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战友情》
一一作者原铁道兵第五十二团 董峰
1968年我参军入伍,被分配到团军务股担任打字员。那时部队驻扎在内蒙古,团部设在旗下营镇。1970年,部队奉命调防陕西安康修筑襄渝线。得知大部队要徒步翻越秦岭时,我心潮澎湃——渴望亲身体验翻越天险的挑战,便立即向军务股长孙启进请求下连队。
由于一连驻地靠近团部,我选择去了那里。指导员卢潮对我说:“机关兵下来,不当副排长也该当个班长。”但我坚持要做普通一兵,最终被分到六班。班长是1966年入伍的浙江兵郑班长,个子很高,热情地接待了我。谁知移防时,副班长因身体原因未能随行,郑班长便让我代理副班长负责断后。我不好推辞,却在翻越秦岭时遭遇险情——新兵小赵,一个1970年入伍的湖南小伙,在山顶大口喘息时体力不支,瘫坐在地。当时正过风口,寒风如刀,停留稍久就可能冻僵。情急之下,我赶紧让两名战士搀扶他继续前行。其实我自己也已体力透支,但还是咬牙扛起了小赵的枪……就是这个当年才17岁的小赵,后来在隧道施工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部队抵达驻地后,因连队司务长(1961年入伍的上海兵)准备转业,连里安排我接任给养员。炊事班副班长陈土保是1969年入伍的广东兵,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全连准备早餐。忽然有一天,他来找我,请求调往施工班。我问起缘由,他腼腆地说:“当兵快两年了,一直在炊事班。要是明年退伍,老家问起部队经历,不好意思说是个伙头军。”我虽万分不舍,却尊重他的选择,只得叮嘱他多多保重。
连里将他安排到木工班,他很是欢喜,觉得能学门手艺回乡也是好的。谁知不到两月,我连施工的小湾子隧道突发塌方。当时陈土养正与战友锯枕木,一块巨石轰然坠落,砸中他的头部……他就这样永远留在了秦岭深处。
五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小赵和陈土养——那两个永远定格在二十岁的年轻面容,我的心便阵阵发紧。他们的笑声还在记忆里回响,他们的身影永远矗立在我心灵的纪念碑上。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