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阔别40年的小学同学相约故地重游珠玑巷
这一叠叠书稿,一篇篇登载过的文章是我一年来入“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铁道兵文化网报道组"深耕细作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我数了数接近50篇。先后在上述群网等文化媒体发表。其内容大部分为回味5年军旅生涯的难忘历程和退役后退伍不褪色的相关报道和故事,而无一篇写生我养我伴随着我长大成人的故乡方面的题材内容。对此我深感内疚与不安。这次应在异地工作同为故乡人小学同学的相约回南雄,游览故乡珠玑古巷。目堵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触摸一别50年的故土我不由发出惊叹:我的家乡变化多么大呀!多么美丽,多么诱人可爱!于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驱使我拿起手中的笔,借助兵网这个不可多得的文化媒体展示一下我的家乡,一方面让战友们和全国众多读者从中了解我的家乡;另方面欢迎大家择机前来观光旅游。
图为黎子流会长题字的牌坊
我的家乡是闻名遐迩的广东南雄珠玑古巷,是国家4星级旅游景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来这里观光旅游、寻根问祖的海内外人士和游客络驿不绝。
说起珠玑巷,我再熟悉不过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家一户我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我在这里度过了小学、初中、高中,十几个春夏秋冬,巷里边边角角,小街小巷无不留下我稚嫩到成熟的脚印。
那时的珠玑巷,给我印象是泥砖土壁,长长的1.5公里巷道,除了地面铺设的呈亮呈亮的鹅卵石和几套用麻石砌成的牌楼以及形态俊美的“胡妃塔"引人注目外,并没有独特的景色景观令我神往。相反,古巷环境卫生,管理整治不善,巷道里不时有猪、牛、鸡、狗等禽兽大摇大摆无拘无束地穿巷而过,地面上形态各异的粪便随处可见,给古老的珠玑巷披上了“猪屎巷”的骂名。作为故乡人的我深感“羞涩”“悲凉”“无奈”“难过"。
尽管小时候也听父辈们讲述过:“血洗珠玑巷"的传奇故事,成家后也听过我的岳父大人(佛山人)讲过他们的祖先也是珠玑巷后裔,巷道中的牌楼是民国时期国民党某师副师长蒙志出资修建的,蒙志就是他们家乡人(同姓)。但这些我都不以为然,或许是因为年少无知,或许觉得是传说而已,无人考证,听时,左耳进右耳出,对家乡的林林总总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兴趣淡然。
图为鹅卵石铺就的古巷一角
改革开放犹如一缕春风吹拂华夏大地,随着交通、通讯、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作为改革开放率先获得红利的珠江三角洲各界人士深知“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道理,一批批纷至沓来寻根觅祖,修建祠堂。珠玑古巷这个沉睡了上千年历史的古宅古巷像闺秀佳人一样渐渐苏醒过来。
南雄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敏锐提出:“打响珠玑牌,唱响珠玑歌,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思路。1995年成立了南雄市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并于当年11月召开了第一届联谊大会,选举珠玑巷后裔时任广州市市长黎子流为大会会长,名誉会长有雷洁琼、霍英东、马万祺、吴冷西、欧广源、何厚铧等一大批知名人士,以后5年一次联谊大会。经过20年不缀的耕耘,辟出了古巷一片崭新的天地。如今,珠玑古巷已打造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集旅游、观光、怀旧、思乡、敬祖于一体的国家4A景区。景区内有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树、古建筑遗址以及新建的别具匠心、富丽堂皇的各大姓氏宗祠,每年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游客达20万以上。
(待续)
图为新建的别具匠心的豪华姓氏宗祠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