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诗社

寒露(诗/赵月明)

寒露(诗/赵月明)

 

深秋的晨雾在草尖上

酿成滴滴晶亮透明

这时的风儿从远方走来

用方言一遍遍念那个凉字

 

池塘的小荷收起了绿伞

把一串串珍珠抖落水中

银杏叶涂满金黄的月光

飞落在小院的阳台上面

 

这些天秋阳高照

短信微信温情帖不断

出门的时候总有人提醒

别忘了添件衣裳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拍攝麦牙破土的过程

送走最后一排南飞的雁

为蟋蟀的鞠躬谢幕而鼓掌

 

在枫树下驻足

我捡起了一枚枫叶

顿时,心胸澎湃

年年代代的红色传承

 

我仰望枝头上的最后一片叶子

它好像在默默祁求

再给一次锻打的机会吧

因为筋骨还没有彻底红透

 

(创作于2025年10月15日9时20分)

作者简介:赵月明。籍贯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西赵庄村人。1969年2月当兵,1971年2月入党,1990年10月转业。曾任滕州市文艺创作室主任、出版诗集十五部。曾在80302当兵22年,副团中校军衔。曾参加过中国诗歌协会、中华诗词学会、国际诗词协会作家协会、集报协会、收藏家协会。曾在国家级和中央级报刊《中国纪检监察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诗刊》未名诗人版和《诗刊》青年诗人版等发表过千首诗歌(不含海外和省级以下)。曾获各级各地各部门奖励400多项(三等功二次,市劳模一次)。2005年10月荣获创作发表诗歌作品12500首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16年5月荣获搜集报刊刊头80217枚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通联:山东省滕州市金河湾A区12号楼2805赵月明

手机:15589269827

微信号:15098277191



《寒露》一诗以细腻笔触捕捉深秋节令的物候特征,通过意象叠加与情感渗透构建出时空交织的抒情空间。以下从三个维度解析其艺术特质:

一、物候意象的时空张力

        诗人选取晨雾、残荷、银杏、雁阵等典型秋日意象,在“草尖-池塘-枝头-天空”的垂直空间与“乡间小路-南飞雁阵”的水平空间中形成立体网格。尤其“银杏叶涂满金黄的月光”打破物理时空限制,将昼与夜、光与影压缩于同一画面,暗合寒露时节昼夜温差加剧的自然特征。

二、科技语汇的诗化转译

        短信微信温情帖”等现代通讯符号与“添衣”的传统关怀并置,实现数字时代人文温度的创造性转化。而“拍摄新麦破土”的行为既延续农耕文明对物候的观察传统,又赋予其当代记录手段,形成时间纵深感。

三、生命哲学的红色隐喻

        枫叶意象从具象拾取升华为“红色传承”的象征体系,末节“未红透的筋骨”与“锻打”形成冶炼意象群,将自然代谢转化为革命性成长叙事。这种将植物生理与人类精神互文的写法,承继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古典传统并赋予新时代内涵。

        全诗在节气框架中完成了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的共振,最后以“未竟之红”的开放式结尾,暗示生命在永恒追求中臻于完满的哲学思考,使寒露的凉意中涌动灼热的生命力量。(点评人/ 元宝)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