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炽热的仲夏午后,阳光如金色的火焰,将大地烤得炙热而明亮。空气中弥漫着草木与泥土的清新气息,仿佛在轻声诉说:乡村的生命力依然旺盛而纯粹。我们一行八人,踏上前往神农架五五农场的旅途,穿越蜿蜒的山路,跨越桥梁与隧道,车轮缓缓在盘山道上滚动,仿佛穿梭于时间的缝隙中,开启一段关于希望与梦想的乡村奇遇。
离开繁忙喧嚣的城市,迎来一片宁静而纯净的天地。阵阵草木和泥土的芳香,洗净了尘世的尘埃与喧嚣,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牵引着我们,带领我们走入一个被青山环抱、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视野豁然开朗:三面青山宛如张开的臂膀,将一片谷地紧紧环抱。谷底的田垄如一块绒毯,铺展出黄绿交织的色彩;树林间点缀着几幢错落有致的小木屋,袅袅炊烟缓缓升起,诉说着一份宁静而纯粹的生活。在此刻,心中升起一种恍若世外桃源的感觉——这里,仿佛是传说中的“聚宝盆”。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有一个名字逐渐被人熟知——刘昌林。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段关于坚韧不拔、梦想追逐与希望绽放的传奇。那是一段用轮椅丈量的旅程,是一条由信念铺就的道路,更是一束在逆境中绽放的光芒。
我站在五五农场的入口,望着那片被青山环抱的谷地,心中满怀敬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乡亲们的汗水与期待。而在这片土地的背后,有一个名字——刘昌林,他用轮椅书写出一幅令人动容的画卷。
从平凡到不凡:一个乡村男孩的成长轨迹
刘昌林,出生于1974年,神农架林区阳日镇武山村的普通乡村男孩。早年的他,聪明伶俐,充满热情,怀揣对教育的热爱,成为阳日镇中心学校的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讲台上,他用生动的讲解点亮了学生们的心灵,带领他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那时的他,满怀希望,梦想用知识改变乡村的未来。
刘昌林与妻子高玉琳在抖音现场直播
然而,命运似乎喜欢与他开玩笑。2012年深秋的一次意外,让他从山路上摔下,双腿再也无法站立。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望着窗外熟悉的山峦,他的心却异常坚定:“我不能就这样放弃。”这份坚韧,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康复的日子里,他没有被困境击倒。借助家人的帮助,他购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开始学习淘宝运营。白天,他变身为“乡村淘宝店主”,用镜头捕捉神农架的美丽,用心讲述乡土的故事。夜晚,他和父亲一起打包货物,汗水浸湿了衣襟,却也点亮了希望的火苗。
逆境中的坚守:轮椅上的“创业者”
每次推着轮椅穿梭在家中的小院,刘昌林都像是在与时间赛跑。那台老旧的电脑,屏幕上常常闪烁着他用心编辑的产品图片;他用拇指敲击键盘,指尖传来的微微刺痛,却挡不住他对梦想的执着。院子里的花草,是他放松的方式,夕阳下,那些花儿在微风中摇曳,似乎在为他鼓掌。
他常常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的山景,眼中闪烁着坚韧的光芒。那双手,虽然不再灵巧,却依然可以用力,去抚摸乡亲们的希望,用声音去传递温暖。在公益书院的书架上,堆满了他自费购入和社会捐赠的书籍,成为乡村孩子们的宝藏。他还开启了直播频道,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述山里的故事,介绍特色产品。镜头前,他笑着说:“我腿动不了,但嘴能说、手能敲,总能做点啥。”那一幕幕,温暖而真实,像一股春风,吹拂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在 妻子小高的陪伴和支持下,刘昌林的干劲更加十足。每天清晨,小高都会早早起床,为他准备热腾腾的早餐,细心叮嘱他注意休息。她那温柔细腻的眼神、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在逆境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力量。她不仅是他的伴侣,更是他坚强的后盾,是他心中那片永不熄灭的灯火。有了小高的陪伴,他的梦想变得更加坚定——让乡村变得更加美好,让希望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随着直播逐渐走红,刘昌林敏锐地发现,乡亲们的零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年轻人缺乏场地和经验,残疾朋友们也怕“被嫌弃”。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乡村变得更美、更富?
创新突破:打造共享农场的梦想
2020年,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打造一个属于大家的农场。用多年的积蓄,争取各方支持,经过精心规划,成立了“五五公社共享农场”。这片农场,地处神农架林区东部阳日镇万福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这里有天然溶洞、茶山、泉水、小溪,还有鱼塘、梯田、古树。交通便利,离神农架高铁站仅4分钟车程,成为众多游客的理想之地。
每天清晨,刘昌林会用轮椅巡视大棚,观察盆景花卉的生长情况。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身上,他的脸上写满了满足。直播间里,年轻人们热烈讨论着森林康养的未来规划,老人们在菜园里摘菜,喂鸡,笑声回荡在空气中。
坐轮椅的刘昌林在抖音直播,为家乡代货
他还邀请了来自各地的残疾青年、退伍军人、大学生,加入到农场的大家庭中。小张,那个曾因意外行动不便的青年,成为了直播带货的“明星”;老夏,用在部队学到的管理经验,打理着鸡场;小李带领团队,打造特色盆景园。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也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精神的力量:轮椅上的“拓荒者”
夕阳渐渐西沉,农场里一片繁忙。有人在打包订单,有人在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直播,有人在给孩子们讲解中草药的知识。刘昌林坐在鱼塘边,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欣慰。
他的轮椅,早已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梦想与现实,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每一条轮椅的辙痕,都在绘制一条通往希望的道路。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乡亲们勇敢追梦。
用行动点亮未来
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刘昌林用轮椅丈量出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他的故事,犹如一束光,照亮了许多人的心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没有挫折,而在于面对挫折时依然坚持前行;真正的梦想,不在于天赋的优越,而在于不断的努力与坚守。
他的事迹,是一曲关于希望、坚韧与爱的赞歌。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他用行动证明:只要心中有光,任何黑暗都无法吞噬希望。未来的乡村,将因有像他这样不屈不挠的“拓荒者”而更加美好、充满希望。
结 语
刘昌林的故事,是一段用生命书写的传奇,是一面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旗帜。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一种跨越身体限制、追逐梦想的勇气。轮椅上的“拓荒者”,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能绽放出最灿烂的花朵。
让我们铭记他的精神,怀揣希望,共同努力,为乡村的明天点亮更多光芒。
孙荣刚简介
孙荣刚,江苏镇江人,大学文化,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1976年入伍,1979年随部队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95年调入中国三峡集团,致力于新闻宣传工作。
在三峡工作期间,参与重大报道,包括三峡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大迁移,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新闻稿件作品逾万篇。曾多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及外国元首来访的摄影采访任务。
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多个摄影大赛评委,包括中国新闻奖和三峡相关赛事等。
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摄影学术贡献奖、首届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奖等数百项荣誉。
著有《梦想与现实的交响——三峡工程纪实》、《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专著,合著《三峡工程环境报告》、《三峡图志》。多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作品曾入展平遥国际摄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