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光影中的信仰:我的镜头永向党

 
 《光影中的信仰:我的镜头永向党》

  作者/孙荣刚
 

  每当我拿起相机,心中便泛起一股温暖而坚韧的力量,那是来自党深厚的关怀与引领。镜头仿佛变成了一双善于捕捉真情的眼睛,始终指向那片光辉灿烂的方向——党和祖国的未来。回望走过的岁月,从孩提时代的农村土坯房,到军营的铁道兵,再到新闻摄影的行者,每一步都凝聚着党的培养与呵护,是那份信仰,支撑我不断前行。

  童年的我,被母亲带进照相馆,光与影的奇妙世界深深吸引。那时的梦想很简单:用手中的“纸壳相机”,捕捉山水村庄的美丽与温暖。岁月流转,梦想逐渐成长,走进了军营,成为一名铁道兵。在那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我心中扎根,也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与力量。指导员用真挚的话语和行动,激励我学习摄影,用镜头记录艰苦创业的场景。正是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我的作品逐步走出深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记得1979年,面对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硝烟,我随同军报记者学习他们用相机捕捉战地的瞬间,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英雄的敬意。随着成长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镜头成为我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每一次重大时刻、每一项工程、每一场抗洪抢险,都在我的镜头下生动展现。三峡工程的壮丽景观、洪水中的坚守、大江截流的激动瞬间,都因为我的镜头而鲜活起来。

  我深知,镜头的每一帧都离不开党的培养和指引。党像那温暖的母亲,哺育我成长;像那坚实的后盾,支撑我前行。在三峡大坝的高空、在洪水肆虐的现场,我的心始终与党同在。面对危险,我从未退缩,因为我知道,真实的记录不仅是对人民的负责,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三峡工程,这一被誉为“世纪工程”的伟大奇迹,集防洪、通航、发电、生态补水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是国家的重器。从1995年投身报道到工程全面展开,我用镜头记录了抗洪抢险、抗疫、工程开工、竣工、百万大迁移、调水调电等重大节点,发表了万余篇新闻作品,生动展现了工程的壮丽景观与辉煌成就。多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的摄影任务,为多国元首访问三峡提供影像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全过程影像资料,成为三峡声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我的作品曾荣获中国新闻奖、多项摄影金、银、铜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诸多荣誉,也曾多次被三峡集团和新闻宣传中心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这些荣誉的获得,充分体现了党对我的关怀与认可,也激励我不断用影像讲述新时代的光辉故事。

  如今,我已退休,但摄影和写作的热爱依然如故。这份爱好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也让我在新的阶段继续用影像记录时代的变迁。每一张照片、每一篇文字,都是我对党、对祖国最真挚的表达。回望过去,是党的关怀让我不断前行;展望未来,我的镜头将继续聚焦改革的浪潮,记录那些为国家奉献的英雄们。无论是移民的崭新生活,还是科技创新的奇迹,我都要用镜头去捕捉,用影像去歌颂。

  我坚信,镜头不仅是捕捉瞬间的工具,更是传递信仰、弘扬精神的载体。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我的摄影之路会越走越宽。我要用影像讲述新时代的故事,让每一帧都成为对党、对祖国最深情的歌唱。

  我的镜头,永远向着党,向着那片伟大的土地。让我们用光影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共同谱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篇章。

  (2025/7/9于宜昌搁笔)

  孙荣刚简介

  孙荣刚,江苏镇江人,大学文化,高级记者。1976年入伍,曾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95年调入中国三峡集团,历任报社主任、首席记者、总编辑等职。

  在三峡工作期间,参与重大报道,包括三峡工程和百万大迁移,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稿件逾万篇,完成多次专题摄影和画册。曾多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及外宾来访的摄影任务。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国家电网公司人才评价专家评委。曾担任多个摄影大赛评委,包括中国新闻奖和三峡相关赛事。

  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改革之光”金奖、中国新闻摄影学术贡献奖等数百项荣誉。多次获评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著有《梦想与现实的交响——三峡工程纪实》、《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专著,合著《三峡工程环境报告》、《三峡图志》。发表论文于核心期刊,作品曾入展平遥国际摄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