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第五章(七)【纪念援越抗美六十周年】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姚尚明
西线烽火 第五章(七)
七 大学生刘世安
刘世安在越南留影
刘世安,四川省叙永县大树公社三台大队人。1963年3月入伍。入伍前是重庆钢铁公司设计处技术员,国家正式干部,重庆大学冶金专业毕业,月工资49.5元。
一个大学生,国家干部,工作在大企业,生活安定,待遇优厚,突然选择弃笔从戎,去当每月拿6元津贴的铁道兵战士,还必须每天面对生与死的战火考验。这是为什么?用刘世安自己的话说:“我有根深蒂固的感恩报国情结。”
刘世安1938年5月18日出生,幼年家境贫穷。靠父母种地为生。从上中学起到大学毕业,一直享受国家全额助学金,没缴过一分钱的书费、学费。在上大学时,还得到过衣物的补助。从农民到大学生、到国家干部,是共产党、人民共和国哺育自己成长。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自己的一切。正是这个情结,当祖国向他发出召唤时,便毅然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离开急需照顾的父母和热恋中的女友,投入多年向往的军营,走上了援越抗美的战场。
刘世安当了铁道兵,先在铁二团八连当一名普通战士,不久,就当班长,文书。他憨厚,能吃苦,农民的朴实和大学生的聪慧在这位年轻人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入越后,营部增设了高机班、电台及翻译人员,原有的测量班,通信班,卫生所、技术室、材料组都增添了力量,人员从原有的20多增加到70多。管理员长期住院。不久,刘世安就被调到了二营部。正式职务是八连排长,人实际在营部履行着管理员的职责。在材料员李守昌、测量班副班长梁庆忠的记忆中,一直以为他就是营部的管理员。到营部后,刘世安深入班排找人谈心,做思想工作,带领大家挖防空壕,打猫儿洞,有防空警报时,组织指挥隐蔽防空,还常同给养员杨家伟、炊事班李显信等战友给在抢修现场的人员送饭送水。在此期间,刘世安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充任营领导的“笔杆”。大学生写作的底子,入伍后文书岗位的锻炼,刘世安的文章出手既快又好,成了二营领导得力的助手和“秀才”。二营部队政治教育总结,入越人员思想状况分析,驻地社情调查,九连付世祥等人的先进事件材料等,都出自这位“秀才”的手。为了掌握情况,他经常受指派或随营首长深入抢建抢修现场和各个连队。曾在抢修现场受伤(三等乙级伤残)。1966年9月14日,敌机轰炸市球大桥,九连副指导员覃福超(广西武鸣人)和战士熊贵成(重庆人)、刘世安(四川邻水人,1965年3月入伍,同名)牺牲,刘世安就在被炸现场。遵照营首长指示,他立即调查,弄清情况,赶回营部起草电报稿。团里收到报告后,认识刘世安的领导和战友都很惊异、沉痛和伤感。“刘世安报告刘世安阵亡”,一时成了趣谈。
大学生在当时的铁道兵部队,是凤毛麟角。刘世安在基层干得非常出色。政治处夏主任等领导对这位重钢来的年轻人早就有了较多的侧面了解。是在基层政工干部的岗位上锻炼?还是到机关宣传部门的岗位上安排?刘世安都可以胜任,而且是合适的人选。作为这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管,怎样加强战时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指战员始终保持浩然正气和旺盛斗志,一直是夏主任冥思力践的大事。第一批中央文化工作队的同志帮助政治处做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但是入越不久,他们一行7人就奉命回国了。频繁的抢修、排弹过程中,大量的好人好事涌现出来,指战员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需要宣扬。中央文化工作队员、《羊城晚报》记者黄伟经在二团工作期间,和夏主任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夏主任希望这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能以某种变通的方式,把二团指战员的精神风貌宣传出去,同时也出于朋友之间离别之后的思念之情,把二团指战员的英勇事迹及个人的一些情况,写了一封长信,寄了出去。
不料,黄伟经回国不久,就成了红卫兵造反抄家的对象。一封寄自广西11号信箱一支队一大队二中队的信,引起了红卫兵的注意。这封信又成了他的一条罪状而被抄走,先转到了广州军区,再转到一支队,又转到一大队,最后又转到夏玉援的手里。
“唉,”夏玉援叹了口气。靠报社的朋友宣传指战员事迹的希望是行不通了。我们自己宣传自己总可以吧!当时,宣传股人手少,调人!
大学生刘世安、杨鹏先后调到了宣传股任干事。刘世安到政治处后,各项工作积极主动,不怕苦,不怕累,领导叫干啥就认真地干好啥。1968年荣立三等功。作为宣传干部,刘世安对二团援越抗美往事,知之甚多,感触良深,每每回顾,激动不已。2005年4月,二百多重庆援越抗美老战士聚会,隆重纪念铁道兵二团、十团援越抗美出国参战40周年。参与筹办并担任大会主持的他,在看了龙桂林、夏玉援、王均发等老领导的题词、贺信、贺电,听了应邀与会的陈友林、郭泽廷、渠玉松和许多重庆老战友的发言及这么多曾经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老战友久别重逢后感慨万千。当即赋诗一首寄怀:
闲坐捧茗思往焉,脑际重映四秩前。
二团十团数千众,椰林鏖战五年间。
怒弹狠揍美飞机,抢修畅通钢铁线。
英烈捐躯留异国,壮士万难献华年。
援越功业垂青史,再胜横强添新颜。
战友重聚纪忠勇,春雨纷纷清明天。
在本书调查采访阶段,刘世安提供了一些回忆材料。他一再表示:在当年的政治处,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成员。提供资料,仅是尽一份老战士的责任。笔者选用了他所写的三个片断,以从一个侧面,展示在援越抗美战场政治机关人员的风采。
编写《简报》
由宣传股负责采编印发的二团政治处《简报》,每半月一期,油印成册,发到连队。股长江兆源总牵头,我与杨鹏干事做具体的编写工作。内容主要反映全团在援越抗美战争中涌现出的模范事迹、好人好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战地思想政治工作和部队建设的经验,中越友好的典型事例等。目的是激发广大干部战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当好“五个伟大”代表,全心全意地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简报》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各单位的定期“汇报材料”。重点事项和重点经验,需要深入基层具体采写。援越抗美中,全团的对空作战、抢修、抢建、排定时弹、反轰炸等等,所有的重大事项,如“小锯断钢梁”、“抢修越池”、“龙边大桥”、“越池反轰炸”的情况以及邓孝成、陈友林、杨远才、李绪全、李水光、杨汉云等英模人物的事迹和“八十老人送粽子”等反映中越友好的事例,《简报》上都有详实的记载,可以说是二团援越抗美的一曲赞歌。
编写《简报》,最重要的是文字稿件的急速汇撰,我们每天都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我多负责重点事迹材料的采写,常常是夜晚趁天黑赶去连队,抓紧了解核实情况,写成材料。回来后,还要综合已经形成的稿件,形成《简报》底稿送审。
深夜,晚10时至凌晨二三时,夜深人静,是编写材料的最佳时间。为了防空,煤油灯都是用废报纸折成的“罩子”遮严,在“罩子”上留一个小孔,只让一撇灯光照在纸上,一手拿着蒲扇驱热,驱蚊子,一手握笔在纸上飞舞。《简报》,绝大多数是在这种情况下编写成的。我早就有神经衰弱,睡眠历来不好,长时期的晚上写材料,更加睡不好。尤其在1966、1967年美机频繁轰炸期间,经常是深夜放下笔刚刚睡下,笔下的人物、故事情景还在脑子里翻江倒海。忽然,防空警报来了,就得起床进防空洞,这是纪律。警报解除回到床上,很快就听到临床战友甜甜的鼾声,我照样难以入睡。没过多久,警报又来了,又得起床防空。那两年,夜晚没有警报的极少,经常是两三次,达到六七次的也不少。对我来说,睡得很晚遭遇敌机袭扰通宵未睡是家常便饭。1966年,我28岁,头发就大量脱落,到1969年回国时,已经被人喊作“吴(无)基(几)根”了。
在援越抗美战场,我参与编写了七十多期《简报》,四五十万字。对这些《简报》,我很珍爱,案头墙上一排铁夹,夹着完整的一套。好多次查资料被人借走,我都要了回来。回国时,文件箱实在装不下,战友说,团里档案室有留底的,犹豫再三,才烧毁了,实在可惜!可惜!
采写《无畏的战士——李绪全》
那是1966年11月1日下午3点30分左右,正在越池大桥紧张施工的二营七连、三营十三连、十五连和三营测量班共三百二十多人,突然遭到数十架美国飞机的轮番轰炸、扫射,几百枚炸弹,几十枚火箭、几千枚菠萝弹,在约800米方圆内倾泻而下,现场的干部战士和越南老乡遭受巨大的伤亡。面对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土石横飞的现场,战友们舍生忘死,奋勇抢救受伤人员。为保护两个越南老乡光荣献身的李水光;冲进火海一次又一次,背出受伤战友,英勇牺牲在抢救战友路上的李绪全等人的英雄事迹,很快传到了团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个月的中旬,受团首长和政治处的指派,我同政治处组织股长郭泽廷到越池大桥现场,进一步了解反轰炸斗争中的英雄事迹。我们住在伤亡最重的七连,我住在英雄李绪全的班上。二营副教导员叶文俊和几个连队的领导分别向我们做了简要介绍,之后,就到被炸现场了解情况。
越池大桥在越南富寿省越池附近的即将汇入红河的泸江之上,位于河(内)老(街)铁路70.5公里处,桥长307米,4孔下承曲弦钢桁梁,由东向西第四孔梁被炸毁,其中第三孔梁一端,扭曲如入江饮水的巨龙;我们走在桥上,到处可见敌机机关炮打穿的弹孔;现场上,弹坑累累,大的直径约25米,深10多米,应是3000磅以上的炸弹所致;我们还乘坐汽船由红河溯泸江而上,到大桥下察看大桥被破坏的情况;连队正在抢修,战士们面容庄重默默而严肃地工作着;我们交谈中,深感他们满怀对敌人的仇恨。在察看现场过程中,曾有敌机临空;许多战士尤其是在桥上抢修的战士,不顾干部的呼喊继续作业。他们说:“大桥断了,敌机只是骚扰而已。”敌机果然没有投弹。
接连几天,我们把被炸现场跑了一遍又一遍,找了上百人交谈,了解情况。同志们领着我们现场介绍在敌人狂轰滥炸中,十三连战士李水光,以自己的牺牲保护两个越南老大娘的情况,七连班长邱延安高喊着“向三二一一一英雄钻井队学习”的口号,带领战士抢救4名受伤战友的情景,负伤多处的七连十四班战士郑兴智还爬着去救护两位重伤战友的情景,七连副班长尹远才带领全班10多名战士抢救武器和战士黄友全为抢救武器英勇牺牲的情景,七连卫生员郑兴和冒着连天炮火,连续抢救30多名受伤战友的情景,腰部负伤的七连战士黄继兴忍着剧痛将头部重伤的副班长殷运国背进掩体的情景,三营测量班战士赵恒忍肘部负伤鲜血直流,却用唯一的急救包为负重伤的同班战友余庆华包扎的情景,为保护汽船,三营测量班战士李国龙奋不顾身,排除船上菠萝弹的情景,三营测量班战士黄元明在其他战友都负伤,一个人把受伤战友全部背出来的情景,七连十四班只有17岁的战士田长寿,肠子被炸穿6个孔,粪便已经泄出,还爬着将受重伤的徐悦成一步一步背进掩体后,背着两支步枪,捂着肚子走4公里回到连队,又去照料负重伤的班长陈光荣的情景,患急性痢疾被批准回连队休息的奚仁胜,路上听见现场被炸,立即返回现场抢救受伤战友的情景,十三连副班长罗培银为掩护越南的妇女儿童负伤后,在医院两个星期才苏醒的情况,50多名战士奋不顾身冲进火光冲天的工厂和民房,抢救越南人民的财产,20多个受伤的越南群众被抢救出来,背进掩体,急救包用完了,就撕破衣服为他们包扎的情景,在转运伤员的过程中因车辆少,受伤战友争着让更重的伤员坐,重伤员不哭不叫,用毛主席的话互相鼓励,十几个小时的颠簸途中,互相让止痛针,为减轻伤员痛苦,护送人员15个小时没吃没喝,坚持跪着、蹲着托住受伤战友的情景,……抢救场景的草图画了几十张,反轰炸中英雄事迹的素材记满了厚厚的保密本。
我们震撼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惨烈轰炸,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严重的流血牺牲,从来没有见过生死关头战士们这样的钢铁骨气和耿耿赤诚,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群体对受伤战友和越南人民比海还深的情和爱。
二营七连是1965年组建的,不少人是我当兵时所在的二营八连抽调来的骨干。连长闫双才,指导员杨志泉,原分别为八连的副连长、副指导员,司务长林世相是我一起从重钢入伍的战友。好多班排骨干如上述提到的邱延安、尹远才、奚仁胜等,都是我八连的战友。由于这种关系,加之我又住在班里,接触的面就更广,了解到的材料就更多。
最让我震动的,是在抢救战友中牺牲的李绪全。
李绪全,1965年3月入伍,四川渠县人,当时22岁。虽是入伍当年就走上战场,倒象一个久经战火的老兵,朴实憨厚而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无论是抢修排险,还是军事素养,班内事务,从不落后,已成为连党支部的发展对象。他牺牲后,班里战友一直在说:“李绪全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卫生员郑兴和说:“是李绪全的鼓励,我才沉着快速地抢救出那样多受伤的战友。”排里的党员,纷纷向我介绍李绪全找他们谈心,要求入党的情况。李绪全多次表示,要把一生交给党,他说:“如果党需要,我敢像黄继光那样去堵机枪口,像罗盛教那样去跳冰窟隆,像王有发那样去下火海,上刀山”。
李绪全的牺牲最壮烈:他从安全地带冲进弹片横飞的现场抢救受伤的战友,最无私!他在几百米的距离内,往返奔跑5个来回,背出5个重伤战友,最勇敢!为了尽快抢救战友,他丝毫不顾自己安危,逢沟跨沟,见坎跳坎,不惜暴露自己,直到巨型炸弹落地爆炸的瞬间才扑向田埂,还没来得及按防护要领把嘴张开,就被剧烈的爆炸震死,最无畏!牺牲时,他的双手仍伸向3米前的5个受伤战友,与越池大桥前耸立的国际主义战士陈国平烈士纪念碑,形成了一幅中华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援助越南人民的生动写照。我曾写了一首小诗描绘当时的情景:
桥头耸立陈国平,
绪全水光罗培银,
数百干战尤奋战,
前仆后继援越人。
征得郭泽廷股长的同意,我决定把李绪全的英雄事迹写出来。
一夜心潮起伏,文章出炉。标题定为《无畏的战士——李绪全》。郭泽廷股长纵观全局,浓墨重彩地写出一篇越池大桥反轰炸英雄群体的事迹材料,并在全团干部大会上介绍,引发强烈的反响。
在这年底,二团四好五好代表大会上,这两份材料成了大会的主旋律,李绪全、李水光等越池大桥反轰炸的英雄事迹很快深入到全团全支队干部战士的心中。
一九六七年,李绪全被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党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一等功。
一九六八年,《无畏的战士——李绪全》被收入一支队政治部编印的《援越抗美英雄谱》。
他们又打下了美国飞机
每逢部队大型和专题的政治教育,“四五”好运动的半年初评年终总评,机关都要派出若干工作组,到连队帮助工作。当时政治处干事中,我算是身体棒的,每次下工作组,我都争取去边远的连队。二营(分编前为四营)高机连住在不通公路离火车站又很远的高山上,是我经常去的一个连队。
这个连,以敢打善打硬仗著称。在1966、1967两年,先后对空作战57次,击落敌机13架,击伤12架,连队10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1967年6月下旬,我又一次来到这个连队。当时,他们住在越南河(内)老(街)铁路K202北侧的高山上,主要任务是保护寨湖车站及附近的桥梁。根据作战需要,连队的教育都安排在早晚进行,白天,指战员们都守候在酷热潮湿的阵地,严阵以待。我则经常去班排转,与战士们交谈中,较普遍的反映是,连队有好些天都没有打仗了,战士们手痒痒的,各种议论很多,主要集中在抓战机问题上。有的说,最近常有敌机晚间来侦察,投照明弹,企图寻找防空阵地,可能最近将有敌机轰炸车站、桥梁,同时会攻击高机、高炮阵地;有的说,最近敌人很狡猾,好几次都避开了高机、高炮,主张连队转移阵地;拉到敌机最近几次的轰炸飞行线路上的一个更高的山上去;有的说,现在的阵地还没有暴露,就保护附近的车站、桥梁而言,这里是打击敌机的最佳位置……
这一天,天高云淡。早饭后,干部战士就守候在阵地。下午两点过,营部传来团司令部的空袭信息:敌机十几架,正向寨湖方向飞来。顿时,阵地上拉响了警报器,所有指战员各就各位,做好一切战斗准备。指导员田庆国头戴绕满树藤的钢盔,站在一个小山包上,高声喊道:“同志们,为党为祖国立功的时候到了,我们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坚决把来犯的敌机揍下来!”随着指导员的阵地动员,阵地上到处是“狠揍美国飞贼!”“为牺牲的战友报仇”的呼喊声。忽然,三排的观察兵高喊:“二号(方向)报音!”没过多久又高喊:“F—4C(美机型)四架!”“F—4C四架!……”瞬间,十几架敌机如细蚊大,很快变成苍蝇大,很快变成小鸟大,轰鸣着直扑寨湖。阵地上一枪手们双肩紧紧顶着高机肩托,枪口锁定敌机,手指压在扳机上,只等指挥员一声令下。眼看敌机就要俯冲,连长罗克亮发出了“预备——”的预令。千钧一发之际,第一次身临作战现场的我,激动得话也说不出,只觉得头脑里“嗡”的一下,眼前一片空白,仿佛整个世界一下子静止不动了。忽然“轰!轰!轰!”“咣!咣!咣!”阵地前方响成一片,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分不清是俯冲敌机的轰鸣声,四周高机高炮的射击声,还是敌机投下炸弹的爆炸声。但眼前的高机并没有接到“开火”的命令。原来,狡猾的敌机俯冲和拉起来的路线,都不在本连高机射击的有效位置,又失去了一次战机。阵地上,各班排就地进行战评。根据最近敌机的动向和干部战士的意见,指导员田庆国、连长罗克亮决定立即转移阵地。
转移阵地从晚饭后连夜进行,我随一排行动。下山,横过铁路,按连队事先侦察的路线,直上原驻地对面的一个更高的山上。自认为身体很棒的我,本打算帮着战士扛扛弹箱什么的,但在久经磨炼的战士们面前,不仅没插上什么手,很多地段还是被他们拉拽着才上去的。到了预定位置,各班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挖阵地,架高机,做伪装,天亮前必须做好一切战斗准备。大约凌晨4点,我回到连队小队部临时住地,只觉得鞋子里湿乎乎的,一看是血!难道上山时不小心受伤了?又没觉着痛。田指导员说:可能是山蚂蟥。打开扎紧的裤脚,真是。五六条软软的小东西,吸的血太多身体已变成黑红色。在越南,我还是第一次遭受它的光顾,很有点紧张,伸手就去抓,但无论怎样用力,就是抓扯不下来。机灵的通信员迅速点着一支香烟,猛吸一口,用烟头烧蚂蟥,蚂蟥遇火,迅速松开叮人的嘴,一个一个卷曲着,滚到了地上。
过几天,我离开连队,回到了政治处。
又过了几天,接到了田庆国指导员报喜的电话:连队一举击落敌机一架、击伤一架。就在新的阵地上。
据当时该连的四班长颜可达回忆,这一仗后,连队第二天又转移了阵地。没过两天,那个阵地就遭到敌机报复,整个阵地几乎炸翻了个。他说:“好险啊!要不是及时转移,连队的牺牲不知要有多大呢。”
在越南前线,刘世安与全股同志齐心合力,共同奋斗,相互关心照顾,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他时常想念着老股长江兆源、刘定华和李柏华、张鸿俊、杨鹏、夏崇明、吕立元、徐晓侠、陈之贤、李泽尧等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刘世安回忆说:在那亚热带酷热的丛林,蔬菜缺乏,很多人身上长癣。杨鹏也不例外,他腰以下大腿以上,最初是小片“割据”,不久就“山河一片红”了。奇痒难忍。擦癣药水不是涂抹而是洗。好多次,刘世安让他脱光了帮他擦药,左手拿大蒲扇,右手用棉球醮满药水,一边洗抹一边猛扇,痛得他“哎哟,哎哟”地直叫,光屁股在几个屋子直跳。
政治处三战友。左起:刘世安、陈华、周裕乾。
夏玉援任主任的铁二团政治处是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群体。担任援越抗美期间的大量组织、宣传工作。这是夏玉援与同志们在桃盛机关小院内就餐的情景。左起:寇志明、夏玉援、小唐、苏龙泉、梁显忠、马仁泉(马仁泉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