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十师机械营青藏线纪实


  

铁十师机械营青藏线纪实  

  1966年5月,在大体完成成昆铁路师一期工程吴(场)金(口河)段135.542公里主要任务后,铁十师主力投入二期工程礼(洲)米(易)段施工。礼米段北起礼洲站,南至米易柳溪河大桥,正线150.16公里,站线42.09公里,主要有:路基土石 1515.07万立方米,隧道26座13652.07延长米,桥梁126座7905.28延长米,涵渠487座9927.88横延米,还需要修建临时公路198公里。该年,十师实力41814人,为历史上人数最多年份。除本师5个团外,配属十师的铁2团、铁40团、另有西昌地区6个民兵大队1.5万人,共计逾5.5万人投入礼米段。在计划的短短两年土石方工期内,在山大沟深的大凉山区,要完成1515万立方的土石方工程量绝非易事,且多是高填方、深路堑、隧道进出口拉槽,岩土坚硬,多雨水,人多也不行,必须靠机械。兵部急调铁道兵独立机械团4个连队投入,并花巨资为十师迅速配备各类大型土方机械。而十师则于1966年4月4日,根据铁道兵西南工程指挥部224号令和师司务字第201号令,开始组建师汽车营(第二次组建)和机械营,从各单位调人,调机械,集中全师大型土方机械与自卸车,形成师土石方施工主力队伍,以应对师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土石方挑战。至6月5日组建完毕,机械营辖辖2个机械连、2个自卸车连,定员772人,营长刘玉辰,政教牟庆堂。其时及其后数年,机械营除了装备有几台日本进口小松D80-7推土机(135马力)、瑞典产LM—250型铲斗式装载机和西德产HL—500型铲式装载机、苏联、东欧进口斯大林80、斯大林100推土机等,国产东方红75拖拉机、移山80推土机、红旗100推土机、W501型履带式挖掘机、河北宣化装载机、柳州装载机、8立方铲运机、平地机、压路机、太脱拉138型12吨自卸车、解放牌4吨自卸车等。各连建有修理排,油料库,自行承担中修、小修和供油。

  机械营自组建起,本身独立承建工程不多,而是根据师统一调度安排,派出以连为单位或更小的临组小分队,配属各团重点工程、以承担大规模土方挖、运、填、压、成型施工为主。

  机械营在短短两个月内匆忙拉起队伍,一口气还没有喘立即投入紧张的土石方突击大战。1967年5月份,机械营创土石方机械施工月均台产10276立方米的万方高产纪录;1969年4月5日,配属48团施工的机械营创日进度10280立方米土石方施工新纪录,师通电嘉奖。以师机械营、铁道兵独立机械团为主力,各团机械连为辅,全师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成昆线土石方任务。

  1970年初,铁十师奉命修建位于陕西省旬阳、白河县境内的襄渝线松(潭沟)高(鼻梁)段,全长70.234公里,桥梁51座8330.08延长米、隧道29.5座43745.65延长米。桥隧总长52.07573公里,占正线总长的74.18%。还有一个极大困难,旬阳、紫阳两县不通汽车,主要靠汉江船运。师面临的土石方主要实物工程量:路基土石方566.0658万立方米,挡土墙20.6983万立方米,为修建铁路必须先为安康至旬阳、紫阳、白河县修建公路干线294公里,去镇安林场公路149公里,施工运输便道207.9公里,工期紧迫,任务极其艰巨,且紧邻汉江、旬河悬崖施工安全风险极高。1970年3月~1971年6月底,师管段主攻临时工程和交通便道、制造船舶水运建设物资与给养,架设110公里1万伏高压线,为1971年7月正线施工全面展开创造了先决条件。1971年10月底,建成安(康)白(河)公路125公里,镇(安)旬(阳)公路114公里,吕(河)赤(岩)公路55公里,林场公路65公里。以机械营为主力,加各团机械连,襄渝线的土石方工程圆满完成。

  1972年12月9日,桃园沟滑坡工点在清理土石方时,发现路基内侧出现裂缝,机械营果断停止清方,后采用锚固桩15根,打入混凝土1222方,挖填土方21.1万立方,终于制服了一次大规模滑坡灾害。

  机械营曾辖有一支专门用台车打隧道、为大桥钻水下桩基础孔的台车连(俗称)。1966年5月20日成昆线,师组建钻孔桩基连,为临时队列单位,定员218人,由师直接指挥,后划归机械营建制编为三连。该连装备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日本古河产ZC-419全断面液压凿岩台车(上下四层共配备15支风枪),配属各团先后完成了成昆线赵坪2号隧道(长807米)、龙堰坝隧道(长1275米)、松麻好隧道(长2444米)、与礼米段多座桥梁的桩基钻孔,到襄渝线后蜀河隧道(长2852米)掘进,和旬河大桥(长436米)、松木沟大桥(长80米)的桩基钻孔任务,艰苦卓绝,成绩斐然。因青藏线隧道少,1974年6月,台车连划转修理营改行修理,番号修理营三连。随后,原机械营四连改称三连。

  青藏线一期工程哈尔盖至连湖段正线396.4公里,其中路基土石方1445.91万立方米(含挡墙及加固),隧道(含明洞)9座5169.89延长米,大中桥49座3280.99米,小桥涵578座9277.65延长米。桥隧涵总长17728.53米,正线桥隧占比4.5%,正线及站线等路基、隧道进出口拉槽、明洞土石方工程量巨大,堪比成昆线。为应对青藏高原海拔高含氧量低人员身体不适、机械出力大打折扣、气候寒冷多变、干旱少雨、风沙肆掠、后勤补给困难问题,国家与铁道兵决策少用人力,以大规模机械化施工取代人工。师上交、淘汰了一批不适应高原施工的废旧、落后装备,由国家购置补充了一批马力大,适应性强的工程机械686台(套)、汽车874辆、机床149台,含日本进口小松D80-12A推土机(170马力)98台。至此,十师成为铁道兵15个师中机械化装备最强的师,而机械营装备了一批新机械,有“鸟枪换炮”之感。并在入青前,对部队进行了整训,做了高原施工、生活、防病防疫、民族政策等预先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经教育动员的队伍情绪高涨,官兵们誓言再难也要攻下青藏线,不修好青藏铁路不下高原。

  1973年秋,机械营先遣人员随师先遣组进入青海图纸设计的青藏线沿线实地踏勘,考察研究施工及设营方案,开展设营工作。1974年3月起,机械营先遣队及各连陆续进入青藏线。营部驻乌兰县铜普公社,下辖3个连,代号5760(89210)部队11中队11~13小队。各连辖3个机械排与1个修理排,每连人数从160到接近300人不等,全营实力最多时逾人。 一连、三连装备D80-12A推土机较多各达30台;二连D80-12A推土机较少,而D80-7推土机较多。各连还装备有移山80推土机、红旗-100推土机、D80-7-RS06型铲运机、移山80型铲运机、红旗100型铲运机、966D型装载机,与少量的挖掘机、平地机、装载机、压路机等。各连修理排承担机械中修、小修。

  在路基施工中,师大搞机械化施工。哈连段除天棚——察汗诺段76公里为山区外,其余各段地形地质条件皆有利于展开机械化路基施工。哈尔盖——天棚段长116公里,地形平坦,地层单一,地表为沙粘土;察汗诺——柯柯(希里沟)长57公里,线路沿都兰河进入柴达木盆地,两侧山麓支沟沟口多洪积扇,其中有6.5公里沙漠、沙地;柯柯——德令哈长96公里,线路行至山前洪积平原和固定、半固定沙地;德令哈——连湖长51公里,地形平坦,其中有10余公里的沼泽、湿地、盐渍土。总的来说,大部分路段为填方,填料多为砂粘土,卵砾石土。

  在青藏线,铁十师投入的兵力最高时达3.43万人,投入工程机械2730多台(套),汽车1580辆。机械营随师及各团经历了:第一阶段:1974年5月~1976年9月,主攻哈尔盖至柯柯(希里沟)段249.65公里段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自东向西49、46、47、48、50团一字排开,历时28个月,全师完成路基土石方1014.01万立方米(含挡墙及加固);第二阶段:1976年9月~1978年9月主攻柯柯——连湖段146.7公里路基、桥涵等线下工程、及哈柯段线下剩余工程。自柯柯向西50、47、46、48团依次排开。历时24个月,全师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量431.9万立方米(含挡墙及加固)。

  1974年机械筑路破土动工。师机械营所辖3个土方机械连(1976年后为四个连)、和配属施工的铁道兵机械团2个连、与本师5个团的机械连参战。配合机械营工地土石方运输的大型自卸车,主要由师汽车营五连(1974年12月后改称三连,即“老五连新三连”)承担,有捷克进口太脱拉138型12吨、太脱拉148型15吨自卸车、太脱拉158型自卸车,后来又增添进口日本五十铃自卸车,还有汽车营6连的40辆依法自卸车。1974年12月师将汽车营三连、六连各4个排分别划转46~50团,交各团增建汽车二连,配合土石方施工的各团汽车连以解放牌4吨自卸车为主。由此,以机械营为龙头的土石方机械化施工配套条件大为提高,效率大提升。全师土石方工程投入机械、车辆部队达20个连,投入土方机械、自卸车、修理车、油罐车等214台以上,开展路基工程大会战,昼夜两班制作业,改进作业方法,试行“先横后纵法”、“扇形填土法”等新工艺,使路基、机械养路平台排水系统一次成型,不留尾工,加快了施工进度,确保了工程质量。除个别分散的少量土石方工点外,全师机械筑路完成1382.7万立方米,占哈连段全部路基土石方的96%。至1979年哈连段路基工程基本完成,保障了线上工程工期如期展开。

  在施工条件最差的天棚--察汉诺段3700米至3300米高海拔地段,机械营、汽车营老五连新三连、47、48、50三个团的机械连、汽车连并不轻松,承担了关角至洛北9座隧道含明洞的拉槽、大中桥、长度32公里的关角展线的高填方、路堑与边坡开挖土石方工程。

  1974年5月22日,师机械营二连抵关角隧道出口设营,全连官兵克服长途行军的疲劳,发扬连续作战作风,配属四十七团一营等,在关角隧道出口投入机械拉槽施工,打响了青藏线哈格段重、难点工程战斗。经过5个月奋战,当年11月11日完成出口拉槽任务,移动洞口土石方约10万立方米,为四十七团一营进洞清理创造了条件。不等休整,二连又立即移师洛北1号隧道出口。

  1975年1月7日,经过68天突击施工,师机械营二连完成洛北1号隧道出口拉槽任务,推走土石方14万立方米。48团得以从出口正式进洞掘进。

  机械营一连、三连初驻哈尔盖至天棚沿线,配合49、46、47团构筑路基等,由汽车营老五连太拖拉自卸车配合,完成任务后转移至柯连段新工地。

  一连移驻柯柯,配属50团施工铁路路基,并承担自賽什克公社起至尕海100余公里施工便道等的修筑。其后配属各团构筑柯连段铁路路基与施工便道等。

  三连随营部驻铜普,1974年配合进驻乌兰的师机关、师直各单位营建施工,后配属50团构筑察汉诺至賽什克公社的铁路路基、施工便道,和察汉诺砟场的道路与土石方等任务。

  四连原为49团机械连,1976年划转机械营编为四连,与一连同驻柯柯,施工便道,配合50团路基、柯柯站土方。四连后移防厚日,二连亦由关角展线移防厚日,与四连联手配合47、46、48团路基、便道施工。

  机械营各连的土石方工地运输,以汽车营“老五连新三连”为主力,加团队汽车连自卸车配合得以圆满完成。

  在青藏线,机械营各连队工地高度分散,常年流动,经常性迁移,夜以继日加班。风沙多而大,长住漏风寒冷夜不能寐的帐篷,有时用水都困难。几十里没有人烟,文化生活单调,看个电影要跑老远。连队没有种菜养猪条件,伙食仅是吃饱而已,全部人手指甲下凹。工地上喝冷水、咸菜就冷馒头是常事。到了冬季,机械车辆发动困难,有时烤车、拖车几个小时才能打着。

  作为装备机械多,而个头大。又类型杂,任务重困难多,安全风险大的师土石方机械主力部队,机械营在官兵思想教育、执行条例、专业技术培训、严守设备操作与维修保养及交接班制度规程、安全管理制度、严守质量准则、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心血,也取得了良好结局,避免了重大安全与机械事故的发生。

  首先重视管理,防患于未然,是机械营一大特点。常年严格履行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官兵,一是抓好质量,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二是同大自然作斗争,要讲科学态度,不能盲目蛮干;三是文明施工,爱护草原,做好环境保护,做好重点工程的防尘卫生工作;四是抓好机械、汽车分队的教育整顿,端正驾驶作风,严禁带思想包袱上路,带故障上路;五是做好防火、防煤气中毒、防淹亡、防盗窃、防泄密工作。

  除认真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内务条令》、《纪律条令》以及上级有关指示外,严格遵守1974年7月师下发的《预防事故手册》,并提出具体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反复学习,使安全工作做到群管群防。

  遵照执行师设备完好的“五大标准”(即仪表完好,部件配套;转运灵活,紧固牢靠;温度正常,润滑周到;间隙正确,没有异响;起动迅速,安全可靠),对新机械设备必须按照出厂说明书有关规定进行试运转,在正常后方可投入工作,对操作方法、技术性能尚未熟悉以前,禁止乱开乱动,以免损坏。具体要求是:坚持“四勤”(勤保管、勤修理、勤检查、勤沉淀油和水),“四不接”(值班司机不在不接,工具不齐不接,机房不洁不接,交接簿填写不正确不接),“二严”(严格交接制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六清”(油清洁、滤清器清洁、油路系统清洁、进排气管清洁、机械内外清洁),“三不交”(油水不足不交,机械有故障不交,机械不清洁不交)和“五要停”(机械有杂声,仪表指示不正确,运转震动过大,超负荷、温度过高要停止使用)等制度。保证机械设备“开得动,过得硬”。

  各连修理排在设备三级保养、中小修理、技术革新方面不懈努力,为提高设备完好率做出了卓越成绩,做到了保障有力。

  营连排干部带头、党员以身作则是机械营制胜的法宝。营部技术、财务、卫生部门积极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后勤保障。司务处、各炊事班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想方设法把伙食搞好,让加班的战友们能吃上热饭菜,保障了极度疲劳中官兵的体力。

  青藏线机械营在上级领导下,在曾经担任营领导的老一辈革命家、老军人刘玉辰、牟庆堂、郝广秋、于尚臣、王悦安、高玉才、王本跃、赵熙学、张启明、马学明、陈永志、副营长、副教姓名 等领导的以身示范带动下,经长期的艰辛施工与军事训练考验,全营练就了一不怕死,二不怕苦、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优秀革命传统,和服从命令听指挥、整齐划一,迎难而上,敢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对每项都任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科学施工。作风务实,敢于担当,是机械营的信守的一贯作风。昔日成昆线、襄渝线机械营成绩斐然,获得了不少的集体荣誉,涌现出多位先进人物。在青藏线,机械营又大展拳脚,一展风采,先进集体、个人英模代出。

  1975年5月6日~12日,师抓革命、促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大会,表彰师机械营二连等11个单位为先进单位。

  1976年12月8日,师党委给予清仓节约好的机械营四连等单位通报表扬。

  1977年12月,师会议评选出机械营等四单位为财务优胜单位。

  1980年11月10日,遵照铁道兵85号文件精神,师对1978年~1980年技术革新成果进行审定,评比出五等奖7项,其中机械营2项。

  1977年11月1日,师机械营二连副连长王君在组织连队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时,一名新战士将拉了弦的手榴弹失手掉入掩体,王君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抓住即将爆炸的手榴弹向外甩去,使掩体内的6名战士免遭伤亡,师党委给王君记二等功。

  1979年1月29日,机械营二连战士洪涛探亲途中在德令哈,同车乘坐一名蒙古族妇女带一3岁小女孩,因气温太低小孩冻得脸上发紫,洪涛毫不犹豫脱下皮大衣裹在小孩身上,直到大小桥,而自己被冻伤住进农场医院治疗,师后勤部党委给洪涛记三等功,并号召后勤部全体官兵向爱民模范洪涛学习。

  为有英雄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履行使命,机械营在成昆线、襄渝线有肖云希、黎松、夏荣华、曾明清、王佰华、陈忠继、刘金厚7人为国捐躯。在青藏线,又有张军海、梁兆柱、马佐奎、王延风4人壮烈殉国。正是烈士的血肉之躯,官兵们流血流汗,筑就了哈连段近800里天路路基。

  1981年2月十师第六次整编,师机械营调归四十九团建制。1983年7月至1986年10月,四十九团机械营二、四连(兵转工后改称铁二十局第四工程处第一机械段二队、四队)在罕东线杜康沟高填路堤施工中,克服多种不利条件,科学施工,完成土方79.7万立方米,成功构筑当时全国铁路最高填方路堤。1990年杜康沟高填路堤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4年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距今已40余年,机械营有不少老同志已经过世,幸存者多数年老体衰,记忆力减退。本文许多内容系采集本营及兄弟部队战友回忆而编写,仅是本营在青藏线九年间的部分掠影,难免有遗漏、瑕疵之处,欢迎读者指正。愿机械营事迹永留史册。

  《铁十师机械营青藏线纪实》初稿

  征求修改意见的说明

  一、本文为铁道兵基金会已在分期编辑出版的“铁道兵丛书”其中之一册《天路丰碑》(或《天路雄师》,暂定名)所编写。本册由铁十师、铁七师战友联合编写,预计50万字,由原47团宣传干事、后调火箭军工程大学的袁武学大校担任本册的总编辑,计划于2026年或2027年定稿出版,向建军百年献礼。《天路丰碑》一书主要记载十师、七师等铁道兵部队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中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并附带有一期工程的设计科研、施工单位、地方政府参建概况、以及二期工程简况。具体内容包含对青藏线全线的介绍、十师、七师与下属部队参建实况等。十师战友们已经或正在组织编写各团、师医院、汽车营、发电营、修理营、机械营、师仓库各自单位的简要文章。

  二、由于《天路丰碑》编委会对师机械营不熟悉,没有联系到可负责《铁十师机械营青藏线纪实》一文写作的机械营战友,故先请曾在机械营工作过的雷仲全、孙志英两位战友主笔。由编委会成员白新民(师修理营)先行帮助查找历史资料。依据《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志》(2008)所记载的相关师机械营历史资料、全师有关土石方施工等资料,和近日由部分机械营战友、师汽车营战友经回忆提供的历史信息,由雷仲全、孙志英合作共同起草了本初稿。

  三、鉴于起草人在机械营工作时间都不长(75年底至78年),对许多情况不甚了解,或不知。记录历史不能马虎必须真实,故请机械营战友们共同参与审查、讨论、修改、补充完善。特别是搞清楚初稿中的以下问题:

  1、请战友们仔细审查红色字尤其是有下划线的文字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实况;

  2、青藏线机械营三连是否襄渝线的四连?在台车连转修理营后由四连改称三连?

  3、1974年上半年初到青藏线时,一连、三连是否先驻在哈尔盖至天棚之间,配属49团、46团、47团施工铁路路基等?1975年才移防柯柯的?

  4、关角隧道出口拉槽是由机械营二连施工的,那么关角隧道进口拉槽是由哪个连队施工的?

  5、1977年后配合46团、48团施工德令哈至连湖路基土方、施工便道的是哪个连队?

  6、初稿中有哪些文字内容不够真实?有否夸大或缩小?真实历史实况是怎样的?

  7、机械营全营、各连人数最多时各有多少人?各连的排、班编制如何?机械营全营、各连各有多少台机械?

  8、初稿中机械的种类、型号?数量对不对?

  9、初稿中有否年、月、日时间错误?

  10、青藏线时担任副营长、副教的还有谁?

  11、战友们的其它补充、修改意见、提供新的资料信息。 本初稿中有关自卸车的配合情况,主要为近日由师汽车营战友热情支持、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