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了几篇文章,发出不长时间,就有几个当年的战友打来电话,或发微信评论,聊天鼓励我,共同回忆谈论起当年在襄渝线,青藏线的一些事情,因为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生活,有共同的语言,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在我们47团汽车连战友群里议论,热闹了一阵子。
也有不同的声音,说你写的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没什么意思,十一岁的孙女就说,你们生活艰苦,可以在拼多多上买呀,也可以在美团上买呀?,我真的是无语了。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是不了解当年的情景,襄渝铁路大会战,近百万人的铁路线上,尤其是陕西段的工程,沿线都是贫瘠之地,崇山峻岭中只有一条简易的施工便道,所有的施工物资,生活用品全靠这条狭窄的便道运输,生活物品供应只能给施工材料让路,没有水电,施工生活方面的水电靠每个施工营,连自己解决,施工条件生活环境都十分艰难,现在的年青人很难体会到那时候的情景。
我一直在连队干活,其它别的事情也不知道,也就是写几件自己经历过的所见所闻,都是些日常琐碎的小事情。一是用来消磨时间,回忆下军营生活,二是活动脑子,避免脑子纯化,出现老年痴呆现象,不然时间久了,许多常用字都不会写了。
言归正传,还是说说当年在襄渝线的小事。
01,压缩菜。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压缩处理的蔬菜。压缩蔬菜是把采收下的蔬菜先进行冷冻、干燥,再用每平方厘米10公斤左右的压力压缩成型。这样,其体积只有新鲜蔬菜的1/15;重量也相应减轻,便于携带运输。
以前不要说吃压缩菜,听都没有听说过压缩菜这个名词,在陕南建设襄渝铁路的日子里,几乎是天天都吃以大白菜,萝卜樱子为主的压缩菜。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对生活的欲望,要求普遍不高,有些老兵吃压缩菜时间长了,从成昆线到襄渝线连续几年吃压缩菜,吃腻了,吃烦了,我们这些新兵还是觉得很新鲜,当兵前在家里经常吃不饱,常常是玉米面啦,红薯等粗粮杂粮居多,常说的瓜菜代等等,一年很少能吃到大米饭,现在当兵每天都是大米饭,白面馒头随便吃,不限量,可劲造,新兵们还是很满意的,虽然说压缩菜的色香味,营养价值比不上新鲜蔬菜,连队的伙食毕竟是比家里强多了,我也感觉不到有多么苦,第一年我体重就增加了二十多斤重。
现在回想起来吃不上新鲜蔬菜也很正常,当年襄渝铁路大会战,襄渝线汇集铁道兵,民兵,学兵将近八十多万兵力,陕西段的白河,旬阳,紫阳沿线处于秦巴山区腹地,崇山峻岭连绵,多少年以来都是穷山恶水的贫瘠之地,当地不产蔬菜,沿江新修的施工便道,施工材料运输都十分紧张,在先生产,后生活,农业以粮为纲的年代,城市蔬菜都缺少的情况下,那里还有条件供应蔬菜,运输蔬菜?只能食用容易储存,保管的压缩菜了。
02,加班饭
在襄渝线待了一年时间,七三年入伍的兵到陕南时铁路建设已到收尾阶段了,连续四年的紧张施工,连队的汽车多数都是磨损严重,动力不足,大部分都要保养,大修。当时连队提出了大修不出连的口号,连队自己大修。修理排有保养,大修,小修班和综合班四个班,我在保养班。在对汽车三保时,如果发动机磨损严重,就要膛缸,磨曲轴,更换轴瓦,汽门等工艺流程,转入大修程序。干发动机的工作量就大了,我们发动机组的几个人工作十分紧张,繁忙。
一年之中,几乎是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加点干活。那时候每个班要把加班的人数报到炊事班,炊事班根据人数做加班饭。所谓的加班饭,也称作是病号饭。
实际上就湯面片,炊事班擀些面,切成面片,放点葱花,调料,然后加点军用大肉罐头,就是加班饭或是生病时才能吃到的病号饭。现在来看是极普通,极简单的食物,在当时可谓是美味佳肴,也只有我们几个加班的人能吃上,其它没有参与加班的人,只能是眼巴巴的看着干着急。
每天晚上十点多回来,从炊事班打回来两大盒香喷喷汤面条或者是面片,我们加班的几个人稀里哗啦的吃,睡在大通铺的有几个人都在盯着看,一看还有剩下的饭,穿着短裤赶快跳下来抢着舀饭吃。解解馋。
就是这样的伙食,前后桥底盘组的战友还有人很羡慕你,说你们美的很,我们一年吃不上几次,你们几个人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次加班饭,有福气。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