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三线学生连”模范事迹和英雄人物

图片为:支援三线、离开学校前,5847部队学兵12连部分战友留影纪念。

 

25800多名三线学生在两年多的施工建设中,住在山坡上简易的临时营房内,不仅要承受酷暑、严冬和风雨的侵袭,而且还经受蚊虫的肆虐。当时生活供应极端困难,每人每月口粮中杂粮占比很大,副食也跟不上,有时蔬菜也不能保证供应。面对如此的艰苦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学生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和对国家建设任务的赤诚与激情,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惊人的成绩。

在西沟梁隧道施工的5851部队学生13连,排除了各种困难,在1972年4月30日凌晨将114米长的斜井打到了预定位置。在全团召开的庆功大会上,团长宣读了铁道兵总部的贺电,风枪班被荣记集体三等功。在全长3681米的岚河隧道施工中,5852部队学生20连发挥超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仅在1971年一年就取得了七战七捷的成绩。5852部队学生15连是隧道建设的机械连,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把整个机械安装效率提高了3倍,在施工中他们知难而进,不怕艰险,这个连有3位学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5853部队学生连参与了月河隧道建设工程,学生5连下导坑掘进了1800米,占整个月河隧道下导坑工程的60%,学生6连以月掘进200米的成绩创造了全营最高纪录;5847部队学生12连在沙沟隧道的施工中,创造了襄渝铁路全线的最高掘进记录——月成洞50.8米,获得集体三等功8项,个人三等功20项,营嘉奖40项。5809部队学生17连,除在隧道掘进中屡立战功,还在三个月内提前完成了任河铁路大桥的建设任务。

学生连中的英雄连队不断涌现,学生连的战士个个都能抗硬攻坚,人们称这些学生是铁路建设中的“铁军”。

三线学生中的4900多名女学生,被单独编制为26个连。她们虽然在体力上不如男学生,但仍然发挥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优异的成绩。她们承担了隧道、桥梁和涵洞的沙石备料任务,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沿紫阳、安康到旬阳一线的汉江河道中,每8人一天筛沙石30多立方,可装满载重10吨的大卡车20辆,曾创造了三分钟装满一大卡车的记录。5853部队学生17连曾获得了铁姑娘连的光荣称号,《陕西日报》《安康日报》报道了她们的先进事迹。女学生们还参与了襄渝铁路陕西境内28座车站的建设,仅安康火车站就有6个女学生连1000余人投入了这一工程。

5810部队学生20连、5853部队学生17连和18连、0247部队学生82连等女子连队随同男学生一起参与了隧道的掘进工作,表现出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派。在桥梁工地上,也能看到女学生高空作业的身影,5853部队学生18连参与了长352米、高73米的月河大桥的施工,5853部队学生19连、5806部队学生5连的女学生也都参与了桥梁施工。

战斗在襄渝铁路战线上的25800多名男女青年,无论是在艰苦的桥梁、隧道、车站施工中,还是在物资运输、后勤保障、备沙石料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襄渝铁路的顺利施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赢得了铁道兵各级领导、陕西省委省政府、安康地区各级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不少人在工地上入团、入伍、入党。据统计,其中,发展共产党员320名、发展共青团员9093名、立功受奖的13207名,参军200人。

1970年8月到1973年7月期间共有100多名学生在襄渝铁路施工中因公牺牲或意外去世,把生命留在了秦巴山中。因工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共448名,其中全残11人。

期间,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和铁道兵部队大力表彰了在施工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学习和效仿。在牺牲的学生中,吴南、丁萍、马鸿燕烈士堪称25800余名学生中的楷模。

(丁萍)马鸿燕是0247部队学生82连的班长,1972年7月1日,旬阳磨子沟山洪爆发,丁萍、马鸿燕等学生和铁道兵一起抢救物资,在抢救物资中为救铁道兵战士英勇牺牲。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追(认二人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二等功。1972年12月10日,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批准丁萍、马鸿燕为革命烈士。

1972年6月17日,吳南在安康枫树垭隧道塌方事故中,为抢救战友英勇牺牲。上级党组织授予吳南模范共青团员光荣称号、追认吳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二等功。1973年5月17日,共青团陕西省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吳南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团员、青年、红卫兵和少年儿童中开展向吳南学习的活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多做贡献。1975年11月22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吳南同志为革命烈土。

……

(注:此文选录自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历史资料汇辑《三线学生连在安康》第6——8页)

战斗的集体,温暖的家庭。
 

三线女学兵和男学兵一样,同样承担着繁重的施工任务,沙滩、路基、桥梁、隧道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
 

 

  一张张照片,一幕幕回忆!

 

  一场相遇,一世相守。

吳南、丁萍、马鸿燕,不愧为人民英雄,时代楷模!英雄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他(她)们的精神将永载史册!
 

 

  照片透过一个个被定格的人物精彩瞬间,不仅展示了学兵摄影师们精湛的技艺,更浓缩了学兵战友们对旬阳乡亲的深情厚谊,践行了他们花甲之年重返旬阳用余热告慰那段难忘的岁月。

 

  多年来,三线学兵摄影俱乐部的摄影师们携带沉重的照相器材,冒着严寒酷署在曾经洒血流汗的巴山蜀水之间,沿着崎岖的山路寻找当今时代仍旧生活封闭的山林之中的人们,为他们照一张滿意的照片。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隶属于旬阳县5847部队3中队学兵11连,驻扎于陈家老庄,负责罗家岭隧道掘进作业。其间,连队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次),并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