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诗文二题:1.寒露吟;2.散文:宝庆风骨:与天地同频的赤子情怀

 

  寒露吟

  隆振高

  暑退秋寒两三分 ,木樨馥郁橘甘醇 。

  湘江碧透麓峰远, 大泽轻浮岫色新。

  四水嘉禾登万亩 ,三湘果实百家馨。

  中天雾散红日丽, 坦道宾朋笑意频。

  哲文摄

  散文:

  宝庆风骨:与天地同频的赤子情怀

  隆振高

  邵阳古城,资水汤汤,夫夷江如碧带环绕。 这片被称为宝庆的土地,自唐代以降,便有一群人以“我心与天地同频"的襟怀,在华夏史册上镌刻下不朽的精神坐标。他们是申泰芝,戴宗德羽扇轻摇间护佑一方的道骨仙风,是蓝玉,杨再兴长枪立马时气吞山河的铁血丹心,更是魏源,蔡锷,袁国平们以思想为炬,以生命为薪,照亮民族前路的赤诚肝胆。

  唐代的申泰芸,戴宗德,以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融入乡土。他们观天象,察地理,教民蓄水灌田,避灾禳祸,将“天人合一"的哲思化作泽被乡邻的实绩。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他们以“无我"的境界贴近苍生,用修行者的悲悯筑起守护百姓的屏障,让“为民解忧"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浸润在田垄间的温润春风。

  宋代以降,邵阳的先贤们更在时代洪流中扛起“为国尽忠"的大旗。蓝玉在明初的沙场上横刀立马,以赫赫战功筑牢王朝边疆;杨再兴在郾城之战中单骑闯敌营,血染征袍仍死守阵地,用生命诠释了“忠"字的千斤重量。他们身上的勇武与决绝,是邵阳人“吃得苦,霸得蛮"精神的源头,更是华夏儿女在危难关头永不弯折的脊梁。

  近代以降,当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邵阳先贤们以思想觉醒和舍身取义的壮举,为“大我"书写新的注脚。魏源睁眼看世界,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愚昧,为沉睡的东方古国打开了一扇望向世界的窗;蔡锷将军在护国战争中抱病出征,以“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信念,粉碎了帝制复辟的迷梦,用热血捍卫了共和的火种;袁国平在皖南事变中身中数弹,为不被俘虏举枪自戕,那句“中华民族不可辱"的绝唱,至今仍震聋发聩。

  今日至邵阳,资水依旧奔流,先贤的精神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街头巷尾,魏源故居的青石板记录着思想启蒙的足迹,蔡锷公馆的飞檐承载着家国大义的荣光。新一代邵阳人以先贤为榜样,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攻坚克难,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在守护家国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他们或许没有先贤们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同样以“无我"的姿态,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成就大我"的担当。

  回望历史,从申泰芝的济世情怀,到蔡锷的共和理想,从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到袁国平的舍身取义,邵阳先贤们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与民族呼吸共振。他们用一生践行了“我心与天地同频"的誓言,也为后世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我们当以先贤为镜,承风骨,砺初心。无论是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当怀“为国尽忠"的赤诚,守“为民解忧"的本分,以“无我"的境界,追逐“大我"的理想。唯有如此,方能告慰先贤英灵,助力华夏崛起,共建神州乐土,

  让“我心与天地同频"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永远传承下去。

  (以上图片均为哲文摄制)

  2025年10月8日发

  2025年322期(A)、总第1165期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