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首投】 迟来的褒扬(之三) ——游故乡珠玑古巷




 
        珠玑古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公里。巷内有三座古楼,北门楼、中门楼、南门楼。
 

古巷南门楼

 
        我们的游览便从南门楼开始,该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16年重新修葺,在楼门上方嵌镶石刻:“珠玑古巷”。跨进南门楼,映入眼帘的是:古巷内干净、整洁,两边的建筑虽然还是当年的古厝、古宅,但经过地方政府的统一修葺和装扮,古巷内呈现出一派古色、古香、古韵流淌的味道。我们踩着脚下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一边漫步欣赏两边的景观景色;一边四下里寻找交谈当年留下的印记。古巷的巷民明显少了,留下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守护住这老宅老巷,而一座座老宅就是一个个姓氏的祖居,给游客或后人烧香祭拜,留下无尽的思念与寄托。

古巷贵妃塔

 
        沿着石街往前走,我们来到了“胡妃塔”的跟前,塔高约3.5米,底座直径1.2米左右。始建于宋末,被兵毁,元代(1350年)重建,传说是后人为纪念胡贵妃而建的。胡妃为了掩护巷民撤离,与朝廷追兵周旋,最后投井自杀。塔下的四方井就是胡妃葬身之处。塔身分七层据说是死后7年建的。眼前的“贵妃塔”经过千百年风雨的侵蚀,褪下了明丽的色彩。好在相关部门为了保护起见,前些年修重了一座造型美观的六角亭。
        站在塔前细读碑文,颇有荡气回肠之感。一旁的徐同学感慨地说:“真没想到远古时代的珠玑巷竟然给后人留下这么一个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出了这么一位令人钦佩爱戴的美丽、聪惠、心地善良、勤劳能干的好女子;大敌当前,危难时刻,临危不惧,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巾帼英雄!”

 
胡妃汉白玉塑像
 
        离开贵妃塔我们来到了沙水湖,湖畔竖立一尊胡妃汉白玉塑像栩栩如生,娟秀可人。
        

屹立于粼粼碧波沙水湖上的双龙桥

 
       由此转个弯是一座桥,这桥叫“双龙桥”,以前是木桥,1995年由市政府出资兴建的钢筋水泥桥。桥高约4米,桥面长约40米,宽6米,桥下有三拱,桥面两边有护栏。整座桥呈椭圆形,看上去造型别致、美观。登上桥顶,举目张望,古巷景色景观尽收眼底:沙水湖畔杨柳依依,绿草如茵,湖中粼粼碧波,风光绮丽;几艘五颜六色的游艇泊在湖边,静待游客的享用;沙水湖东南面大雄禅寺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北面新建宗祠整齐划一,样式各异,多姿多彩。眺望珠玑巷远景,洋洋乎,随风而去;洒洒兮,心旷神怡。
 

 
        过了双龙桥,便看见桥北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榕树。据说这古榕树有上千年的历史,我们上下打量着它,那挺拔的树干和有条不紊的分枝,仿佛是从珠玑巷迁徏各地开枝散叶的百姓黎民;它那粗壮发达的根系好像告诉后人,祖先的足迹还是可寻可觅的。
        古榕树周边环境我们太熟悉了,它的旁边就是陪伴我们朝夕相处、书声琅琅的小学校(70年代初搬迁到古巷外)。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欢快的小学六年,那时,我们常在榕树下乘凉、晨读、爬到树上摘果实......
        站在古榕树下我们迟迟不肯离去,我想起了一件十分难忘而有趣的往事:1967年读五年级的我们正赶上“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的年代。为了推动群众性的学习热潮,上级指派我们学校在这棵大榕树下设站点,每逢圩日,让过往的人流停下来背主席语录。我作为较早加入红小兵组织的一员有份参以执勤。一天,我们早早布置好现场等待路人。上午10点陆续有人进入市场,我们像往常一样,一个个让他们停下来非常有礼貌的叫他们背上一、二条毛主席语录。大部分群众都给予配合,但也有少数人不配合甚至戏弄我们。其中一邓姓的社员来到我们跟前,浑身酒味,说话阴阳怪气。当我们向他提出背一条主席语录时,他非常爽快,不加思索地背:“下定决心,三天一圩,吃饱喝醉再过来逢圩。”一席话引得众人捧腹大笑……当我讲起这故事时,旁边的几个老同学也争先恐后,滔滔不绝讲起类似的有趣故事。
        离开古榕树继续往北走,我们来到了中门楼,门楼正面中央镶嵌一块碑文:“珠玑古巷,吾家故乡”。据说是民国时期国民党某师副师长蒙志征战路过此处留下的碑刻。8个工整方正有力的字体道出古巷背后的深沉历史文化,也道出了一个个古巷后裔的心声。

 

造型各异金碧辉煌的姓氏宗祠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张昌故居、梁氏宗祠、北门楼……绕道返回沙水湖畔西面。这里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各姓氏筹资兴建的豪华祠堂。祠堂造型各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在会长黎子流亲笔书写的“祖居纪念”牌坊的引领下,整个建筑群更加璀璨耀眼,吸引了大批珠玑巷后裔回来寻根问祖。
        于是一个以“同根、同源、同梦;爱家、爱乡、爱国”为主题的南雄市姓氏文化旅游节如火如荼,于2014年11月28日在古巷正式拉开序幕。文化节每年一次,迄今已办7届,每一届均在广府人的发祥地——珠玑古巷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珠三角等地的各姓氏代表数万人聚集在一块共享“吾家珠玑”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盛宴。
        这一桩桩,一件件,多么精彩纷呈,多么深厚香醇!我在想:梅关古道、珠玑古巷、南雄邑事,究竟珍藏了多少七彩历史?古巷的开发利用究竟给老百姓带来多少福祉?值得众人去追寻深挖!
        文化节带动了古巷周边环境的快速发展。陪同我们一起游览的既是同学又是战友梁氏宗祠的负责人梁运生欣慰地告诉我们:由原来的一条破旧、狭窄很不起眼的仅753米的巷道扩展成现在拥有3.2平方公里的集运动、娱乐、休闲、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小城镇,前几年还列为“广东省名镇”称号。同样,也带动了本镇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贫穷落后的老村落村村通水泥路,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楼,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各村发展了种养业,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运动休闲广场,卫生公厕,种上了花花草草,美化了村容村貌,实施了农村医保;总之,摘掉了贪穷落后的帽子,改变了村居模式;蜕变成“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令人刮目相看的靓丽新农村……
        徘徊在珠玑巷口,我们不愿意离去,前往是一腔热血,离去是一份忧伤。人生总在路上,像先辈们那样奔波漂泊,真想有个港湾,有个安稳的家园。然而故士难离,又不能老守着故土,这是生活的悖论。既然无法衡量其岁月短长,那就把故乡的模样与风情装入行囊,把故乡的灵魂与精神放置胸中,别忘了召唤更多的兄弟姐妹,回到南雄,回到珠玑古巷。
古巷美景数不胜数,古巷故事柳暗花明。
        瞧,又一批游子归来了,寻根来了。他们从珠三角来,从全国各地来,从海外来,从五湖四海来。他们是带着祈盼,带上真情来的。但愿在珠玑古巷里,他们看到的比我们更多,更详尽,更真切,同时也带走更多的乡情和乡愁。
        一次故乡行,一生故乡情。
        梦回珠玑巷,家乡更漂亮!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