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王立武:连长,我的好大哥!【原创】

  




王立武:连长,我的好大哥!【原创】
 

  编者的话:

  晚饭前,在朋友圈看到王立武悼念他的连长张德佑的文章。给他打电话,他悲悲切切的声音,还在伤痛之中。

  立武昨天晚上差几分九点接到张连长突发疾病故去的噩耗,仅十几个小时的今天下午1点多就写出悼文发表。读文章,也能感受到内心的悲伤,一气呵成的倾诉。

  我当编辑时,立武虽是作者,但他主要写新闻报道,仅发表过一篇纪念父亲的散文,且是他发表在我供职的《中国铁道建筑报》上的最后一篇文章。他退休以后,也很少写文章发朋友圈,只偶尔晒晒到各地旅游的照片。他若执笔为文,必是不得不写、不得不发,我感受到他奔涌的感情。

  张德佑连长是立武人生道路上的“贵人”,他爱才、惜才,善良,乐于助人。欣赏立武在团宣传队演出的节目,主动将立武安排到自己的连队,又鼓励他写作,栽培他当班长,为他在《解放军报》发表文章报请立功;尤其是看见立武等人到地方学习培训,因伙食差而消瘦,心疼流泪,最为感动人。

  张连长对战士点点滴滴的关怀都是小事吗?不是,是关乎到战士的前途、命运的大事,甚至影响到一个战士的人生观、世界观。立武由农村的青年农民,在部队成长为干部,成为企业宣传队伍的中坚骨干,在新闻写作上取得成就,得益与张连长的伯乐识才,兄长一样的爱兵之心。故此,立武与张连长终身保持往来,在一起“吃吃喝喝”。民以食为天,吃喝事大,当初张连长征询立武去修理连,立武首先写修理连伙食好,至于学技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立武实在人。

  我转发立武的这篇作品,还有一个缘由,铁道兵部队有许许多多像张德佑连长这样的好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宣传岗位上的干部等人才的成长、进步,就受益于张德佑连长们的慧眼识珠与无私的爱。

 

图片

铁道兵原十三师六十三团修理连连长张德佑
 

  连长,我的好大哥!

  ——悼念铁道兵原十三师六十三团修理连连长张德佑

  王立武

  今天,12月16日,海南琼海。

  上午还艳阳高照,下午突然变天。

  北边的天际乌云滚滚,强风呼啸而至,到傍晚时分,温度一下子降了七八度,毛毛细雨随风而至,一直穿着短袖短裤的我,马上换上了长袖衣服,街上有人都穿上小棉衣了,心里直感觉:这老天的变幻也太快太突然了。

  万没想到,几个小时之后,我接一个电话,比老天变幻更加突然的消息,让我心痛不已。

  晚上9点差几分钟,接到老连长的女儿张春婷的电话,我还以为又是和以前一样,约我和她爸爸一起聚聚呢。

  万没想到,春婷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爸爸昨天下午突然发病,在送医院的路上还和我说话呢,但进了急救室就再也没岀来……"

  如同晴空霹雳,我的心,痛楚不已。我的眼,老泪横流:老连长,我的好大哥,您今年才74周岁,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您怎么舍得撇下家人、撇下战友,驾鹤西去呢?

  老连长,您知道吗,在我心里,您就是大哥。您对我的关心、培养,点点滴滴,永远记在心头。

  老连长,您还记得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吧?

  1977年9月初,也就是我入伍第9个月的时候,那时我是团宣传队的新战士,接到师部的通知,为庆祝国庆节,师里要进行基层连队文艺汇演,我们团上报的参演单位是修理连。为了搞好这次汇演,宣传队派出我和另一名队员阮国太等三人,到修理连指导文艺演唱组。说是指导,其实就跟打球请外援一样,我们就是来参加连队演唱组一起排练节目的。

  二个星期后,一直非常关注演唱组的您,又专门安排时间来看我们的节目排练的怎么样了,并对我演的“学毛选”中的老汉点头称赞,说我把这个老汉“演活了”。可能从这天起,我在您的心目中有了点印象。

  一天晚上,团里传来消息:铁道兵的团一级文艺宣传队要全部撤销。顿时,我的心哇凉哇凉的,因为我知道,我肯定要去施工连队了。

  咱们铁道兵部队90%的连队是施工单位,宣传队撤销,我是新兵,不用说,肯定是下施工连队去。我并不怕吃苦,因此,一边做好下施工连队的思想准备,一边仍然积极排练节目,为参加汇演做准备。

  一天晚饭后,您找我遛弯,好像似乎是漫不经心地问了我一句:“王立武,愿不愿到修理连来?”

  到修理连来?太愿意了。我们宣传队到每个连队巡回演出过,知道哪个连队的伙食好。修理连中午四个菜,两荤两素,是大家公认的伙食最好的连队,没有之一。因为修理连的工作相对固定,流动性小,战士们每天就在厂房里修理机械,下班后能集中力量进行副业生产,养猪种菜,所以对改善伙食大有帮助。再说了,在修理连还能学习一门修理技术,以后退伍回家就不怕了。

  我想都没想,马上表态:“我愿意,太愿意了。”

  “好,你们安心把节目排好,我抽时间到团里去一趟,向首长汇报一下工作,争取把你要过来。”

  连长,我的好大哥,对我来说,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如果不是您去团里争取,我肯定是去施工连队,两三年后肯定退伍回家继续当农民,以后的一切发展,就都与我无缘了。

  “报告连长,王立武前来报到!”

  老连长,您还记得立武向你正式报道的那天吗?

  记不清准确的日子了,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是北京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和战友阮国太,就是和我一起到修理连来指导过演唱组的那个小阮,还有我们宣传队的队长赵志,一共三个人,从团部宣传队来到修理连报到。

  您依然还是那么乐呵呵地问我:“王立武你想学什么?”

  “我想学着修理拖拉机。”我回答。

  我为什么要学习修理拖拉机呢?在生产队劳动时,我记得有几个师傅挺牛的,他们是管电的和管修拖拉机的,到哪个生产队都是非常客气地招待他们。我想,我是最后一个年龄来当兵的,因为年龄的原因,提干基本没有什么希望,好好学门技术,回去就是手艺。

  您同意了我的个人选择,把我分到了一班,一班是内燃机钳工班,也就是柴油发动机修理班,施工现场的压风机、发电机,当然还有拖拉机什么的,只要是柴油发动机的,都归我们班修。

  老连长,您一定记得让我当副班长的事儿吧?

  来到修理连,我积极努力改变“机关兵”的形象,三个月后,也就是1978年春节后没几天,您让通讯员叫我到您办公室,告诉我说:“连里考虑让你当一班副班长。”

  “啊?让我当副班长,我们班里可是还有1969年入伍的老兵呢,我怎么能管的了他们?”我心里直打鼓,一点儿底都没有。

  您给我打气:“你别考虑那么多,让你干你就大胆地干,有困难可以找班长、排长,当然,也可以找我。”

  上次我们相聚时,提到了您让我去通县学习的事,那件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子里。

  1978年,过了“五一”,您让我和咱们修理连的7名战友编成一个临时的建制班,由我担任班长。还有其它几个机械连队的战友编成另一个班,带队的是我们排二班的商班长,连队任命他为副排长,带着我们一行大约15—16人的队伍,赴通县农机厂学习。

  在通县农机厂学习生活是快乐的,也是比较艰苦的,特别是伙食比连队差了不少。我们修理连的伙食在师里都是挂上号的,中午晚上都是四菜一汤。可到通县农机厂来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带着自己的那点硬指标,4毛2分钱一天的伙食费,一个月36斤北京粮票。如果粮票都能买细粮还好,可是这36斤粮票中,有40%是粗粮,只能买玉米面等杂粮。我干活不惜力,消耗大,吃不饱,很快就瘦了下来。

  一个月后,您来看望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我:“一班长,你怎么瘦了?”

  我实话实说:“吃不饱。”

  老连长,您是云南高原的汉子,在外人眼里,您又黑又壮,身材魁梧,胡子拉茬,虎虎有神,像个粗人,可修理连的战士都知道,您的内心,满满的柔情。

  听了我的回话,您眼眶都红了,说:“你们安心学习,保护好自己身体,我回去开会研究一下,给你们增加伙食标准。”

  您回去后,立即召开会议,研究给我们参加学习的同志补助,连队首长一致同意,给我们每人每月增加10斤粮票。第三天,连队司务长就专门给我们送粮票来了。

  1979年深秋,连队有了提干名额,在您的提议下,我有幸作为提拔对象之一,进行了政审、外调、体检,并聆听了上级首长对我的考察谈话。但就在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只等上级发文的前夜,上面来了通知:不再从战士中直接提拔干部,这次预提指标全部作废。

  虽然我没提成干部,但您教导我不要灰心气馁,让我在做好修理工作的同时,发挥个人文字基层好的小特长,积极为党报写稿,能发表是成绩,不能发表是锻炼和提高。

  在您的支持下,我采写的“修理连改灶节煤成绩大”在《铁道兵》报上刊登一个“豆腐块”,也由此,我被借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住勤写报道。此后,我又在《解放军报》刊登了稿件,您看到报道后,及时按照团里的文件精神,为在军报发表稿件的我申报了三等功。此后,我走上了专职新闻报道的道路,并在1981年秋天破格特批提干。

  从铁道兵部队到兵改工后的中铁十六局工作40多年,由一个农村毛头小伙到央企集团公司中层干部,如果说我有一点发展进步,大前提是多亏您这个伯乐当年对我这个小小千里马不遗余力的帮助提携。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此恩此情,铭刻在心。
 


 

       (作者系《中国铁道建筑报》原主任记者,十六局集团公司原记者站站长、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