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雪水河隧道探秘
铁兵缘
关键词: 仅有双线隧道车站 人定勝天趕英超美 祖國萬歲
同志们堅持到底 馍馍 水 空氣 儿子爸爸好想你 青藏铁路五十年
青藏铁路一期 青藏铁路工程局 铁道兵十师、七师 47团二营
西宁铁路局 铁一院 青藏铁路公司
视频 雪水河隧道探秘
一、雪水河隧道之迷
图1 雪水河隧道位置示意
2024年12月2日,在祭拜格尔木烈士陵园、瞻仰慕生忠将军雕像、参观昆仑桥之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七师、第十师青藏铁路探访行老兵、青海乘愿传媒公司一行13人,来到了格尔木市南50千米的64年前开凿未完工的青藏铁路雪水河隧道(图1)。同行的铁十师47团战友介绍,雪水河隧道是由47团在1960年施工,未完工就下马了。
图2隧道口、路基、山体、109国道
汽车停在隧道西侧的109国道旁,环视眼前,一条高出地面5米、长约60米的未完成铁路路基从隧道口伸出。爬上路基向南看,一座不很高的石质小山横亘东西,隧道口距西侧山脚约30米,山脚距青藏公路(109国道)约10米(图2 )。
进入隧道,高大宽敞的空间一改老兵们四、五十年前施工单线隧道洞不宽、洞顶不高的记忆。隧道成洞逾50米,宽约7米, 洞顶高约7米。洞内的上导坑高、宽各近2米,已凿深6米,有一条蓝色哈达挂在上导坑洞壁。上导坑下方堆渣斜坡长20余米,凿出岩块多为10~30公分块径的块石,可见岩层之坚硬(图3)。细看洞壁系石灰石硬岩,洞顶似有塌方痕迹。打过隧道的人一看便知,是采用最传统的“矿山法”钻爆且以人工为主开凿,人工打眼(或许也使用了风枪半人工打眼)——填充炸药——爆破——人工清理洞壁——人工装车——人力车(或许使用了人推轨道翻斗车)出渣。观察洞顶、洞壁,危岩已经做过清理。
图3 洞壁、洞顶、上导坑
同行中的11位老兵均是参加过1974年~1984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哈尔盖至格尔木(南山口站)段的施工者,一番观察之后,一连串的疑问出现在一行人大脑中:
为什么这座在1959年2月由第一铁路设计院提交泉吉至小唐古拉段初步设计的隧道,是当年青藏铁路从西宁到纳赤台段逾900千米里程中所设计的唯一双线隧道?
为什么1959年9月青海省省会西宁才通上火车,而半年前的1959年2月中央军委就下达紧急命令,调铁道兵第十师立即赴青海,承担青藏铁路泉吉至格尔木段、后又增加格尔木至纳赤台段施工任务?其中就包含昆仑山前沿雪水河隧道的开凿?
雪水河隧道为什么挖了三分之二长度就不再挖了?
1958年开始轰轰烈烈修建青藏铁路,三年后为何下马?
雪水河隧道最终为何被废弃?
在一连串问题考问一行人的时候,众人在隧道现场有了惊人发现,洞壁岩石上有文字!黑色的、红色的油漆字!其中有繁体字!
图4 人定勝天趕英超美
人定勝天 趕英超美□ □ □
祖國萬歲 堅持同志們 馍 馍 馍
水 水 水
水 空氣
馍 馍 馍 馍 馍 馍 馍 水
兒子!爸爸好想你
兒子我□□ 父□□ 堅持 □□
除了以上7处外,还有7处,共14处,无完全的语句重复。
图5 祖國萬歲
图6 祖國万岁 坚持同志們 馍馍 馍
图7 馍馍馍馍馍馍 同志們
图8 兒子!爸爸好想你
图9 水 水 水图10 水 空氣
真是震碎老兵心灵的重大发现!在此之前,我们还没有听说过、阅读过有关雪水河隧道有岩壁文字的信息。面对这些岩壁文字,此刻的我们,个个凝聚不动像木雕几乎没有了呼吸,半晌才回过神来读出壁上文字,随后拍照回去研究,而有些文字已经模糊很难辨认。
面对岩壁留言,又有一大堆新问题涌上心头:
这是何年、何月?何单位?何人所写?
多处反复出现:饃、水、空氣,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位好想儿子的“爸爸”是谁?他今在何处?
人定勝天、趕英超美、祖國萬歲、堅持到底 是当年的口号吗?
40年后的2001年开建南山口(格尔木之南30千米)至拉萨的铁路(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时,为何不利用已经开凿过半的雪水河隧道?使这座距离国道、青藏铁路二期线路近在尺尺的隧道,虽然旁边日过千车万人,却鲜有人入而内淹没人世,更不知这些洞壁上的文字?
看着岩壁文字,一霎那间我们似乎有点顿悟了。在我们向未谋面的前辈面前,我们竟是如此渺小不足道哉!尽管老兵们都亲身经历了青藏铁路建设,也有当年世界海拔最高的关角隧道施工者、1975年4月5日关角隧道大塌方为营救被困127名干部战士奋不顾身的突击队长,大家也曾都不惧生死甘洒血汗,几与死神插肩而过。然而,我们也曾这样对“饃馍、水、空氣”如此渴望、如此呼唤过吗?
我们想寻找答案,拨开迷雾,让这些沉睡的文字重见天日。
二、漫漫天路五十年
寻找答案要从1956年查起。那时的中国,大部分家庭还点着煤油灯,中国才造出第一辆汽车,蓄力车、人力车比汽车多十倍不止。西北、西南更是落后。
本文只重点回顾雪水河隧道文字出现的年月即1958.9~1961.3期间第一次修建青藏线的历史。
为尽快改变青海、西藏落后状态,推进藏区民主改革,发掘国家急需的矿产、石油、盐湖、钾肥资源,应对边疆受印度侵略者不断地蚕食侵略,1956年,国家开始制定青藏铁路修建前期规划。1956年第一铁路设计院开始青藏铁路勘察设计。1958年5月兰青铁路开工,1959年9月西宁通火车。而一年之前的1958年9月,国家即安排西宁铁路局(后“工、管”分离改为兰州铁路局西宁铁路分局)开工西宁至海晏段(97千米,当时为兰青铁路部分,于1960年11月铺通),再延伸到红铁山段的重点工程在关角隧道同时开工。1959年由慕忠生将军担任局长的青藏铁路工程局先行施工泉吉东以南部分房屋工程。
为解决施工力量严重不足,国家紧急抽调军队参加青藏铁路建设。1959年2月25日,在秘密修建完成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专用铁路青绿线主要任务后,铁道兵第十师奉命承担青藏铁路泉吉峡东——格尔木段170.776千米修建任务。之后因为1960年6月青藏铁路工程局撤销,其担负的格尔木--纳赤台段工程由十师接续施工,十师里程增加至278千米,原青藏铁路工程局(已改为青藏铁路办事处)部分单位改为配属十师施工。1959年4月十师48团、师汽车营进驻锡铁山,47团部队抵达格尔木开工,就此拉开铁十师“一上”青藏线的序幕。1960年6月,十师师部及师修理营、师仓库、47 团团部进驻格尔木。
根据西藏工委和铁道兵兵部“一切为了修路、修路压倒一切”的指示,48团与49团一个加强营承担泉吉峡站至格尔木北站148千米路段(含泉吉峡隧道6座、桥梁43座等以及路基),要求1961年7月达到铺轨程度。6月,47团承担的格尔木火车站房建、格尔木北站---纳赤台站130千米路段重点工程开工,其中含雪水河隧道及所处的跃光车站。青藏铁路办事处第一工程处配属47团施工。参建军民共计7000余人,工地一片大干快上景象。
10月,官兵响应师党委提出的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以隧道施工为重点,克服冬季施工困难,高效快速度大战四季度,争取提前完成1960年任务的号召,克服一切困难奋力加快施工。
就在部分工程初成雏形、或完成部分,正在大战的情形下,1960年12月25日接上级指示,泉吉--纳赤台段全线停工,做回填、封闭等处理。翌年1月起,十师奉总参令撤离。1961年3月西宁铁路局所承担的哈尔盖至红山峡段亦接通知停工。就此青藏铁路工程第一次“下马”。
图10 海拔4750米风火山永冻土试验
一年九个月施工中,十师各参建部队共4000余人超计划完成了隧道、桥梁、路基等各项任务,包含房建3.47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1352.6万元。除施工外,由47团1连1个排执行青藏公路咽喉昆仑桥守护任务;2连赴海拔4700米的风火山完成了永久冻土层路基试验任务(第一次冻土层试验);5连远赴1400千米之外的西藏林芝地区更张林场采伐急需木料,伐木 5942 立方米,运回640立方米;8连赴青海湖捕鱼;48团在察尔汗盐湖执行盐湖路基试验任务(第一次盐湖路基试验)。师并于1959年春在格尔木垦荒,成立农场以期保障部队生活。期间随时防备1959年藏区叛乱匪徒、残匪袭击骚扰,并曾追击匪徒有缴获。
至1961年3月除西宁至海晏段继续缓慢施工外,青藏铁路全线停工,主因系国家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为投资不足、投入力量不够、技术落后,施工装备少等原因。从1958年9月算起至1961年11月,青藏铁路实际完成通车的只有西宁至海晏段97千米,用时3年余。
第二次建设青藏铁路是1963~1964年,由铁十师完成了青藏铁路海晏—克土段和221厂专用线海湖支线共计30.85千米,与221厂区内部铁路,解决了亟待解决的原子弹、氢弹试制、试验铁路运输问题。
图11 一期工程泉吉峡隧道群
第三次大规模建设青藏铁路是1974~1984年,铁十师、铁七师等部队前后逾12.5万人参建,攻克了世界最高隧道关角隧道、世界难题盐湖路基,完成了哈尔盖—格尔木(南山口)段683千米。
第四次大规模建设青藏铁路是2001~2006年,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武警交通总队等数十家单位前后逾14万人参建,现代化技术装备取代了人工,解决了世界难题冻土层筑路技术,完成了南山口——拉萨段1142千米,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三、雪水河隧道细疑与详解
对青藏铁路建设史的回顾,回答了本文开头第一串问题中的部分。
我们唯恐,时过境迁,人事皆非。后人往往不知前人之困,不解前人之举,甚至于悲叹故人之笨拙,是因为不在庐山之中,妄断庐山之谜。
让我们重回雪水河隧道,来一次“现代之古”的考据、求证、推理、论证,看看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寻求剩余问题的答案。
承担雪水河隧道施工的是铁道兵第十师47团2营。47团有关史、志(注:部队时期有制度,团以上单位每年应记录战史、军史,如1960年1月1日铁十师司令部第2625号通知:从本年1月1日起,实施“大事记”制度,把反映部队全貌的重要史料如实记录下来)记载:
1960.7~1960.11期间,铁十师及配属单位青藏铁路办事处第一工程处负责施工南山口至纳赤台之间的雪水河隧道、乃吉里隧道、昆仑桥隧道。
“雪水河隧道,长度80米,双线隧道,47团施工,1960年7月28日开工,当年12月停建。”
“雪水河两座隧道(DK237+40)••••••,位于格尔木南约50公里处,地处风口地带,常年尘土飞扬,天气干燥寒冷,山上寸草不生。面对恶劣自然环境和艰苦生活条件,参加施工指战员不畏难、不怕苦、不退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为早日展开施工做准备。为防止搭设帐篷被大风吹走,他们深挖2米多深作围挡、加强帐篷固定,解决官兵住宿问题”。
1、首先,雪水河隧道为何要设计为西宁至纳赤台之间逾900千米线路之中的唯一双线隧道?后又被最终废弃?经查资料这里要设“跃光”火车站。跃光站含正线为两股道,雪水河隧道处在车站的腰部即“站中洞”。因此该隧道的洞宽、洞高均大于普通双线隧道。1960年12月47团接命隧道停工,部队撤离前对未打通的隧道进口用泥浆片石砌墙封堵。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线路优化重选,新线路从雪水河隧道东侧另凿隧道通过,雪水河隧道永久废弃。
图12 矿山法钻爆分步法打隧道示意
图(雪水河隧道无通风系统)
2、隧道是怎么打的?
史料记载,铁道兵部队大规模使用空压机、风枪钻孔打眼爆破是从1964年起的成昆线开始,而1958年之前铁十师“隧道施工大部分依靠人力完成”。1959年“一上”青藏线,48团负责泉吉峡1~6号隧道,史载仅配有“空气压缩机 2台”,6座隧道只有2台空压机,只能以人工为主了。47团负责的雪水河隧道,是否配备有空压机、风枪查不到资料纪录,可能是采用人工凿眼爆破,也可能配有空压机用风枪打眼爆破。但出渣完全是人工。以人工为主,尤其少不了石匠的凿、涨、裂手艺。当年国家贫穷,机械化施工程度很低,隧道施工爆破眼少而浅,中铁20局志对此年代有记载“缺少高效炸药而使用黑色炸药或硝铵炸药”、“效率低日成洞不过1米、安全差、粉尘多”。双线硬岩隧道日成洞米数更少。很多工地依靠人工抡大锤、打钢钎、用凿子凿,机械为辅,人海战术,愚公移山,蚂蚁搬大象,一块一块啃。隧道没有电、缺电停电用马灯、汽灯照明,办公宿舍则是煤油灯。
47团史料记载:
“1960年8月2日雪水河隧道正式开工,投入施工人员536人,分昼夜二班轮流施工。团长李振山等团领导亲临现场督促施工,要求参加施工人员注意劳逸结合、确保施工安全。团首长对现场施工干部战士的关心使指战员深受鼓舞,部队始终保持了旺盛斗志,施工工效、工程进度也稳步提高。4连由日成洞0.27米提高到日成洞0.36米。施工中各单位积极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组织了隧道技术指导小组,加强了施工现场管控,工程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在全体参加施工人员努力拼搏下,至1960年12月底完成成洞50米,正线土方30000余立方米,完成投资524644元,投入劳动力69501工天。”
3、他们住什么?穿什么?有多忙?
当年雪水河隧道曾经的施工者已经极难寻找。2024年12月笔者视频、电话请教了参加1960年青藏线施工的三位老兵:1959年11月入伍驻格尔木的47团修理连列兵、后任铁十师后勤部副部长、83岁的王廷吉老人、师修理营派驻锡铁山支援48团施工、后任铁十师修理营营长、93岁的离休老干部赵熙学老人、和1958年入伍、当时驻格尔木的铁十师修理营下士、后任49团副团长、87岁的张海伦老人。老人们回忆、回答、相互印证了当年部队工作、生活等问题。
当年他们挖地2米深住在半地坑、顶为帐篷的“地窝帐篷”,或用砖砌窑洞(仅格尔木有烧粘土砖可砌窑洞),以防帐篷被大风连根刮走并为保暖。住大通铺,要经受夜晚低于零下30℃的寒冷。当时进入青海后衣着并不统一,原在高寒地区的部队有幸领到了为高寒区部队配发的羊皮大衣、剪羊毛冬帽、大头鞋。另部分部队没有领到仍然是穿戴原来的棉大衣、布棉帽、布棉鞋,布棉衣棉裤;绒衣绒裤都一样,4斤重棉被子1人1床。推测雪水河隧道施工部队可能领到了羊皮大衣、剪羊毛冬帽、大头鞋。在昆仑山下海拔3400米的雪水河,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季长达8个月,白天最高气温常常在0℃以下,夜晚零下30℃。有自制土火炉但缺燃煤,无处打柴草检牛粪,挨冻是必然。打隧道两班轮换,没有8小时制一说,干活占据了官兵每天大部分时间。上班累了十多个小时回到帐篷倒头边睡,这样就不知寒冷了。只有一套棉衣棉裤脏了不能洗,洗了也干不了。
48团在锡铁山有记载“施工材料供应不上、上场后缺少炉具、铺板,干部战士们上山割回铺草 40多万斤,修盖临时房屋8940 余平方米,计做土坯 80 万余块,土炉子120个。开工初期,七连战士星期天到5公里外砍回小树条,自编抬筐180个”。一个团2000人的部队,除了其它活,仅打土坯一项平均每人400块,自己盖房子,忙是必然。
4、他们挨饿吗?水、空气也缺吗?
隧道遗留文字共14处,能够辨认出的词语、文字出现次数
馍:16次; 水:7次; 空氣:4次;
兒子:3次; 祖國萬歲:2次; 同志們 :2次;
爸爸好想你:2次(含模糊不清1处);
其余:人定勝天 趕英超美 堅持到底 堅持 父 各1次。
经请教王廷吉副部长、赵熙学营长、张海伦副团长得知:当年在青海,士兵月粮食定量39斤、打隧道者45斤,油半斤(1964年之后为1斤半),以面粉,包谷面为主,有大米不是很多。但当时部队有规定,每个人每月必须要节约2斤粮食以备不测。尽管十师未谋先筹,于出师青海之初的1959年4月即派军人在格尔木开垦土地办师农场,然缺少水灌溉的新垦土地,无霜期短,长不出多少东西,解不了燃眉之饥。国家在1960年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全国性饥荒,青海、甘肃粮食不能自给,部队粮食最近要从三、四千里之外的陕西、河南运来。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公路800千米砂石公路一路高山一路搓板一路灰尘,拉货汽车平均每小时30到40千米速度,靠国家数量不多的汽车,加马车、骆驼车拉运,运力有限经常延误。已是产粮难,筹粮难,运粮难,到粮晚,吃粮难。且部队调动频繁,应到给养时常耽误。缺少外地蔬菜供应,冬天仅有一点蔬菜也必须早早挖地窖储存。雪水河、锡铁山不能种菜养猪,格尔木产蔬菜也不多。食油不够,罕见有肉食供应,只有部队派出的打猎队、捕鱼队有收获时,分给各单位不多一点肉食。47团修理连则经常派人跑好远去野外挖一种叫“麻根”的植物的根茎,粗两三公分,蒸或煮在饭里既当蔬菜又算主食。少肉、少油、缺副食、缺蔬菜甚至没有蔬菜,伙食之差在全师35年历史中罕见。平日大家总是感到肚子饿饿的,不够吃、吃不饱时有发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之下,呼唤“馍馍”必然。
那么,会不会因为书写“馍 馍”的人可能是北方人,不喜欢天天吃大米饭而写,答案也是否定。老兵们证明当年部队在此施工供应面粉、与粗粮为主,供应大米不是很多。一次次地写“馍 馍馍”并非因饮食习惯,是出于饥饿。
47团文献中留有:“由于部队调动频繁,上级按定量供应的军需给养难以保证部队正常需要;地方政府经济困难也无力协助部队补充给养;加之驻地偏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活资料匮乏,部队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导致干部战士体质下降,施工热情锐减,••••••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47团因此受到上级通报批评。”真实印证了当时的困难,部队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但是避讳了当时全国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存在与影响之大。
缺空气吗?雪水河隧道海拔3400米,空气中含氧量仅有内地的三分之二,人体高原反应强烈,稍微运动便会气喘,且空气极其干燥。隧道虽然不深,没有通风系统,但施工紧张不停,爆破、出渣的粉尘时常弥漫,且隧道口朝向西北迎风面,洞内粉尘久久不散,空气好不了。满足重体力劳动下官兵的氧气需要已是奢望,只能大口喘气。
缺水吗?雪水河在后,干沟河在西,何不去取水?《48团三上青藏高原》记载当时:“在高原施工期间,由于运输车辆少,加之施工紧张,部队驻地分散,生活用水的水车未能解决••••••,施工连队及劳教大队人员均饮用泉吉河的河水,因河水硬度大、含硫酸盐的成分过多,(河水咸苦,加之烧开水沸点仅90℃左右,杀不死细菌,没有高压锅饭食馒头也是夹生),病号经常发生,有时很严重,全团全年共发生病号1396人次,其中腹泻、痢疾病号655名”。包含47团在内确是缺水,缺的是适合人类饮用的水!天天拉肚子的人,盼望的是好水!
在饥饿、高原反应、高寒、水质差、疾病多、紧张繁重施工任务之下,坚持到底不是口号,是反映部队在面临巨大困难时,所具有的顽强战斗力。
5、1960年底部队离开前对雪水河隧道封堵后,是何时启封打开洞口再有人员出入?
2024年12月9日,笔者在西安市采访了1950年从军参加过抗美援朝、1978年时任铁七师35团团长的杨佳田老人(已于采访半月后的12月23日突然病逝)。老团长讲,1978年35团到达格尔木后,打开雪水河隧道封堵墙,复工接着再打了一个月(注:当时,青藏线施工目标是拉萨,并非只修建到格尔木或南山口,所以包含雪水河隧道在内的南山口南侧的两座隧道又复工再打)。如今洞内上导坑洞壁所留钻孔(图20#)就是1978年所打。他们发现了洞壁上的文字,没有对文字有任何破坏扰动。此间,铁一院工程师告诉他们,有变化隧道不用再打了。自此以后人们能够自由进入隧道,但毕竟是荒芜之地,鲜有人入内,但还是有人在上导坑献了蓝、白哈达。
图13 35团所留上导坑风枪钻孔(爆破眼),洞壁红色油漆数字系1978年铁道兵35团再打隧道时所标记
图14后来有人献上蓝、白哈达
解密后明确了隧道复工后又停工的原因是,1978年8月中央最高决策层听取采纳了: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道已经修通,再修格尔木至拉萨铁路经济上意义不大,加之冻土技术解决没有把握,建议停止格拉段,改修川藏铁路或滇藏铁路进藏,并倾向于修建滇藏铁路的意见,随后安排修建滇藏铁路昆明至下关段,但实际有下文是在30年后。故此青藏铁路修建止步于格尔木南山口直至2001年复工。
6、文字是何单位、何人所书?
黑色油漆字仅1处为黑体字标语“人定勝天 趕英超美”,应为一人所写。“人定勝天 趕英超美”,是1958年大跃进年代提出的口号。笔者清楚记得当年在国内城乡不少的墙面上,画有一位农民头戴斗笠,肩上扛把锄头,骑在一个红色大圆球上,下面的文字是“我们也要造人造卫星”。12年后中国人造卫星上天。今天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赶超了英、美。笔者相信,这条时代性很强的标语是当年打隧道人所写,而不是任何后来者。
要确定红色毛笔字全是1960年打隧道的人所写,我们则必须一一排除1960年底隧道停工封闭之后,有可能进入洞内的所有人加写文字的可能性。
1961年至1977年期间隧道有完整到顶的封堵墙,没有人能够进入。
1978年35团打开封堵墙进入隧道,确曾发现隧道壁留有黑色、红色油漆文字,证实是1960年打隧道人所留。但当时看到隧道内究竟有多少文字并没有记录,故不能排除1978年后譬如曾在附近野外工作的地质勘察队员、施工人员、驴友、甚至流浪人、冒险人、避难人再加写的可能性。比如有人在此汽车坏了等待救援进入隧道,看见洞壁文字后来了兴趣,用随身所带油漆、毛笔加上几字。
笔者认为,年代已经大不同,受困者可以挡过往车辆求救,水泥厂、采石厂、青藏公路道班不是太远可以求救,不必就地死等。况且1978年之后,勘察单位有汽车,不会让队员长时间缺食物与水。隧道内有用火痕迹,等待救援之人进入洞内临时避寒,因洞内无可燃之物可取暖,避寒人自找可燃物不多,故遗留烟痕、灰烬不多。避寒之人手瑟瑟发抖,心境不佳写不出这样漂亮又多、具备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字语言。
有没有1978年35团打隧道时施工人员加写文字的可能性?
答案否,因为此时部队的供给、运输、生活条件、吃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会挨饿、喝不适宜饮用的水。唯有图20#上导坑钻孔炮眼旁红色油漆数字、字母是1978年35团打隧道时所作施工桩点测量标记。
再细分析,书写人的行为必然与其当时处境、社会年代烙印相应。对应于1978年至2024年之间各年代社会特征做对应逻辑分析,并从所留文字颜色的新鲜程度推理,文字确实不是1978年隧道重新打开之后进入之人所留、所加写。
从笔迹分析,13处红色毛笔字系同一人所书。楷书、行书字间架结构恰如其份,字体秀美、刚劲。其文字在毛躁的岩石上笔画既饱满,又在周围岩壁上几乎不留一丝洒落油漆痕迹,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这是一位经常在直立的木头上、石头上书写的人,写字该蘸多少油漆经验丰富,笔深笔浅自有掌握,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不会滴滴答答地浪费油漆,不会前面字饱满后面字干涩。符合这个条件的人,不是经常在墙上写字画画的油漆匠,就是测量员、标线员、经常性写测量桩号、施工标记的技术员。这对他们讲是手艺、是职业技能。
红色油漆书写人与书写黑色标语“人定勝天 趕超英美”的人,可能是同一人,也可能不是。
在排除1978年及之后进入隧道之人所写、加写的可能性后,笔者认为:留字者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经历了雪水河隧道施工者所经历的饥、寒、渴、喘、病、累; 2)他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执行任务而非个体、或小众团体; 3)他所在的单位组织严明,纪律严明,再难也要坚持而不会退缩; 4)他是一位爱国者、肩负义务宣传工作;5)他有如油漆匠、测量员的毛笔字油漆书写功夫,书法好; 6)他读书的年代汉字还没有开始简化,对后来的简化字了解,“馍”的偏旁“饣”是1956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简化字部首 ; 7)已婚,有个儿子;8)从留言内容的心理推测,是位中、青年人; 9)文字内容、用语特征鲜明地表明,是1959~1962年期间那个特定年代的人。
符合以上诸条件的,也只能是当年47团或与47团共同打此隧道者。
再引前面47团记载:“1960年8月2日雪水河隧道正式开工,投入施工人员536人••••••。4连由日成洞0.27米提高到日成洞0.36米。••••••施工中各单位积极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
这人是536人中的一员,2营4连是其中一支队伍,属2营4连的可能性较大。
可惜,今天我们无法查找到536人的名单,4连的花名册也难以寻觅。我们只能在疑问中冥想他是谁,想不明白的去猜。
四、 雪水河隧道猜想
64年前,在茫茫的青藏铁路筑路大军中,有一位年轻人响应国家召唤,怀揣报国大志来到雪水河,想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在隧道内外他奔来奔去,挖地窝子扎帐篷,打土坯垒锅灶,白天要测量标记,抡大锤打钢钎,打炮眼装炸药,一锹一锹装石渣,推小推车、翻斗车出渣。在“人定勝天,趕英超美”豪言壮语鼓舞下,战友们两班倒施工不停,隧道在他们脚下一米一米延伸。他衣服单薄,寒风下瑟瑟发抖。上班干活浑身是劲,出了隧道回到地窝子大通铺倒头便睡,不知寒冷。有挨饿的时候,并且饿的厉害。他发痢疾时喝雪水河水越喝越拉,高原反应让他呼吸急剧,繁重的体力劳动、隧道里的烟尘让他咳喘不止。是人此刻都会呼唤馍馍!水!空气!
前辈,我们不知道你是哪里人、那年当的兵、你的的年龄。更不知晓你的儿子有多大。或许他曾在你的怀抱中呀呀学语,在你的膝盖上调皮戏耍过,也许孩子出生时你不在家,你连见他一面都没有。你或许是一位排级干部,每个月有几十元工资,你也许是一名士兵,每月发津贴费十来元。你想给孩子买件礼物寄回家,无奈雪水河没有人烟,即使到了格尔木,也是什么都缺。
半夜狂风大作要掀翻帐篷,你从梦中惊醒与战友们拉住帐篷,加固帐篷。风小下来你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想孩子,念媳妇,默默许愿母子平安,过上好日子。梦中的你,常常见到过母子俩,因为你执着、善良,守护亲情,珍重爱情。你在困难之中坚信组织、严守纪律,用笔高呼祖国万岁,鼓励同志们坚持到底。而此刻的你,定是嘴角起皮,病弱消廋,疲惫不堪。在那隧道昏暗摇曳的灯光下,你的八一帽徽闪闪发光,领章上的红五星、大锤、扳手、飞翼、铁锚依然放彩,还有那小小的五角金星不知是一个还是两个?三个?在一眨一眨。
图15 55式陆军统一帽徽 铁道兵上等兵领章
我们不知道你姓谁名谁,但我们知道,你是位好父亲、好丈夫,是英雄,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是今天我们最敬仰的人!
可惜,我们不知道你从雪水河隧道撤离之后去了哪里?经历过什么?现在住哪里?高龄多少?身体怎样?月收入有多少?住多大的房子?生活的好吗?你的爱妻、儿子怎么样?孙子多大了?
严酷的是,1958~1961年期间“一上”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如今最小年龄也在82岁以上,其中多数人已经与我们阴阳两隔,幸存者为数不多且极少能够联系到。我们是如此坚定地相信你还健在!盼着你出面亲自给雪水河隧道之迷一个准确、完整的回答! 免去我们费尽心思罔猜。
恕晚辈无能。无法得到你的信息,不能聆听你的回忆!我们就把这些标语、文字当作集体的意志,代表一个艰苦奋斗的时代、一个不屈的英雄集体所为吧!正是靠了这样的壮志、意志、毅力、不屈不挠,打响了青藏铁路建设第一仗,继而又深深地影响青藏铁路建设50年。
图16 锡铁山六烈士墓(其中四座墓葬不知姓名)
恕晚辈不才!当年与你一同在泉吉东至纳赤台施工的战友、工友,有18名军人、4名地方同志献身青藏铁路。其中有1944年参加八路军,1960年9月11日在锡铁山抢运石料中被飞石打重伤牺牲的铁十师汽车营2连副连长牟效俊,当年战友们和烈士的妻子、长子、幼女一家三口人参加,草草安葬在锡铁山荒野。可今日烈士之墓具体在锡铁山何处我们都不知悉,遍访青海省海西州烈士陵园无觅处。只知今日锡铁山火车站西侧铁路旁有六座烈士墓(图21#),牟效俊烈士的墓是否就在其中无人清楚。好在锡铁山车站的领导职工每年春节都会前去扫墓祭拜。
图17哈尔盖至格尔木通车庆典
感谢前辈!近百年来,中国大地墙上、山上遗留下的近代、现代标语文字有千千万。而你们留下的与众不同,是记述真事的历史,发出人性本能的直言,记录了那个特定年代一支永不屈服的人民军队所走过的艰难里程,是一曲值得永远探究、深思、回味、吟唱的赞歌!
64年过去,这隧道中的文字,就像冬天的雪水河涓涓细流蛰伏在冰盖下冥冥无声静静流淌,数十年来埋在深闺无乎几人知晓,无人研究,无人传颂。雪水河之所以严冬还有水流淌不干涸,那是因为高高的昆仑山下有热水泉,那一滴滴温水拥抱了冷冰寒雪,就像当年那“同志们坚持到底”的标语之下,一群饥寒渴喘的战士抬头挺胸不屈劳作。而寒冬过去迎来一年一度春天雪水河奔腾咆哮时,你还在隧洞中远远望着人世间默默不语。
远去的前辈,请接受后辈向你们的致敬!原谅我们抹不掉的自私与懦弱,畏缩不前,贪图享受与无能。我们也是国人,但在精神上远远不及你们。当我们的精神能与你们齐肩之时,这个世界定是一番新气象。
工作团队:铁道兵老战士
青海乘愿传媒有限公司
执笔:白新民 铁道兵第十师修理营工程师,铁二十工程局机械厂副厂长,兰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