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兵文苑
粮仓的故事
当兵入伍,退休后,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家乡,总想寻找儿时的印记。我问年龄跟我同庚的叔辈大哥,直田人民公社的“社部”还在不在?他说:“旧址还在,只是破烂不堪了。十几年前,撤乡并镇,我们直田人民公社(乡)合并到巷子口镇了”。过去的人民公社政府,就是两栋青砖旧房子,几个办公室,中间有个操场。小时候我到里面看过露天黑白电影。公社的位置还不错,依山傍水,房后是王家寨,前面是师冲小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当我走到原人民公社的操场里,看到四个高高的“庞然”大物。我问守护在身边的人,这是什么?他说:“这是粮仓,一个可装一百吨粮食,它一共可以储存400吨粮食”。
啊!粮仓。“粮丰天下定,库满国家安”、“家家粮满囤,户户喜迎门”。乡村有这么大的粮仓,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粮仓,真正可以说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了。我用手机拍下了这四个大粮仓的照片。关于粮仓的故事,也就在脑海里“翻腾”:小时候听父亲讲,旧社会只有地主家有田有土,穷人就得到地主家做“长工”,给地主家种田, 叫做作“贩作田”。种田最后的收成“三七”开。地主家占七成,作田穷人累死累活干,得三成。地主家有木仓储存粮食。四四方方的、用木头制作的大仓,三方是密闭的,只有前面一方开个门 ,高高的门,用导槽用小仓门板关闭。便于粮食进和出。打好粮食,晒干,用木制风车车几遍。黄灿灿、颗粒饱满的谷子就进了地主家的粮仓。质差不饱满的谷子,种田穷人担回家。穷人得到的那一点粮食大都放在大坛子(泡菜缸一样的)里面。地主家往往“陈谷满仓”,穷人家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饿断肚肠。
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大集体。以生产队为单位,我们队有150多亩水稻田。储存粮食有一个很大的,能装万把斤谷的厚木板围成的仓,仓的底层由优质木材铺设,离地面有七八十公分架空层,防止粮食潮湿。保管粮食的保管员,是队里最忠诚老实的“五好社员”。他掌管着粮仓的钥匙。粮食进仓的数量和出仓分给社员的粮食的数量必须吻合,不差斤两。几乎年年账目平衡。但有一年总数少了一百多斤,反复核对数目也找不出原因。一个小伙子爬到架空层木板下面一看,里面大大小小一群老鼠,它们功夫深,牙齿锋利,硬把一个地方的木板咬了个小孔,虽然它们进不到仓里,但它们可能用尾巴把谷子弄下来吃。底下一大堆谷壳。真的硕鼠可怕。改革开放以后,家家户户分了田,分了地,大家都成了“小地主”。年年粮食大丰收。
改革开放后,生产队的队屋和木板大粮仓也就拆了。为了储存粮食,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用钢筋水泥建起能装几千斤谷的粮仓。或者买现成储粮塑料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很快,种田机械化。袁隆平科学家的杂交水稻技术,亩产可以达到1500斤至2000斤。粮食吃不完,家里粮仓容量不够,况且防止粮食过期发霉的技术也不易把握。粮食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把剩余的粮食,集中收购,放到超级大粮仓里。
现在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仓内常存万石(dan)粮,遇到天灾心不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2025年4月8日于长沙
编辑: 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