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参观安康博物馆

梅梓祥导读:

《岁月留声汽车团》是铁道兵汽车团(汽车营)的官兵撰写的回忆录,今天推介最后一篇就结束了。

承蒙铁道兵战友厚爱,个人或是单位编印、出版的图书馈赠给我,请理解并谅解,我不是都有时间阅读。哪一天得空看了《岁月留声汽车团》,便联系主编周宝理战友,请他发电子版给我,我在公众号选发。这不是第一本书、也不是最后一本书的推介,以后还会继续。

选汽车团,主要是作品的质量高,也隐隐感觉这个功勋的团队似乎是铁道兵部队的“浓缩”——诞生与消失都是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需要。

选稿的标准,主要是可读性。自媒体的文章,追求实在,真情实感。《岁月留声汽车团》整体作品都好,有的文章写的细碎了,比如、具体任务、专业技术等,对于汽车团的读者是好文章,更多的读者,最关心的是不为人知汽车兵的“人”。我综合考虑,作者的广泛,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展现汽车团的全貌,比如宣传队、军嫂,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缅怀逝者;有的文章好,内容重复,比如写“遇险”等,忍痛割爱了好几篇。许多编辑有改稿的偏好,我修改、删节的不精当之处,请汽车团的战友们多包涵。

汽车团的官兵,的确素质高,公众号选发的作品,浏览量普遍比较高,我相信汽车团战友转发多;我还注意到,很多作者留言,表达了对读者、编者的谢意。在此回谢:立正!敬礼!

选这一篇“压轴”——《参观安康博物馆》。作者参观安康博物馆,受到种种“礼遇”,这就是汽车团、铁道兵在今天得到社会广泛尊重的一个缩影:人民不会忘记“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


 

参观安康博物馆 

吴 平

怀着崇敬与感恩的心情,我们来到了安康博物馆。对这块土地的崇拜与敬仰,源于四十多年前。作为在这里的高山和峡谷间施工的前铁道兵战士们,在此期间受到的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始终怀着由衷的感恩心情。

当年,我们这支全军最大汽车团的所属连队,从西向东几乎驻遍了整个安康地区,战士们早已把这里视为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宏伟的安康博物馆座落于汉江西岸,原汉江大桥(一号桥)西南方向的山头之上,占地面积四十余亩,建筑面积约一点五万平方米,由建筑大师、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主体建筑为三层,局部为六层,体现出了“高台临江、四面通透、秦地楚风”的风格特点,是安康中心城市一江两岸风景线上的重要景观建筑。主要承担收藏展示安康境内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

安康博物馆陈列展览由“三主两辅”组成,即:“天赋安康”、“ 脉源安康”、“ 筑梦安康”三个基本陈列,以及“安康三线建设历程展”和“馆藏书画精品展”两个专题展览。

   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前来安康博物馆参观的,特别是外省市前来参观的人中间,主要还是去观看那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专题展览,即“安康三线建设历程展”。其参观人员的组成和成分主要是:一为铁道兵的老战士;二是参加过铁路建设的数省民兵;三就是三线学兵连。


 

安康三线建设历程展的主题思想是:三线建设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最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安康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铁道兵、民兵和学兵组成的八十三万筑路大军,在襄渝铁路和阳安铁路的施工工地上,书写了中国铁路筑建史上最为壮丽的诗篇。

所以,我们此行所用时间最长的就是参观三线建设的那个展厅。当我们步入博物馆的北大门时,迎面墙上那巨大的电子屏幕正打出“欢迎原铁道兵十一师浙江丽水老战士重返安康襄渝线参观安康博物馆”,红底白字的巨大屏幕,给人的感觉震撼无比,原来在稍稍领先于我们一步之前的参观人群中间,还有着铁十一师的老战友们啊!

在展区墙上的每一张照片,玻璃展柜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明明白白地展现了当年的那些年轻人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时代在变化中前行,人们的价值现有所变化,当年的激情现今已经很难令人理解了。当时年轻士兵和学兵们的工作和生活用品,是如此的简陋、纯粹,的确让人敬佩。铁路建设是高度危险的工程,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在三线建设中,有很多年轻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踱步在展示革命军人、忠勇民兵和激情四射学兵们参加三线建设的展厅,那一件件实物,铁道兵的安全头盔,学兵们满怀革命激情写就的日记和思想汇报材料,无不显示出当年人们对献身于铁路建设的冲天干劲与热情。在挂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红色横幅的隧道施工雕塑面前,我们的思绪不禁是又飞回到了那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走到战士们的生活用品展橱面前,战士们所用的脸盆、水壶、挎包等历历在目。看着这些熟悉的物件,人们的思绪不禁是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突然,一行烧印着各种图案的搪瓷口杯排列在面前,这是参加襄渝线施工的各部队在一九七三年铺轨通车之后,发给每个干部战士的纪念品,其中就有我独立汽车团的纪念杯。汽车团的杯子,是我团宣传队女兵李云青所捐赠。

看到李云青捐赠的这个杯子,就想到了几件往事,其中就有李云青所经历的事情。

李云青是一九六九届初中毕业生,在其参军入伍后,她的那些同学中有相当的成员参加了筑建襄渝铁路三线学兵连。一次,我团宣传队下基层慰问演出时,也为相邻的兄弟部队专门演了一场,恰好配属这支部队的女子学兵连中,就有李云青的同学们。在施工一线上的相逢,让这些昔日的同窗们激动不已,女生们围着李云青倾诉着,每个人都哭的不行,李云青抚摸着女同学们长满了老茧的双手,也不禁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大约是在前年吧,央视的《老故事》频道播放名为“三线学兵连”的电视连续报道,其中就有十六七岁的女学兵站在隧道齐腰深的水中打风枪的的镜头。风枪巨大的摇摆和振动力度,使得这些十六七岁女孩子的身体也像那风中杨柳一般,晃动不停。恰逢铁道兵部的首长下部队检查工作,一位女首长说:“你们真是胡闹,她们可是女孩子啊,将来是要当母亲的!你们就没人知道点女性生理卫生常识吗?”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让女学兵们打风枪的事情。

参观完展馆,我们一行数十口子下楼来到了进门大厅处,发现原先那块闪烁着欢迎“铁十一师丽水老兵参观”字样的电子屏幕上,已变成“欢迎原铁道兵独立汽车团老战士重返安康襄渝线参观安康博物馆”了。顿时间,一种荣耀感和感恩心情充斥在了心间,人民没有忘记我们!

“安康三线建设历程展”开展以来,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注意前来参观的人员群体,只要听到外省域口音或已过花甲的人员群体,都会问个明白,及时在电子屏幕上打出“欢迎”字幕,藉此表达出安康人民的感激心情。

参观完了安康博物馆后,第二天的活动内容是游览瀛湖。导游是旅行社的两个小姑娘,一个知识丰富并熟知本地风土人情,用安康、平利、紫阳等地的方言,演绎出一段段精彩的家常语句,获得我们这些老兵的热烈鼓掌。导游小姑娘从始至终赞扬着铁道兵在建设安康、筑建襄渝铁路时所做的巨大贡献,再三向我们这些当年的铁道兵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我们当年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叔叔阿姨们,谢谢你们四十多年前为建设安康所做出的贡献,谢谢你们了!我代表安康人民谢谢你们!”这话语,路途上一直在反复播送……

       吴平,中共党员,1951年生,山东临沂人,1970 年12 月入伍,为铁道兵独立汽车团三连战士,1978 年 3 月退出现役,先后在山东省临沂地区第二轻工业局、临沂地区乡镇企业局工作,先后任办事员、科长、质检站站长。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