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云雨颂(散文)
七 律
咏巫山云雨
张 玉 林
巫山十二锁云烟,
朝暮阴晴幻万千。
云作瑶姬裁玉袂,
雨为宋玉赋新篇。
阴阳交泰滋千壑,
风月情长醉百年。
今朝犹见阳台月,
依旧诗情落楚川。
2025年9月24日
《巫山情歌》 演唱 吴雁泽
巫 山 云 雨 颂
(散文)
张 玉 林
巫山的云与雨,大抵是天地间最会讲故事的景致。清晨,云雾从江面升起,缠在十二峰的腰际,像仙女卸下的轻纱;傍晚,雨丝斜斜落下,打在青石上,似有人在远方弹着琴弦。这寻常的自然景象,却因一首诗、一篇赋,成了刻在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符号,藏着典故、哲思与浪漫。
巫山云雨
说它有出处,最早的“巫山云雨”,藏在宋玉的《高唐赋》里。文中写楚襄王游高唐,白日犯困入梦,梦里遇见一位神女。神女对他说:“我住在巫山的南面,高丘的险要之处,早晨化作朝云,傍晚变成行雨,每天早晚,都在阳台之下。” 这便是“巫山云雨”典故的由来。宋玉笔下的云雨,不是寻常的风雨,而是神女的化身——云初现时,像晨光般明亮;慢慢飘近,又似明月般皎洁;雨停之后,云与雨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意境,让“巫山云雨”成了人神相恋的浪漫注脚,就像我们今天说“梦中遇见心上人”,古人便会说“魂牵巫山阳台下”。
宋玉高唐赋
这典故里,还藏着道家“阴阳调和”的道理。古人看天地,总爱分“阴”与“阳”:天是阳,地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连云雨也不例外——轻盈的云是阳,湿润的雨是阴。云雨相遇,就是天地间的“阴阳交合”,就像春天里,阳光(阳)和雨水(阴)一起滋润大地,草木才能发芽、庄稼才能生长,这便是“风调雨顺”。古人觉得,人间的男女欢合,也像天地间的云雨相遇,是“阴阳平衡”的体现。就像一对夫妻和睦相处,家里就会安稳;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和睦,国家自然就太平,这便是“国泰民安”。而巫山神女本是炎帝的女儿瑶姬,传说她未出嫁就去世了,魂魄留在巫山,化作神女。她能“旦为云、暮为雨”,这云雨的能力,便成了生命力的象征——就像母亲的乳汁能养育孩子,瑶姬的云雨能滋润巫山的草木,也暗喻着她能为人间带来生机。
巫山神女瑶姬
楚地的人,还把这云雨当成“求子的信物”,这便是神话信仰的融合。在楚国的传说里,瑶姬不只是会变云雨的神女,还是掌管生育的女神。那时候的楚王,每年都会去巫山祭祀她,摆上牛羊祭品,祈求神女保佑王室子嗣兴旺。就像现在有些地方的人会去寺庙求子一样,楚王求的,是家族的延续。慢慢的,“巫山云雨”就从“神女变云雨”的自然景观,变成了“情爱与生育”的符号——人们说起它,不再只想到山上的云雾雨水,还会想到男女之间的深情,想到对“儿孙满堂”的期盼,就像我们今天用“花开结果”比喻爱情有了归宿,古人便用“巫山云雨”暗喻情爱与圆满。
送子娘娘
后来,这符号越传越广,成了文化里的“常客”。在文学里,元稹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里的 “巫山云”,早已不是真的云,而是指“此生最爱的人”,意思是见过了最好的,其他的都成了将就;在绘画里,古代画家画《巫山神女图》,不会只画云与雨,总会画一位衣袂飘飘的仙子,站在云雾里,眼神温柔,让人一看就想起“旦为朝云暮为雨”的故事;在戏剧里,也有《阳台梦》这样的剧目,演的就是楚王与神女在阳台相会的情节,台上的演员甩着水袖,模仿云的飘动,台下的观众一看就懂——这是在讲“巫山云雨”的浪漫。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如今再去巫山,云还是那样缠山,雨还是那样打石,但看它的人,总能想起宋玉的赋、道家的理、楚王的祭。它不再只是一场自然的风雨,而是一部小小的文化史,藏着中国人对天地的观察、对情爱的向往、对生活的期盼。这大概就是“巫山云雨”的魅力——它从山间来,却走进了千万人的心里,成了永远说不完的故事。
版面不支持视频,更多内容请关注美篇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