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养院里,我搀扶着九十四岁老父亲,那沟壑纵横的笑脸绽成秋菊。他早已数不清这是第几个中秋,却依然记得每个孩子偏爱的菜肴。从前,父亲是国营照相馆里有名的摄影师,那双曾见证近一个世纪风雨的手,按下过无数快门,将桐城市民一家家的笑脸,定格成全家福里永恒的暖。儿媳递上在家精心煲好的鸭汤,汤面浮着的油花映着顶灯,像是撒了璀璨的星。
陪老父亲吃过团圆月饼,我们匆匆赶往女儿家。门开刹那,暖光倾泻而出。外孙像只欢快的小雀扑来,屋里传来外孙女清亮的诵诗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亲家母笑着招呼入座,厨房里飘出女儿忙碌的饭菜香。两家大人相视一笑,原本独立的三个家,就在这烟火气里融成了完整的一个。
我踱向阳台,仰望这窗中秋月。恍惚间,仿佛看见康养院里太爷爷的银发在月光下泛着柔光,又听见孩子们,举着她们国庆长假,自驾南京时买的日本清酒,着争向酒杯里斟酒的嬉闹。三个屋檐下的灯火,终被同一轮明月温柔衔接
原来团圆从不是地理上的紧紧相拥,而是心灵深处的牢牢相系。就像今天,我们穿越半座城市,奔赴向彼此的方向,那些赶路时的疲惫,早已被相见时的笑容冲淡。当目光交汇的瞬间,才忽然明白:最圆的月亮,从来不在天上,而是悄悄住进了相视而笑的眼眸里,住进了每一颗牵挂着彼此的心间。
编辑: 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