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诗社

【中华诗赋集锦】第80期

        庞波,笔名知田,甘肃兰州人。1969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甘肃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副地级组织员(部领导班子成员),兼全省换届办主任、甘肃省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主持全局工作),甘肃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常务副书记,甘肃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全省依法治省办主任、省监狱管理局第一政委、国务院授予一级警监警衔,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省编办)党组书记、厅长,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党组书记,省人大常务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委第十届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委员;省政协第九届、十届委员;中国画院副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大学环资学院、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兰州商学院、甘肃政法学院、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政学院客座教授。

 

庞波(甘肃)

中秋说月

中秋月夜斗芳菲,华夏诗文如雪飞。
自古骚人多寂寞,每从冰魄释幽微。
蹙眉倩女情犹动,捧酒吴刚难劝归。
忽见黄河千里外,飘飘洒洒满银辉。

 

李中旺赏析:

 

       庞波先先的这首律诗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中秋画卷,以灵动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将中秋月夜的诗意与情思娓娓道来,营造出一种美轮美奂又意蕴深长的艺术境界。

       诗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中秋月夜。“斗芳菲”一词,通常用于描绘春日繁花竞艳之景,此处却用来形容中秋月夜,大胆而新奇。它暗示着在这个美好的夜晚,世间万物都仿佛在争奇斗艳,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而“华夏诗文如雪飞”则进一步渲染了氛围,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关于中秋的诗文比作纷纷扬扬的雪花,形象地表现出中秋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样,让人感受到中秋这一传统节日在华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激发出的无尽创作灵感。“自古骚人多寂寞,每从冰魄释幽微”,诗人由眼前的中秋月夜联想到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骚人”即诗人,他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与孤独,内心充满了幽微难明的情感。而中秋的明月——“冰魄”,成为了他们抒发情感、释解内心幽微的寄托。明月高悬,清冷皎洁,如同诗人那颗孤独而高洁的心灵。他们在月下吟诗作赋,将对人生的感慨、对理想的追求、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等种种情感,都融入到了对明月的描绘与赞美之中。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中秋明月与文人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蹙眉倩女”让人联想到古代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子,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她们或许因思念远方的亲人或爱人而眉头紧锁,情感波动。而“捧酒吴刚”则取材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吴刚在月宫中不停地砍伐桂树,却始终无法摆脱孤独。他捧着酒,试图劝说嫦娥或其他神灵归来,但却难以如愿。这两个人物形象,一柔一刚,相互映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秋月夜下人们的复杂情感。既有女子的细腻柔情,又有吴刚的无奈与执着,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立体。 “忽见黄河千里外,飘飘洒洒满银辉”,诗的结尾将视野从眼前的月夜拓展到了千里之外的黄河。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华夏民族的坚韧与豪迈。在中秋明月的照耀下,黄河波光粼粼,仿佛被银色的光辉所笼罩,显得格外壮丽。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浑壮阔,更将中秋明月的清辉与黄河的磅礴气势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意境。同时,“飘飘洒洒满银辉”也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仿佛将读者的思绪带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整首诗如同一曲悠扬的乐章, 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中秋月夜的美丽与诗意,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在读者的心中奏响,让人沉浸在中秋的美好氛围中,回味无穷。

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七十六年祭

 

天降仲尼师道神,春秋笔削定经纶。

周游四海传仁义,克绍千年礼乐甄。

泗水弦歌遗韵在,圣门弟子化儒珍。

寰球共祭先尊日,治国修身裕后民。

李中旺赏析:

 

       庞波先生的这是一首赞颂孔子及其思想贡献的诗作,全诗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语言凝练且富有感染力。

        “春秋笔削”指孔子修订《春秋》,“定经纶”则突出了他对经典文献的整理和对儒家学说的奠定,展现了孔子在文化传承和思想构建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以“仁义”为核心,向各国君主和民众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克绍千年礼乐甄”表示孔子继承和弘扬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使其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得到甄别和传承,强调了孔子对礼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用。“泗水弦歌”描绘了孔子在泗水之畔讲学授徒时,弦歌不绝的场景,体现了其教育活动的生动与活跃。“圣门弟子化儒珍”则指出孔子的众多弟子在他的教诲下,成为了儒家文化的珍贵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治国修身裕后民”则总结了孔子思想的重要价值,即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都能从孔子的学说中汲取智慧,从而使后代民众受益。

 

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

 

昆仑雪色映长空,西域伊犁兴正浓。

地贯油龙连瀚海,珠垂葡架醉秋荣。

石榴抱籽千房共,钢轨穿云万里通。

七秩芳华承雨露,九州同看宇山红。

李中旺赏析:

 

       庞波先生的这首律诗是一首充满豪情与赞美,生动展现新疆七十年辉煌成就与独特魅力的律诗。从自然景观、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交通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新疆在七十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热情歌颂了新疆的繁荣发展以及各民族团结一心的良好局面,表达了对新疆未来的美好祝愿。

       “昆仑雪色映长空”,巍峨的昆仑山山顶终年积雪不化,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与广阔无垠的长空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这不仅描绘了新疆独特的地理风貌,也象征着新疆这片土地的纯净与圣洁。“西域伊犁兴正浓”则将视角从昆仑山脉转向了伊犁地区。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称,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兴正浓”三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伊犁地区蓬勃发展、充满生机的景象,为后文对新疆发展成就的描述埋下伏笔。 “油龙”形象地比喻石油管道,它们如同一条条巨龙贯穿于新疆广袤的土地之下,将地下丰富的石油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地。“连瀚海”则进一步强调了新疆石油资源的分布广泛以及与外界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新疆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珠垂葡架醉秋荣”描绘了一幅丰收的画面。葡萄是新疆的特色农产品之一,秋天来临,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宛如珍珠般垂落下来,让人陶醉于这丰收的喜悦之中。这不仅展现了新疆农业的繁荣,也体现了新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承雨露”寓意着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如同万物生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一样。“九州同看宇山红”,“九州”代表着全国,“宇山红”则象征着新疆的繁荣昌盛和美好未来。这一句表达了全国人民共同关注和期待新疆继续发展、走向更加辉煌的愿景,同时也体现了新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诗中运用了昆仑雪色、油龙、葡架、石榴籽、钢轨等丰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生动地展现了新疆的自然景观、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新疆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成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从昆仑山脉的壮丽雪景到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从民族团结的温馨画面到交通建设的宏伟蓝图,每一个场景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新疆这片土地的无限魅力和巨大潜力。

       整诗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雄浑的意境和深刻的主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新疆七十年发展的壮丽画卷,是一首赞美新疆、歌颂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的优秀诗作。

菩萨蛮·贺〈天水伏氏家谱〉出版发行

       涓涓陇水羲皇脉,卦台隐现龙图迹。五载溯渊源,今宵烛火妍。

      藻泉涵北斗,玉牒金绦覆。月满照新妆,千枝共本香。

李中旺赏析:

       庞波先生的这首词通过描绘地域文化特色、追溯家族渊源、展现家谱的珍贵以及表达家族的团结与传承,抒发了对家谱出版的喜悦和对伏氏家族的美好祝愿。

      “羲皇”即伏羲氏,被尊为人文始祖。“卦台”相传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龙图”则与伏羲受龙马负图的传说相关。首将陇水与伏羲的血脉、卦台和龙图的神秘踪迹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强调了伏氏家族与华夏文明源头的紧密联系,暗示伏氏家族有着悠久而高贵的血统。“五载”表明为了追溯家族渊源,编撰家谱花费了五年的时间,体现了编撰过程的艰辛和严谨。“今宵烛火妍”则描绘了家谱出版发行的喜庆时刻,明亮的烛火象征着希望和喜悦,与前面的漫长追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此刻的圆满和值得庆贺。“藻泉”可能象征着家族的文化源泉,“涵北斗”寓意着家族文化如浩瀚的星空般包容万象、深邃高远。“玉牒”通常指记载帝王谱牒或重要家族世系的文书,“金绦覆”则强调了家谱的珍贵和庄重,用华丽的装饰来体现其价值。“月满”营造出一种团圆、美好的氛围,象征着家族的和谐与圆满。“照新妆”将家谱比作盛装打扮的新人,充满了新鲜感和活力。“千枝共本香”则寓意着伏氏家族虽然分支众多,但都源自同一根本,就像千枝万叶共同散发着家族的芬芳,强调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性。在喜庆的氛围中,进一步表达了对伏氏家族团结、繁荣的美好祝愿。             词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如伏羲画卦、龙马负图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增强了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整首词营造出一种庄重、喜庆、和谐的意境,从历史的深邃到现实的喜悦,再到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层层递进,让读者感受到伏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综上所述,这首词以其精彩的构思、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艺术表达,成功地表达了对《天水伏氏家谱》出版发行的祝贺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伏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团结精神。

 
上一篇:赋得春江潮水连海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