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志晨谈艺录】之九

  

 

【志晨谈艺录】之九
 

  影视作品中典型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技巧问题,是主要创作人员亟须注意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的精神意识的物质外壳。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在某些层面上会自然而然的显示出人的文化底蕴、社会地位、性格属性的差异性。影视作品是声画合成艺术,人物语言在声音(自然音响、音乐、人声)三元素中占据主导位置。因此,认真研究并恰当使用人物语言,对于提高剧作品质和表现创作者艺术水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鲜明的人格个性特征。人物语言分自白、对白两种,自白常常是人物内心世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与内心想法、情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白则不然,特定环境条件、特定谈话对象,都会对对白的语言真实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家知道,人的复杂性,就在于心理行为与外在肢体语言行为、口头语言行为表达内容的不一致性方面。所谓当真人不说假话,当假人不说真话,话到嘴边留半句等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生活中的常理,每个人物的语言都会显得直白浅露,失去性格与文化韵味。味同嚼蜡的人物对白将直接影响人物性格与形象的艺术塑造,并造成不可挽回的作品创作硬伤。同时,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物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有的人喜欢粗声大嗓,有的喜欢细声细语;有的尖酸苛薄,有的温柔体贴;有的霹雳火爆,有的绵里藏针。人物出于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人物之间的对白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郑重式的、真诚式的、善意式的、虚伪式的、冷落式的、恶意式的、戏谑式的、愤怒式的、友好式的等等。创作人员娴熟的把握和处理好这些对话方式,对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主体属性、人物形象塑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人物的对话本身就是故事情节的组成部分,同时,承载着使用语言闪回情节、铺垫情节、发展情节的各种功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家熟知的日本电影《追捕》中高仓健饰演的警探杜丘假装吃了一种药,“行为受别人支配”。在高楼顶上,坏人对杜丘说:“你看,多么蓝的天哪,走过去就会融化在蓝天里,一直往前走,不要往两边看!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现在你也跳下去,跳呀,快跳啊” 。这段精彩的对白,不仅使用口头语言闪回交待了昭仓、唐塔的死因,也使杜丘的侦破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人物语言对故事情节的铺垫功能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比比皆是,笔者无须再赘例说明。

  再次,人物的语言对白,必须是符合人物特定文化定位,同时具有戏剧化的表达,即意思清楚、表现形式却通常为模糊性与暗示性居多的语言。人物有了准确的文化定位,所有矛盾冲突,就不是简单的矛盾冲突,而是人物文化观念的对撞。人物之间的对白是表现这种对撞的有力手段。冲突性对白对于激化矛盾冲突、展示文化观念对撞具有极为有力有效的作用。农村题材影视作品,要特别注意乡村人物对白的口语化问题。演员必须从心理层面与口头语言表达方面与角色融为一体。如果没有找到角色在剧中的文化位置,在人物对白中,满口“城市腔”、“舞台味”,人物形象和文化定位就会走偏,使观众不再相信这是个人物是村子里的人。剧中角色扮演者的语言表演失误,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实质是犯了艺术创作之中大忌。它对作品的破坏作用不可小觑,不仅会使角色文化定位在表演中移位,也使人物性格的鲜明个性受到摧毁性的破坏。更重要的是足以损害或者葬送影视作品的浓郁的乡土气息与作品风格与品质。由于对白,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语言对话,对话的主体对象是有思维能力的人,因此影视作品中的口语对白与其他书面语言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为了给对方留有一定的思维判定空间,人物使用语言语式可能是表面残缺不全的,但在剧中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对完整的。还有许多说起来模糊听起来明白含有暗示的功能的对白,也以相应的方式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正因为有了这些表面上残缺、模糊性、暗示性的人物对白,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对白才有血有肉,有人间烟火气,没有流于直白,也才拥有了更多精彩的艺术含量,才是真正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对白走向成熟应有的样子。

  最后,人物对白还可以附有一定的动作性。人物对白是人物心理行为的口头语言表情,结合肢体表情、面部表情可以对口头语言表情的内涵予以更好的诠释。几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使对话内容演绎得更加生动。非此,没有面部表情、肢体表情的配合,角色的对白就会显得呆板无趣。除了极个别的艺术创作极少需要静态的人物对白之外,大多数人物对白都应该处于动作行为状态之中。动,画面才有活力,声画关系才能显示出勃勃生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观众的审美疲劳。

  以上拙见,仅供参考。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第二张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