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瞰黄河奔涌 寻千年古韵



瞰黄河奔涌 寻千年古韵 

  

  潼关,是陕西的东大门,位于黄河与渭河、洛河三水交汇处。也是一座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古城,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我们慕名前往之。

  -- 题记

  初抵潼关,遇暖心善意

  清晨的阳光温柔洒落,怀揣着期待登上绿皮火车。两小时的车程转瞬即逝,抵达潼关站时,站前广场有公交车正静静等候着旅客。我们准备扫码购票时,驾驶员笑了笑说:“县城公交一律免费。” 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瞬间让我们对这座小城多了几分好感。

  我们选择乘坐一路公交车前往汽车站,年轻的女司机容貌秀丽,语气和蔼,而且驾驶技术更是娴熟。宽阔的道路上,车子行驶得平稳又顺畅。途中,她主动当起了“导游”,热情地为我们介绍潼关的特色游览景点,从历史悠久的古迹到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潼关,一一详细说明,讲到当地特色小吃更是如数家珍,言语间满是对家乡美食的自豪。临近汽车站,她还贴心地指导我们如何转乘长途班车前往潼关古城。班车上的司机同样热情,并反复叮嘱我们往返的乘车地点和班次时间,生怕我们记错。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初到异乡的我们倍感温暖。

  畅游古城,赏山河壮阔

  班车抵达潼关古城,映入眼帘的便是由一片壮观的建筑群构成的东山景区。沿着九曲廊道的石阶缓缓攀援,路有些陡峭且弯弯曲曲,不久脑门渗出细细汗珠,但或许是被沿途的景致所吸引,竟丝毫没有劳困之感。行至潼关山河一览楼前,巍峨的城楼气势恢宏,有一种雄关虎踞之感。

  城楼下方是河伯广场,从简介中了解到广场为纪念河神冯夷而建,是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相传冯夷为潼关人氏,得道成仙,化为黄河河神管理河川。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害。他按玉帝的指点,察看水情,绘制河图,完成治水大业,将水患变为水利,造福百姓。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潼关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此纪念这位河神。站在这里俯瞰黄河,滚滚东去的波涛奔腾不息,那磅礴的气势瞬间震撼着我们。“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仿佛在耳畔回响,这般气势豪壮的景象,让人终生难忘。

  向南前行,一片古民居遗址出现在眼前,呈现出旧时潼关古城惨遭损毁的痕迹。尽管只剩下残存的墙基,但从这些残垣断壁的遗迹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想象着这里曾经的热闹与繁华。穿过日晷喷泉广场,拾级而上,“女娲抟土造人”的巨型石雕赫然矗立。石雕中的女娲神态庄严,用丰润饱满的双乳滋润着人类,生动展现了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让人感受到远古先民对生命起源的美好想象与崇敬。

  古城的最高处,是一座宽阔的庭院“山河宫”。这里是举行祭奠活动的场所,无论是庄严肃穆的大殿,还是两侧古朴雅致的长廊,建筑都极为精美,每处雕刻、每个细节都彰显着匠心独运,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从山河宫向西走去,便进入了新建的民居街区,这里本应可以打造成显示市井风貌与怀旧主题的景点,只可惜这种同质化建造,让旅游者感到兴意索然,鄙夷不屑,人气明显不足,可谓在旅游开发中缺乏创新性、独特性的败笔。

  从古城民居街区下来,大路两旁满是饭馆和酱菜店,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们,便匆匆走进一家饭馆,要了当地特色的老潼关肉夹馍和鸭片汤。刚咬下第一口肉夹馍,酥脆的外皮便在口中碎裂,内里的腊汁肉香气四溢,一口下去满嘴流油,鸭片汤口感醇厚,肉嫩汤鲜。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样美味的食物,价格却便宜得出乎意料。

  探访古巷,见历史沧桑

  饭后,沿着一条大道前行,穿过一条铁路下的通道,来到了水坡巷。这是一条充满古韵的明清民居街巷,巷口有一拱券式门洞,街道是北方地区独特的“一河两街”山地水街,中间主巷既是交通道路,又是雨天排水沟渠,因此取名水坡巷。这里无论是狭窄的巷道,还是两旁的护墙,全都由石头砌成,历经岁月的打磨,石头表面布满沧桑的痕迹。

  巷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赋予了水坡巷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护墙之上,是一座座古朴的民居老宅,古树、古井、古门楼以及古庙错落分布在街巷之中,在绿荫的掩映下,更添了几分静谧与神秘。其中唐古井挖掘于唐天授年间,水质甘甜,保存完好,并修有佛像高坐其上;乾隆古槐亦称“龙槐”,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潼关手植于此,遒劲蜿蜒,气势如虹,横驾巷道;两侧的高墙深宅是一座座北方典型的窄四合院民居,布局完整,古朴典雅;潼关文管所的大门虚掩,门前的影壁可谓一幅精致的砖雕,“山环水纡”镶嵌其中,给人宁静、优美、和谐的境界。

  它们是潼关古民居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见证了潼关古城的繁华煌盛。默默诉说着那些早已逝去的悠悠往事,让人不禁放慢脚步,细细品赏这份独有的历史韵味。

  登岳渎阁,雨后现霞光

  我们返回汽车站,乘坐三路公交前往岳渎阁景区。刚到景区服务点,一位姑娘便热情地迎了上来,为我们端来热水,邀请我们坐下休息,送上导游图,还主动为我们介绍景区的情况。当我们问及 “岳渎阁” 名称的由来时,她耐心解释道:“‘岳’指的是西岳华山,‘渎’是江河的意思,在这里特指黄河、渭河与洛河,这三条河流在此交汇,一同汇入黄河向东流去。”岳渎阁的一幅楹联上面写着“岳定乾坤牢记使命兴社稷,渎昭日月不忘初心为民生”。观景台,便是华夏大地上唯一一处能够观赏到“岳渎相望”这一山河奇景的地方。

  我们按照姑娘的指引登上观景台,果不其然,远处西岳华山的雄壮巍峨与脚下黄河的宽阔豪迈尽收眼底,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关门西去华山色,秦地东来河水声”的绝美画卷。景区北侧的凤翼塔同样引人注目,这是一座八角五层的高塔,因建于凤翼塬头而得名。登上凤翼塔,视野更为开阔,华山与黄河的景致也愈发清晰。

  此时,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雨丝轻柔地落在身上,这般烟雨朦胧的景象,别有一番韵味,为整个景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远处的华山南峰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黄河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蓦然间雨住了,冥冥中感觉老天在眷顾我们吧,晚霞映照天地,让大家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以上图片皆为作者本人拍摄)

  2025年9月4日

       作者简介:

  吉农,笔名曲辰,1953年生于西安,1970年中学毕业,赴陕西紫阳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编入铁道兵二师六团学生三连,退场后分配到陕西省长途电信线务局,1989年调入西安市物价局,先后任价格检查局科长、副局长兼价格举报中心主任等职。期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西安市十佳人民公仆,市级劳模和优秀党员称号,2013年退休。

  本人爱好写作和摄影,多篇散文在《长安瞭望》、《秦川文化》、《西安旧事》以及网络杂志发表,多幅摄影作品在影展获奖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