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八一,各地战友纷纷聚会,纪念军旅生涯青春岁月中难忘的日子。再读夏存洋的《难忘军旅情》一书,让人感慨无限。
七月初,我想把夏存洋的两本书送给梅梓祥战友,他回我电话,正在青藏线做央视七套“老兵你好”的节目,等回京后再见面。梅梓祥是原铁道兵报的编辑,改工后一直在中铁建报社当编辑主任,对铁道兵情感深厚到唯此唯大的地步。收集资料开辟专栏日以继夜拼命工作,就是宣传推介已经渐行渐远的铁道兵。退休后依然痴迷执着这一事业,就是这个割舍不了的军旅情缘。

夏存洋的这本书是写铁道兵的,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起点,把他的书送梅梓祥是合适的资料,也是战友情缘。
梅梓祥的文章,和他参与中央电视台铁道兵抢建鹰厦铁路、青藏铁路的节目影响很大,反响热烈。他在战友们流血牺牲的隧道里哽咽的讲述,一个甘肃老兵建路守路不忘昔日牺牲战友,几十年祭烈士念当年一生不弃不离,睹之令人泪下。
军旅情战友情,不仅仅是青春岁月的记忆,而是人生中支撑艰难奋进的精神'支柱,一种亲情温润的暖流,溶化在血液中的善良美好的互助。所以,东北一位成为植物人多年的铁道兵战友,家人每天在他耳边播放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竟把这位战友重新唤醒了回来!这真是人间奇迹,却又是真实的故事。
至于战友间重诺践言情暖相助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
夏存洋在铁道兵部队工作时间并不长,他却写出了对这支部队的绵厚情感,足见其重情重义不忘初始的诚厚心怀,念旧念人牵掛于心的岁月积淀。有对故乡亲人师友的细节回顾,更有对部队首长战友的回忆,巴山蜀水部队生活环境的念想,字里行间滿满的深情厚谊。

尤其书中写到夏存洋选飞临走前,老政委王礼秀和爱人把他叫到家中,殷殷嘱托,就象送自己孩子远行一样,难以割忍。老政委夫妇送他笔记本钢笔和六十元钱,嘱他到空军后好好学习,自己再买块手表,以方便工作。由崇山峻岭间的铁道兵工地,到选飞去空军当飞行员,这真是人生一大转折,战友们都为夏存洋感到骄傲、羡慕和留恋。去空军报到那天一早,战友们齐聚门口相送。夏存洋到火車站时,王政委爱人张式谷又提前到车站来送行。这种人间挚情官兵友谊,多么温暖和珍贵。
上世纪七十年代部队中的官兵关系(那时叫指战员)平等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爱护。就连首长家属和孩子也是亲如家人,夏存洋和王政委家的子女也都相处融洽,对他尊如长兄。以至多年后王政委在烟台干休所去世。后事处理,都征求听从夏存洋的建议安排,妥善安葬了老首长。这种一生的军旅情缘真的宝贵绵长,难以割舍。

八一前夕,天津八师战友聚会为夏存洋赠书举办了仪式,展读战友作品,大家又象回到了那个当兵的年代,襄渝铁路建没的火热生活又呈现在老兵面前。
军人情缘有多深,有一个场景让我久久难以忘怀。那是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日,天津市在体育馆召开引滦入津总结报告大会,李瑞环市长做报告,出席大会的有万理副总理,杨尚昆副主席,杨德志总参谋长,余秋里总政主任和国家部委与市党政军领导。做为引滦铁军铁八师和六十六军一九八师的指战员被安排在主席台最近的左右侧。报告进行中,余秋里主任因身热脱衣,他是独臂将军,先用右手解开衣扣,便低头用嘴去咬住空袖口,以便脱掉上衣。旁边的杨德志总长见状,立即起身帮余主任脱掉军装上衣,搭在于秋里椅背上。目睹两个从硝烟战火中走出的老将军,相互帮助的的感人场景,不禁使我心潮激荡热泪盈眶。台上台下爆发热烈掌声,表达对老将军们的衷心敬仰。
军旅情缘是每个军人难以割舍的情怀,伴随一生。
国庆节前,铁八师战友聚会,为夏存洋赠书举办活动。
八师战友原中铁十八局副局长,二十三局董事长李洪奇热情评价夏存洋两本书,让战友们又回到了火热的部队生活的年月,激发了大家无尽的军旅情怀与回忆。
一心一意执念于宣传铁道兵的梅梓祥战友,家中老母亲病重回浙江安吉伺奉多日,回京后又忙着为老人求医寻药,奔走忙碌。我把夏存洋两本书送给他,因他一时不能详读,答应将好的章节在他公众号上适时推介。

夏存洋两本记述军旅情缘的书,连结起战友们共同的部队情怀和思想的共鸣,许多战友为之奔忙,北京、天津、济南战友举办了赠书仪式,毛文珍、关丽荣、侯小娜等战友,把书捐赠到铁道兵纪念馆,在兵网和今日头条上推介两书评价文章。使军旅情战友情浓浓地漫潆在老兵们心中,感受着无尽的温馨。
这种军旅情缘没有因一支部队的消失而不存,反而有了新的传承和接续。今年八月,铁一师战友群新建了一个由铁二代、铁三代二百多人组建的铁兵后代群,他们怀着继承先辈传统,再续铁兵精神,弘扬先辈业绩,再创后代风貌的决心,续写军旅情缘新篇章。这真是令人高兴和值得赞扬的一件好事。
时代风云忆军旅,不老人心有后人。愿我们将青春军旅情,激励温暖老兵心,在祖国复兴新时代的生活中,精神充实身心健康,睌年岁月更美好。
2025.10.1日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