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隔壁家老王及其他《学生八连的故事》

 

 

 

 

王长安:隔壁家老王及其他(《学生八连的故事》)

 

梅梓祥推介:写了两个人:隔壁老王,兽医老张。

        作者在连队当饲养员,向房东老王求教养猪事项。穷困的老王热情、朴实,交往过程中表现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美德。也是养猪,相识民间医术不凡的兽医老张,“礼尚往来”友谊深厚,临别饯行,老张含泪。

        浓浓的人情味充溢于字里行间,以至多年之后,作者寻访旧地探望故人亦如此。
 

 

 

隔壁家老王及其他

王长安

隔壁家老王

        我们连刚进芭蕉沟时,连部设在农民老王家的一间柴房里。后来在柴房旁边,我们加盖了一间,连部才有了安身之处。

那时,全连一百六十多个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施工任务重,体力消耗大,但粮食不够吃,副食供应又不行,粮草供不上,怎么能打好“仗”呢?

        为了解决大家饿肚子的问题,连里决定养猪。司务长找到我,问我干饲养员行不行?我很干脆地回答:“这有啥不行的,干么!”这样我就当起了连里的首任猪倌。

        当了猪倌,但毫无养猪经验,咋办呢?想到连部隔壁的房东老王家养了头猪,可以向他讨教养猪知识,随后便与老王有了接触,老王也成了我养猪的入门师傅。老王家六口人,四个孩子,大的才十一二岁。我去他家拜访时,进得门里,屋内黑的半天才看清,竟是家徒四壁,墙上挂着几样农具,灶火台上几只磕破沿的饭碗,炕上半张席,只有一床黑糊糊没有被面的烂棉花套子,墙角一只吊锅烧着水,屋内烟雾迷漫,眼睛都睁不开。老王沏茶招待我,攀谈中才知道老王还是芭蕉沟生产队的副队长。虽然家里很穷,但我觉得老王很勤快,整天不是种地、砍柴,就是采茶制作,总是忙碌。他没办法,孩子太小帮不上忙,一家人整天吃的都不知道是什么,锅里总是黑乎乎的糊状食物,大概就是红薯叶蔓撒些苞谷面,总之是没见过大米、白面的。

        有一次,老王在连部旁那个半片篮球场上铺了几张竹席,弄了许多自己采的茶叶晾晒。你别说,这是我有生第一次看见茶叶是怎样做出来的,踩、揉、搓、炒……总之,一套程序还挺复杂。当老王将茶叶摊铺在席上后,惨不忍睹的一幕出现了,老王竟脱下鞋,光着一双又脏又黑的脚直接在茶叶上踩揉搓,居然把一双黑脚先是搓白净,然后又染上了茶汁的绿褐色。我的天呀!这茶叶还能喝吗?!后来我才知道,当地的茶农粗加工茶叶都是这样的路数,我哪见过这阵势,是我大惊小怪了。我问老王,这茶叶能卖多钱一斤?他说得好几块钱。从此以后,我就很少喝茶了,想起老王家的制茶过程,就心里不是味……

        有天下午天将黑时,我路过老王家,无意中看见老王的孩子们饭碗里盛着白白的饭,我还挺诧异,再仔细一看,那碗里白白的东西是豆腐渣,心想,老王家哪来的这玩艺?我每天的一个任务是到营部豆腐房挑回一担豆腐,一担豆渣。每次喂猪没用完的豆渣,就放在猪圈旁的大木桶里,难道……我将情况悄悄给宋副连长说了,他想了一会儿,对我说:“如果咱养的猪吃不完那么多,你每天挑回来的干净豆渣就分给他家一些,毕竟咱们住人家隔壁,老王也经常帮咱们,要搞好关系嘛!”后来,每次我挑回来干净豆渣,就分给他家两碗,结果把老王感动的,差点没给我跪下。慢慢的,老王把自己种的几种蔬菜,让我带到炊事。尽管只有一个茄子、两个萝卜、一把葱蒜,但毕竟也是他的一点心意。有时候,我喂猪遇点小问题、小困难,老王都非常乐意帮我出主意、想办法。我们的“军民关系”一直处得挺好。

        我在连队养猪的这段时间里,连部隔壁老王给了我很多帮助。如今,老王两口子都已不在了。如果下次再去紫阳芭蕉,我一定要去看望一下他们的儿孙们!

兽医老张

        到芭蕉不久,连里通过从各种渠道弄来了几只小猪,我这个猪倌一上任,“猪圈”就开张了。开始猪小猪少还可以,但是两三个月后,饲料紧张问题出现了,我每天到处打猪草,搜罗猪的“口粮”,小猪们还是吃不饱。正在焦头烂额犯愁时,传来了好消息,营部成立了豆腐房,可以每天去挑一担豆腐、一担豆渣。这样一来,猪饲料不够的大问题解决了,接二连三又添了几头半大的架子猪,养猪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有一天,一头猪病了,不吃不喝也不动,可把我急坏了。司务长让我到芭蕉镇的后半山腰去找一位名叫张家祥的兽医,请他来一趟给猪看病。我马不停蹄赶到张兽医家,谁知人不在家。我给他家人留下话,请他务必到芭蕉沟学生连来一趟。第二天,来了个又黑又瘦的干巴老头,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我要找的人,经过介绍确认他就是张兽医。我对猪病没有任何经验,只能半信半疑地听任老张处理。嘿,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早上还蔫不叽叽的那头病猪,经老张一番摆弄,下午居然跟没事人一样,好啦!完事后,留老张吃了午饭,算了工钱,临走时又给他带了几个馒头,把老张感动的热泪盈眶。司务长和老张约好,个把月老张过来一次,看看有什么情况,随时解决。你还别说,老张一直坚守这个约定直到我们退场。因为经常和老张打交道,关系处的也挺好。记得有一次,老张家的枇杷熟了,他专门送来让炊事班大伙儿尝尝。老张也和我说好, 走时一定让我到他家去一趟。

        1973年3月的一天,连队已经开始分配工作,准备退场了。我请了假去老张家道别。老张看我去了,很高兴,连忙吩咐家人做饭。我说不要张罗了,来和你告别一下就走了。老张坚持不让我走,只好留步。他准备了四个菜:一个腌萝卜缨、一个土豆、一盘黑豆磨的豆腐、一盘炒豆渣,这是一桌特殊的送别饭。锅里的饭大米少,玉米糁多。菜端上桌后,孩子们的筷子都伸向了那盘豆腐,老张急得眼睛直瞪孩子们。我赶快把豆腐拨给了孩子们,在他们的眼里,豆腐就是美味佳肴了。这顿送别饭真没咽下几口,就匆匆下桌了。临走时,老张含着泪说,“小王啊,你这一回去,怕是永远也不会回到这个地方了。”我告诉他,“我一定会回来。

        1993年我回了一趟芭蕉,乡党委书记让乡办事员带我去看望老张。去到家里,看到院子有好多人忙忙碌碌,正在做棺木。办事员向院里的人介绍了我。他们都很惊异,老张居然在西安还有朋友?然后 告诉说老张已经去世多年,现在是老张老伴也不行了,乡亲们来帮忙料理后事。我听了心里一阵惆怅,想和老太太说句话,但老太太已经神志不清了。和老张的儿女及乡亲们聊了一会儿,留下点钱表示我的心意,然后就离开了。尽管没能再见到兽医老张,但我还是时常会想起他。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

 

炊事班战友合影,前排中为过顺兴司务长,后排右二为王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