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母亲“捐寿”的故事与思考

  

  我的母亲享年91岁,倘若算上“捐”给我姥姥的20年,母亲的“阳寿”应为111年。这种计算看似荒诞,却承载着一个值得称颂的孝道故事。

  事情回溯到20世纪40年代。时值中年的姥姥身患重病,在一个似巫非巫的假半仙处求治,却被告知“阳寿已尽”,若想延续生命,唯有他人“捐寿”顶替。这话如今听来,无疑是天方夜谭。可是在当时,在深受日寇铁蹄践踏、民不聊生且思想蒙昧的鲁西南农户家中,却被视为一线希望。几个子女争相“捐寿”,最后商定,先由我母亲“捐”出20年,尔后再由其他子女“续捐”。令人称奇的是,母亲“捐寿”后,姥姥的病情果然逐日好转,直至40年后,姥姥以88岁高龄安详辞世。

  我深知,姥姥的长寿,与母亲的“捐寿”,绝对没有任何科学关联,但同时也认为,姥姥能够大病痊愈,安享晚年,又是与子女们争相“捐寿”尽孝的赤诚之心分不开的。捐寿救母”这一充满时代印记的举动,恰似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华五千年孝道文化的宝库,使我深刻认识到,当子女们甘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取母亲的生机,难道还有什么不可尽孝付出呢?此后岁月里,姥姥虽然谈不上什么富足,却在晚辈们无微不至的照料中,十分称心地走完了人生旅程。

  岁月如梭,母亲和舅舅也步入高龄。一次母亲寿宴上,舅舅重提“捐寿救母”往事,一直深信不疑的母亲竟也半信半疑起来,转头问我“捐寿真会折寿吗?”我笑着卖起关子:“真会!不过……您这份孝心感天动地,不但没被折寿,反而给您添加了福寿呢!”

  “哈哈哈”“哈哈哈”……两位耄耋老人开心大笑,笑声是那般爽朗,笑声是那般纯真。笑声里,全然不是对过往蒙昧的自嘲,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对坚守孝道的满足和自豪。这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或许正是孝道带给践行者的真正回报。

  珍贵的瞬间被我抓拍定格,也让我对传统美德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思考。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孝道一直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从古时的王祥“卧冰求鲤”,到近前的母亲“捐寿救母”,看似不同时空的片段,实则都是孝道精神的生动诠释。孝道作为传统美德的核心,不仅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切回报,更是维系家庭代际传承的情感纽带,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母亲“捐寿救母”的孝行,正是传统孝道美德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殊表达,犹如沧海一粟,虽微小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孝道文化扎根民间的深厚底蕴。

  然而,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碰撞的当下,孝道、真诚、善良、奉献等传统美德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个人优先”思潮的裹挟下,有人将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奉为准则,把孝道贬低为过时的迂腐教条,用冰冷的利益标尺衡量珍贵的亲情,导致拒养老人、漠视长辈等违背人伦的现象频发。尤其令人痛心疾首的,是2021年浦东国际机场发生的留日学生汪某拔刀弑母案,这一骇人听闻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巨大伤痛,更像一记警钟,敲响在社会的上空,警示着传统美德流失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价值观的偏离。

  面对冲击挑战,我们急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孝道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伦理规范,而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情感基因,是维系人类文明传承的精神纽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进步,孝道永远都是做人的根本、社会和谐的基石、人类文明的瑰宝。知恩感恩、践行孝道,不仅关系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更关乎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那些不知感恩、不孝不敬、“个人优先”的极端利己思想,以及以“丛林法则”为特征的强权政治,违背了人类文明发展,终将被历史所淘汰。以中华民族美德为根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凝聚世界共识,引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