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诗社

贺爷~别离

南驰的列车,

在夜幕中隆隆启动。

飞转的车轮,

把我载回久别的家乡。

送行的战友,

渐渐消失了身影。

亲切的道别,

余音还回荡在我的耳旁。

我坐在车厢里,

出神地向窗外眺望。

往事一幕幕来到面前,

多么清晰呀,

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

三年前的一个晚上,

应征入伍的通知,

使我欣喜若狂。

睡觉,不觉困。

吃饭,味不香。

那颗激动的心啊,

早已飞到了新兵训练基地,

——辽阳。

武装部里换上了军服,

班长帮我缀好了帽徽领章,

指导员捧出金灿灿的四卷宝书,

连长授给我乌亮的半自动步枪。

对着镜子,

乐滋滋地瞧也瞧不够,

欲严肃,

可嘴儿却总也合不上。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

是多么的快乐,

又是多么的紧张。

在宿舍、在礼堂,

在河滩、在靶场。

开会、学习、上课,

出操、投弹、打枪。

倾听老工人的苦难家史,

战友们吞咽着悲愤的泪水。

警惕邻国的蚕食侵扰,

牙缝里迸出怒火满腔。

更不能忘啊,

2月4日辽宁海城的地震,

大自然突然暴怒,

给我们带来的极度恐慌。

隆隆地声,闪闪地光,

在涌动起伏的操场上,

我们好不容易才熬过了,

北国最寒冷的晚上。

出工号声驱散最后一缕晨雾,

初升的太阳洒下万道金光。

我扛着铁锨走在队伍里,

胸挺得那样高,

口号喊得格外响。

做一个铁道兵战士多么自豪,

南北转战,志在四方。

瞧这蜿蜒的沙通线,

也有咱贡献的力量。

然而,

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繁重的体力劳动,

对我还是生课一堂。

塞外无情的风沙,

随时要钻进你的皮肉里逛一逛。

冰凉的暴雨,

灼人的奢阳,

苦涩的井水,

难咽的高粱,

对城市里长大的孩子,

难关一个又一个,

考验一场接一场。

但是我知道,

这一切才仅仅是开始,

要前进,

就不能在起点犹豫彷徨。

脸盆里拌炸药,

喜看墙边青草绿。

七道湾刷边坡,

热汗顺着衣襟淌。

饮马河打道渣,

风卷碎石身边舞。

孤山子卸火车,

哈口热气凝成霜。

三层楼高的大护坡,

砌上了我抬的料石一块块。

十几公里的铁路线,

留下了我巡道的脚印一行行。

小河沿儿、六道湾、八家子,

三个车站所有的站牌标志,

留下了我的笔迹。

西辽河特大桥的桥墩里,

有我亲手灌注的混凝土一方方。

风吹日晒,

给了我一身黝黑的皮肤。

艰苦的劳动,

练就出咱一双粗壮的臂膀。

这黑,

是铁道兵战士特殊的美。

这壮,

在工作中有不竭的力量。

文化教员的工作很平凡,

可却不容易担在肩上。

指导员宣布了支部决定,

我暗下决心要干好这行。

可是,

工地上配合形势要宣传鼓动,

现场会要召开得布置妥当,

大专刊已过时应及时更换,

阅览室发下新书需尽早开放。

项项工作接踵而来,

新手上任,

真不知该先干哪一样。

多亏了老文化战士,

言传身教,细语磋商。

鼓励我大胆工作,

放开手脚,发动群众,

勤杂班个个都可以帮忙。

实践中学习、摸索、掌握,

熟练、提高、新创。

师文艺汇演,

为连队赢得了荣誉。

团幻灯竞赛,

拿回来优胜奖状。

阅览室整洁大方全团参观。

黑板报新颖活泼,

为全师现场会增彩添光。

同志们共同努力,

取得了成绩。

在党支部的关怀下,

我逐步成长。

                                                          

皎洁的月光洒下银辉,

我踏着皑皑白雪走出营房。

看着眼前这些熟悉的景物,

惜别的泪水滚落腮旁。

平坦的操场上,

矗立着我亲手竖起的篮球架。

这风斗,

是我们一起和泥垛的墙。

白色的小防火牌,

前几天我才一个个钉好。

全连每个班的帐篷里,

都有我亲手书写的语录,

挂上的毛主席像。

如今就要分别了,

我怎能不心伤?

送行的卡车向车站疾驶,

夜风吹拂着炙热的脸庞。

回头再看那宽阔的河滩,

一片银白,几点灯光。

再见了,

朝夕共处的战友们。

再见了,

亲爱的连队。

我第二个故乡。

工作调动,

不舍离开你们,

那共同战斗的一千多个日夜,

牢牢地印在我的心上。

也许,

新的工作会比较舒适。

可我不会忘记,

数九天,

西辽河畔摆战场。

也许,

可能会住进楼房。

但我不会忘记,

帐篷里度过的三年时光。

每当在明亮的电灯下,

看书读报,

眼前就闪现出,

墨水瓶上跳动的灯火。

端起喷喷香的大米饭,

就会想起,

红高粱米,干白菜帮。

逢年过节,

回首往事的时候,

战友们都会一一浮现,

微笑着张开口,

轻轻地把话讲。

南去的列车,

风驰电掣,

开往祖国的心脏。

我坐在车厢里,

紧贴着窗口,

出神地向远方眺望,

眺望......

编辑:曾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