能不汗流浃背?但他们决心尽快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1970年6月25日,天气晴朗。清晨,前往毛坝保坪工段的民兵们像往常一样,带着手中的工具快速来到各自的岗位。整整一个上午,大家像上了发条的钟一样,不敢有任何的懈怠。时至下午,天空突然风向大变,刮起了一股阴风。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可不是嘛,这样的天气就像一位不速之客,令人措手不及。一位民兵抬头望了望天边的阴云蹙起眉头,一边擦着头上的汗水,一边嘟囔着:“这鬼天气,偏这个时候来捣蛋。” 因为天气异常闷热,民兵们仿佛置身于偌大的蒸笼中,个个汗流浃背,热得喘不过气来。

  下午18时许,民兵排的宣传员还站在工地边拉开嗓门给大家鼓劲,巨大的塌方突然降临,顷刻间呈排山倒海之势坍塌下来,方圆几百米的上空升腾起一股股浓烟,盘旋着,翻滚着,旋即向各个方向掉落下来,除了石头、泥沙,还有正在施工的那些人……

  此处山体陡峭,斜坡的垂直角度差不多快达到90度。一边是无处攀爬的岩石,一边是滚滚的汉江水,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脚滑。而31位正在施工的人,因在陡峭而曲折的山坡上没有逃避的地方,更没有外逃的通道,混杂着树枝和石头的泥土覆盖且掩埋了他们……有的人甚至还没来得及呼喊一声,就没了。

  面对大自然的不可抗力时,人总是显得如此渺小、无力。

  几位幸存的民兵,其中两位是来送饭的炊事员,而另两位则是负责当班的民兵,他们刚刚走出施工现场,突然一声巨响,被一股气浪掀起,以趔趄的姿势扑倒在地,那些飞来的石块儿也顺势砸在了他们的后背和腿上,所幸坠落力受到阻力,逃过生死一劫。

  事故发生后,中央派出铁道兵副参谋长尚志功赶赴紫阳指挥抢险和处理事故。尚志功1937年参加八路军,次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反“扫荡”和攻打获鹿、石家庄日军飞机场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张家口、张北、大同等战斗。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长。在文登阻击战中,所部被授予“三等功臣团”。后任志愿军参谋学校教授会主任、兵团工程指挥所参谋长。回国后,他率部参加青绿铁路、青藏铁路、成昆铁路的修建,组织、指挥了襄渝、南疆等铁路线的建设。这位身经百战的老首长,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到铁道兵副参谋长,无论是哪个岗位,对部队要求都很严格,对手下的战士呵护爱惜,对学兵、民兵更是珍视有加,此刻,他当机立断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阶级兄弟的性命,并亲临现场指挥: 拉起电灯,白天晚上不停歇,实行三班倒,所有的战士都用铁铲、十字镐、手刨的方式展开救援。由于被掩埋面积大,且厚度深,大量的泥土、树木、山石覆盖,随时会发生二次塌方。救援队配合着小型的工具一点点摸索着探挖,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覆盖了一半的便道渐渐被全部盖上,好像被血染过了一样,空气里满是刺鼻的河膻气与血腥味。山上的塌方体一直在坠落石块,给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挥舞的撬扛,只能使劲撬一下石头,却不敢来回搅动,铁锹却使不上劲,碎石、土块还在哗啦啦往下落。更难的是,在抢险的几天时间里,天气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暴雨倾盆,救援队每刨开一点,就全身湿透,汗水、雨水交织在一起,可他们根本无暇顾及……

  一场“生命之战”的冲刺开始了。然而,塌方面积太大,人压、埋得太深,一天、两天、三天……第七天的下午,落日余晖从山的那面反射到天空,在蓝苍苍的山色里,似乎飞动着星星点点,血一般的深幽和沉重,夜晚再次降临。“他们还能撑多久?” 两眼布满血丝,已经极度疲劳的尚副参谋长和身边的几位民政工作人员,一直在指挥现场焦急地等待。为了能及时快速地抢救出30多位民兵兄弟的生命,尚副参谋长把抢救指挥部也设在了事故现场,时间就是生命! 救护车、医疗队也随时做好了准备。然而,一切都不容乐观,这么大面积的塌方,恐怕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尚副参谋长,我们要找尚副参谋长。” 救援现场突然走过来几名被埋民兵的家属,尚副参谋长急忙上前安扶道:“请家属们放心,我们会尽力抢救。”

  然而,令尚副参谋长和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她们竟然是来现场劝阻救援的。其中,一位叫陈启文的民兵家属,自己本身也是奋战在此的民兵,她说:“我们很想最后再看他们一眼,可挖出来也是掩埋,何必再挖 ……”说着说着,声音变得哽咽。

  “不能放弃……”尚副参谋长用力地摇着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那一刻,忍不住的泪水大颗大颗地砸落到地面,身子更是被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的情绪紧紧地包裹住。放弃,是一种无奈的绝望,痛彻了心扉。倒是那些还站在原地并未离开的民兵家属们不停地劝解,一个民兵家属红肿着眼睛说:“谢谢部队领导,谢谢尚副参谋长,这么多天过去了,我们知道最佳的72 小时救援时间已过,你们已经尽力了,我们家属在一起商量过了,现在工期要紧,不能再拖累大家了。再说,挖出了也已没有人形,还是请就地掩埋了吧。”

  这次塌方路段长达101.4米,伤4人,牺牲31人。

  面对深明大义的民兵家属,尚副参谋长终于含泪下令: 停止对毛坝保坪工段的民兵们搜救。

  对于这起大事故《安康军事志》记载得非常详细。在紫阳县档案史志兵局工作过的张斌先生,从2012年便从事紫阳县史志编撰工作,他不仅先后参与《红色记忆》、《砥砺前行》等党史读本及《党史二卷》的写作,对于 三线建设的历史和地方文史也颇有研究。2014年8月5日《安康日报》刊载了他写的《三线建设特大事故31人被活埋》一文。

  紫阳毛坝保坪的这起事故造成31人遇难,为了不让年长日久的任河水冲刷掉泥土和遗体,指挥部在塌方的任河边为这31位民兵战友们修建了一条拦河防护堤。同时,在紫阳的祖师殿修建了一座纪念塔,塔上刻着31位民兵兄弟的姓名。
       现在,这座屹立在紫阳祖师殿的纪念塔,像任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一部当代人浴血奋战的创业史       

缅怀先烈,崇尚英雄

       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没有忘记为修建襄渝铁路而牺牲的铁道兵、民兵、学兵战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图为:安康市举办读书会,图中右一为李春芝同志。


作者:梁宝平

       作者简介: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