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赠书《学习雷锋好榜样》纪事(散文)
艾哲文
在伟人题词发表61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接到老战友杨祖润先生给我来电,问我在长沙时“去过湖南雷锋纪念馆没有?”我当即答道:“去过。”心想,岂止去过,去年3月初不但专程去参观了,而且拍了图片写了诗词连续几期刋发,还以《纪念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六十周年走笔》为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曰:
伟人倡导学雷锋,豪气干云笔走龙。
一甲满时齐展望,繁花硕果万年丰。
诗就发在去年3月5日这天的“哲理文采”公众号。
我在电话这头问老杨:“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要紧事。我这里有一本多年前出的有关学雷锋的书,想给你一本,同时还想请你再回湖南时替我带一本赠予湖南雷锋纪念馆。”
我不但欣然答应了,而且告诉他明天就登门拜访。
图书《学习雷锋好榜样》封面。
我和老杨同是铁道兵部队历练过的战友。其实他是大哥,当兵比我早十几年,而且官至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按礼应称“老班长”、“老首长”才妥。但我还是觉得“老战友”来得亲切。这是闲笔,不多絮繁。
第二天我特意起得比平时早些,并快刀斩乱麻式地完成了早餐,就出发赶公交了。在京城住的稍久一点的都怕一个“堵”字。路途时间难料,加之我在西、君在东,稍一“异常”,就是尴尬的“赶饭时间”,岂能有误!还算比较幸运,除了临近时短距离遇堵之外,一路还算畅通。
到了目的站时,车还没停稳,我就一眼看到了赶来车站接我的老杨。多年不见,看来他变化不大,除了头上增添些白发,脸较前略胖些外,精神依然矍铄,目光仍是炯炯有神。说起来,我们相识应已有三十好几年了。那时脱军装不久,他从铁十三师调来北京房山桥梁厂,后又调到文化部工作,从副处长、处长干到中央纪委监察部驻文化部纪检监察室主任,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他与我所工作的报社一位直接领导熟,多次来找这位战友。而我又恰与他在同一间办公室办公。这样一来二往我们也就熟了。他调到文化部工作后,我也去他那里拜访过。特别是后来我也调动了工作,办公地点与他更近了,因此去他那里的机会也就更多了。有的是为了工作需要请他帮忙的事,诸如联系名人采访、约稿之类的事;也有纯粹想见面闲聊的;还有就是求他搞戏票之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觉得他就像好兄长,人好,脾气也好。无论你给他添多少麻烦,他都没一丝一毫的厌烦情绪。有段时间我工作上需要找一些文化名人约稿或采访。我找到他办公室言明,他竟然二话没说,直接领我去了著名作家、刚从部长岗位退下不久的王蒙办公室,但不巧王蒙先生当时没在办公室。我们扑了个空,与他的秘书交流几句,便回了。后来我又提出想采访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老师,老杨毫不犹豫,亲自陪我到她家采访。之后我根据访谈内容整理成稿发表在刊物上。这事令我至今想来仍感动不已。说实在的,我的诗集《心灵的底片》当年能得以在文化艺术出版重镇——文化艺术出版社——顺利出版,也与老杨的支持分不开呢。借老战友的光,我还得以机会看了不少好戏好节目。能记得的有首都剧场看濮存昕演的话剧,梅兰芳大剧院看京戏等。但具体剧目已说不准了。记得有一回他赠我两张票,说是俄罗斯文化部来访演出节目。我大为惊喜,晚上便携妻子同往北京展览馆观看,发现一路安检甚严,进入剧场才知,有不少中央大首长在场。节目不错,我们自是高兴不已,也很感激赠我票的老战友。说起老杨的好来,随便扯出了这些事来。这样的事还有许多,限于篇幅,不再多举。这几件事足以说明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了,以致多年后的今天,我都记忆犹新。
选登在书中的雷锋照片。
我下了车,径直走到了他近前。老杨也很快地发现了我。我俩惊喜地相互打打招呼、握握手,然后我就跟着他步行,转了几道弯,约莫走了一里多路,到了他家所在的院子,乘梯上楼。进得家门,见了嫂子,寒喧几语,便进里屋坐定,直奔主题。先是老杨拿了书与我翻看,并逐页解释,包括讲解一些出版背景和意图。我认真地听着,掂着书的分量。
原来这是一本题为《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画册式图书。纸张采用优质铜版纸,多达二百七十多页大开本。捧到手里沉甸甸的。内容书名已表明,有雷锋的事迹及其展览的摄影图片,有关雷锋题词及日记内容书法,还有咏赞雷锋的诗词画作以及学习践行的典型事迹介绍。书籍内容丰富多彩,纸张印刷质量上乘。我听着老杨的解说,欣赏着一幅幅照片、书画美图,心中赞叹不已!凡出过书的人都会体会得到,组织编辑出版这样一本大书,需要使出多大工夫,付出多少努力。更何况这全是公益性项目。除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个人则只有付出而已。而当了解到书的背后是一场名为“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雷锋事迹大型原创摄影作品暨弘扬雷锋精神书画南宁巡展”的活动时,那就更远远不止出一本书的付出那么简单了!
在李谷一老师家采访时合影。
老杨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告诉我,之所以想起要组织策划这么一项大的活动,缘于2012年3月“两会”期间,他与北京广西商会常务理事、广西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姚万田结伴参观军博举办的反响巨大的“雷锋事迹大型原创摄影作品展”,受到了冷宽将军等热情接待和鼓励。他们知道,冷将军是海军副政委,也曾是雷锋生前所在团参谋,不但对雷锋事迹十分了解,而且为总结和宣传雷锋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冷将军的热心肠,使他们遂起心动念,萌生了在家乡广西南宁搞一场同类大型展览活动的想法。经电话联系广西有关老领导,得到支持后迅即前往南宁寻求巡展主办单位和承办企业。历尽周折,终得文化厅同意参与,并由区社科联领导批准出具刻制印章函,又于“五一”假期赶制组委会信封、信笺,寄出题词邀请函。他俩随即昼夜兼程,驱车2400多公里赶回北京向中国学雷锋基金管委会领导汇报,登门求取字画。随后再返邕城作进一步筹划。仅一个多月时间,便征集到颂扬雷锋的80幅字画,连同300多幅雷锋事迹原创摄影作品,于6月15日至22日在南宁盛大展出。当时,顾秀莲、杨国屏、冷宽、韩英等领导和将军及广西区有关领导、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等发贺信或亲临会场祝贺,当地媒体广泛宣传,掀起了一个学雷锋的热潮。在此基础上,老杨又组织牵头马不停蹄地主编出版《学习雷锋好榜样》一书。该书书名由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部长题书(书中还收入了他50年前写的长篇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全书将展览中的雷锋事迹原创摄影作品和征集到128人的字画(包括部分国家前领导人,共和国高级将领、省(部)级领导,著名书画、诗词作家作品等)以及部分反映展览盛况图片、新时期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简介等荟萃于一炉,形成了一部“宣传雷锋精神、学习雷锋榜样”全方位、全景式的绚丽画卷。至此,我大为释然。心想,老杨,你退休不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物力投入到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公益事业上。你做了一件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大功大德大益之事,向你大赞,向你致敬!同时请放心,我一定在回家乡湖南时将你主编的《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部大书亲手送到湖南雷锋纪念馆。
图书《古今杨氏》封面。
我还在沉思和遐想之中,嫂子进来说:“该吃午饭了。”
我们合上书,进入餐厅,品味着嫂子的精湛手艺。饭后,老杨端坐书桌前,提笔在准备赠给我的书上签名留念。除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之外,还有一本他主编的题为《古今杨氏》的书。于是,我提着厚厚重重的书踏上了归途。
(2024-3-5)
作者与杨祖润战友合影及图书签名。
作者简介:
艾哲文,湖南邵东人,1976年12月入伍,先后在铁14师、铁8师、铁道兵报社等单位工作过。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作品,出版《报春集》《心灵的底片》等书多种,有书法作品参展获奖或被收蔵。
(以上图片多为哲文摄)
2024年5月5日发
2024年124期、总第0586期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