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静静听着《当兵的那一天》《铁道兵志在四方》这几首军旅歌曲,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四十八团服现役奉献青春流血流汗,甚至数次与死神万幸擦肩的经历记忆犹新而难以忘怀。回忆,恰似一首悠扬的老歌,在心灵深处也在低吟浅唱,永不褪色。它是时间的喃喃细语,诉说着往昔的温柔与感动;是心底难以磨灭的印记,见证着一路的成长与蜕变;是灵魂深处的刻痕,赋予我们在岁月长河中坚韧不拔、奋勇向前的力量;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珍宝,烙下时间的印记,书写着历经岁月而不朽的篇章。回忆如同泛黄的相册,承载着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每一次翻阅,都是岁月留下的深深辙印 。
往事如梦。农历甲寅年仲冬,家乡县城一中高中毕业离校短短数月后,响应祖国召唤,积极报名应征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5848(后为89348)部队。刚刚够十八周岁的我,穿上那身“一颗红心,两面红旗”的六五式绿军装,背上背包和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在铁道兵军营,奔赴的是最艰苦的战场。没有枪林弹雨,却有崇山峻岭挡路;没有硝烟弥漫,却有隧道塌方的危险。在青藏高原的冻土上,我们用体温融化冰雪;在关角山下的沟壑里,我们以坚毅一往直前。那时芳华正茂的我们,年轻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却在数年筚路蓝缕的日子里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誓言,融进了青藏铁路那隧道、桥涵、重力式挡墙、边坡支护、路基以及每一寸延伸的铁轨里。
青藏线,是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一期沿线从哈尔盖到格尔木的682公里路段,由于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紫外线辐射强烈,人在这个地方明显会感到气短胸闷、浑身乏力、头晕头痛。铁路通过的地方,是雪山草原,戈壁荒漠,盐湖沼泽。由于大气气压值偏低,水的沸点远低于内地,普通厨具煮出的米饭和面条常常是夹生的,蒸馒头必须得用部队自己量身特制的大高压锅。一年中绝大多数月份,吃的副食基本都是从内地运来、然后储存在每个连队地窖里的大白菜和压缩干菜。由于长期缺乏新鲜蔬菜,人体维生素摄入严重不足,几乎绝大部分干部战士的两手手指甲都枯瘪凹陷。生活用水也完全靠汽车从十几公里外拉运而来。
在青藏铁路施工中,铁道兵伤亡惨重,受伤和牺牲了那么多战士,这主要与高原缺氧、恶劣环境及施工难度密切相关。青藏铁路平均海拔超30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内地平原的70%,由于长期在高原缺氧,长期高强度体力劳动加剧心肺负担,导致战士们心脏不同程度的受损、心肺负担过重,造成心电轴明显偏移,在缺氧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也很有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在关角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多一次竟然有三十多名战士因缺氧在洞中施工中突然晕厥,出现口鼻流血等高原反应。
如此恶劣的高原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一位铁道兵们的身体素质与精神意志。但环境磨砺意志,铸就坚韧。英勇的铁道兵指战员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天斗地,以无畏的英雄气概,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在青藏线上打通了巍巍关角山修建了关角沟二郎洞绕弯转圈铁路灯泡展线。铁道兵更是在察尔汗盐湖上奇迹般铺就了一条长达32公里的铁路线,筑成了闻名世界的“万丈盐桥”。察尔汗盐湖铁路的建成,在共和国铁路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79年7月28日,青藏铁路铺轨到格尔木,9月铺轨到南山口。至此,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南山口段全线通车。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当年那段修建青藏铁路的峥嵘岁月,早已成为铁道兵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人生记忆。青藏铁路的建设,也记录着铁道兵部队我们这些普通一兵的青春岁月和成长历程,也挥洒下曾经我们的热血与汗水。数年铁道兵部队军营里的艰苦经历,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练。青藏铁路,不只是一条铁路,它是铁道兵用青春、汗水与生命谱写的英雄史诗,它是铁道兵用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铸就的不朽丰碑,它将永远屹立在青藏高原这块美丽的净土之上。
生活如诗,一半在书写,一半需品味。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追寻。在共和国光荣史册上,曾有一支英雄的铁军部队,他们以铁为骨,以轨为脉,他们不畏艰难,用忠诚和豪迈,在荒无人烟的生命禁区,在世界屋脊架设了一条神奇的“天路”;他们用生命和汗水,在青藏高原竖起一座历史丰碑,他们是一群用汗水和热血书写时代传奇的英雄儿女,他们的名字是——铁道兵!
铁道兵将士们在修建青藏铁路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先后有六百多名指战员受伤,一百多名官兵长眠在青藏铁路沿线烈士陵园,永远守护着通往雪域西藏的这条钢铁平行线“天路”。青藏铁路,一条天险变为坦途之路;青藏铁路,一条沟通内地与雪域西藏的和谐之路;青藏铁路,一条带动高原经济区域形成的经济之路;青藏铁路,一条构建民族团结和睦之路。青藏铁路,伟哉!壮哉!在历史的长河中,铁道兵的身影永远闪耀,铁道兵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那个纯真伟大时代最悲壮最动人的英雄篇章。(文章图片源自网络和本人相册保存)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