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学生连”的历史贡献
作者: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美篇编辑、配图、制作:梁宝平
背景歌曲:难忘三线学兵连
演唱:应寒、张坤玲
图为:雄伟、壮观的——襄渝铁路。
襄渝铁路“三线学生连”是襄渝铁路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铁路工地上得到了锻炼,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二卷)指出:“从1970年8月到1973年7月近三年的时间里,学生们克服困难、艰苦奋斗,锻炼了品格、磨炼了意志,很多人在回到地方后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在毛泽东主席发出的‘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下,学生们面对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以顽强的毅力和对国家建设任务的赤诚,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惊人的成绩。”(《陕西省志·共青团志》)历史永远铭记三线学生们在铁路建设中作出的贡献。
学生们那种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而襄渝铁路蜿蜒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造福着安康人民,沿线的一座座桥梁、隧道、车站将铭记着他们这一群由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为主组建的特殊建设队伍——“学生连”的历史功绩,安康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为安康建设付出的青春、汗水和贡献。
三线学生们积极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在三线建设的一线阵地建功立业,锤炼意志。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于担当,用坚强的品格、钢铁般的意志和在生死面前的果决、勇敢,夯实了当代青年的价值坐标。
三线学生们在艰苦的施工和生活环境中锻造出钢铁般的品格和坚韧意志,他们的勇气、斗志、热血,铸就了共和国建设的丰碑。那些把生命留在襄渝铁路沿线的青年学生,以“信仰、奋斗、奉献”点燃青春之火,奏响了时代的乐章。
三线学生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见证者,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风餐露宿,战天斗地,他们不畏艰难险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将祖国的需要和自己的人生理想结合起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燃烧着青春和激情。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践行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三线学生连”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他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应继承先辈之志,坚定理想信念,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立足自身,用奋斗的姿态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有为青年”,让理想信念在奋斗中升华,不负韶华。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每个人都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梳理、总结和研究三线学生艰苦奋斗的历史,能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理解前辈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力量,从而立志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注:此文选录自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历史资料汇辑《三线学生连在安康》第9——10页。)
出征襄渝豪情高,凿隧风枪山岭摇。架桥铺通天堑路,铁龙驰来仰天笑!(张力)
隧洞深深隐雾烟,奇观异景展眼前。灯火星光交相映,宛如仙境降凡间!
青春热血铸峥嵘,鏖战襄渝志未穷。踏破重峦开险径,崛穿绝壁架彩虹。浩气凝成钢铁路,丰碑永立岁华中!(邓义龙)
图为:女学兵飒爽英姿。
她们真可谓是:当代的花木兰,襄渝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图片:在自己修建的桥墩上留个影,那是我们一辈子的骄傲和自豪!
图为:参加“三线学兵连”修建襄渝铁路建设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留影。
图为:旬阳县城新面貌。
安康!我们回来了……
学兵们回安康,回访、考察50年来襄渝铁路带来的巨大变化。你瞧:竟连吃饭间,他们都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三线学生连,是一座耸立在秦巴山间的历史丰碑!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隶属于旬阳县5847部队3中队学兵11连,驻扎于陈家老庄,负责罗家岭隧道掘进作业。其间,连队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次),并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