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诗社

李中旺~秦陇雄关颂

       西岩山势破青冥,祖厉河声咽战钲。这座矗立在陇中旱塬的千年古城——会宁,恰似一枚青铜虎符,北控河套,南扼秦川,自古便是"秦陇锁钥"的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10月,当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此会师,黄土夯筑的城垣终成淬炼革命火种的熔炉,将星火燎原的红色基因永远镌刻在西北苍茫的山河之间。

       遥想会师前夕,红一方面军自陕甘星夜兼程,红二方面军从湘鄂转战千里,红四方面军由川康突破重围。三支铁流在陇东大地绘就壮阔的"∧"形进军路线,恰似一柄刺向旧世界的钢叉。朱总司令在将台堡下达"迅速会师,共图抗日"的军令时,马衔山的晚霞正染红城头残破的雉堞。他站在文庙大成殿前宣读电文,声震屋瓦:"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此刻祖厉河畔,战士们用绑腿布连接成千米红绸,在秋风中猎猎如旗。

       细察会宁会师指挥部旧址的军事地图,可见朱毛"攥指成拳"的雄略:东拒胡宗南,西灭马家军,北通国际线,南建根据地。正如徐元帅所言:"没有会师,便没有西路军的远征,更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座曾被左宗棠称为"瘠苦甲于天下"的边城,因三军汇聚,骤然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坐标。今日会师纪念塔上"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十八个鎏金大字,犹自折射着那决定性的光芒。

       漫步今日会宁,昔年"十户九空"的旱塬已化作"中国马铃薯之乡"。梯田如棋盘铺展,塑料大棚若银波荡漾。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座曾是科举时代"状元县"的古城,如今高考升学率连续二十载位居甘肃之首。会宁一中的晨读声与红军小学的红色歌谣,在祖厉河两岸交织成新时代的乐章。脱贫攻坚战中崛起的"红军村"电商基地,更让小杂粮、胡麻油等特产沿着"一带一路"远销欧亚。

       当兰新高铁的动车组穿越大墩梁隧道,当年红军激战过的山峁已化作5G基站林立的数字高地。会宁干部学院里,VR技术重现着会师场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无人机正在测绘红色研学路线。这座昔日的军事要塞,正以"不恃险而守"的开放姿态,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文化枢纽。正如会宁纪念馆碑文所铭:"雄关之魂,不在砖石之固,而在精神之恒。" 黄土深处,红军当年埋锅造饭的土灶尚存余温;蓝天之上,"中星"系列卫星正掠过会师塔尖。从"万水千山只等闲"到"九万里风鹏正举",会宁这座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仍在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雄关赋篇。这座用鲜血与信仰铸就的红色丰碑,正以"不靠天险靠创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续写着雄关传奇。当夕阳为会师塔镀上金边时,仿佛能听见八十年前那响彻陇原的誓言仍在天地间回荡——"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编辑:曾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