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云断长空叶落秋

  


 

云断长空叶落秋

  

  自然的性情,真切的情感。舒亶一阕词《散天花》(次师能韵),虽不是那么艳丽浮华,但见其中的韵致却是淡淡的、柔和的、婉美的,更是一往情深的。就是这些优美、宏壮的词句,拉近了我们与宋人的距离,让我们在人性本真的空间里,看到了宋人的精神世界。

  说是一阕好词,就是因为词中有境界,深情感染人。

  读这阕词,首先被《散天花》这个词牌名所吸引,立时有一种神出古异的意味。那原本飘零无序的落叶,其时已然是高雅奇特,悠悠天韵,超以象外。眼前的世事景物也全都灵动了起来,给人一种超乎凡俗的美感。尤其是那些经霜点染的秋叶,色调鲜艳,五彩斑斓,飘飘洒洒,不就是飞天仙女撒落的天花吗?

  古人送客江畔,秋月寒霜、西风雁阵,“云断长空叶落秋”。那是一个视觉宏壮、大气的场面。寥廓苍穹,长风翻腾。还有那横贯长空的白云,楚河汉界般将天宇分隔开来。此时,西风落叶飘零萧条,江畔客舟解缆待发,山寺驿道马蹄声碎。这些,全都预示着别离之人即将各奔东西。“多情自古伤别离”,人之渺小,聚散不定,何其无奈。

  只见那惜别之人,缓缓地卷起衣袖,为友人频频斟酒。又撩起长袍,弹琴寄情,抚唱一曲《骊歌》,任那款款深情如泣如诉般在琴弦上流淌。真是“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纵然是情深意重、相拥难舍,也似那秋叶抱残枝,怎禁得西风落叶萧萧下。明月相随,客舟远去,形单影只的词人,独自站在山林岸边,默默地望着远方,一只手一直在致意挥动着,定格成了一幅《江边送别图》,给后人留住了这动情的一幕。

  词中友朋间的惜别怀远之情,想世人都曾亲身经历过,或者说感同身爱。读后虽然会令人有些许感伤,影响一时的情绪。但是,却让人从中体会到:宋人那送别的场面,不单是一种古雅的仪式,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风尚。

  值得庆幸的是,古时的文明得以传承至今。尤其是在孔孟之乡的山东,亲朋好友间的接来送往,总是那么礼貌真情。即使是对门邻居走动,一日数次,每次都是远接近迎。那才叫“人情好似初相见,到老终无怨恨心”。

  随着科学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在人称荒蛮的东北,也已不见了从前人们那种过于实在,来人不接、去时不送的现象。亲朋之间对友情的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文明的进步。

  特别是在蒙古民族聚集的地方,接待客人、送别友人的“下马酒”、“上马酒”其热情和仪式并不亚于古人。

  献上洁白的哈达,献上草原的深情。敬上香甜的下马酒,洗去一路的征尘;干一杯上马酒,温暖一路行程。受此礼遇,情深意长,令人感恩。

  有人说,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客套、一种礼仪上虚情。其实不然,它彰显了一个地方的形象和文明,那是一种印象,一张名片,更是一种友好,一种尊重。正如《江边送别图》那般,如此深情是不会被遗忘的,是永久的美好的回忆。

  看今人,比照古人真是太幸运了。现代化的交通,日行万里也不是神话,互联网的通讯,对视聊天已成现实。纵有万水千山的阻隔,也不存在相见之难。就是背井离乡的亲人、恋人,只需打一个电话、发一句微信,点一下视频聊天,就可以一解相思之苦。哪怕是对方不接、不应、不视,那也是一种思念、表白方式,足以证明是心中在想、未相忘。

  可不知为什么,总感觉现时之人的交往,却不及宋人那般诚挚。是否就是因为太过现代了?或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了一份感人的意境?

  还有,透过一阕词,让我们看到,宋人的心灵时空里,总是那么春天般的阳光灿烂。而现时之人,无论是在工作、处事,还是外出旅游等方面,人人自卫,谁也信不过谁,总是在提防着,又比宋时的古人多了一份戒备之心。其实,这就是由于生活心态和精神气质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有书中评价宋人,说:“他们所衷情的世界仿佛是一种虚幻的影像,一如在剧场中,将生平的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