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海燕
致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的水是温暖的
扬一扬秋天的浪花
一座铁桥,在1937年9月26日的水里站起
带一种英雄气,挥一挥手
砍断只有洋人修铁桥的惯例
在中国铁路的黑夜
擎起一柱燃烧的火炬
铿锵铿锵的火车轮轨声
把振兴中华的心情撒成孔雀开屏
刺激每一根春草
吹香的梦,化为最美的角色
它生正逢时,战争踩着使命的锋利
如一根“定海神针”,从传说中走出
披着炮火硝烟,把军工、民用物资
用秩序的欢叫,沿着地平线
运到没有地点的春天
嘎嘎的生产,扼住战争的喉咙
将粮食与棉衣拉来,交给抗战的子弹
赠予的精神,牵着一个国家的影子
/历史老照片:由茅以升设计、建造的钱塘江大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大桥仅活了89天,钢铁的品质
转移100多万军民,将命运刻在未来的手上
铁桥上的退却,是希望的远航
力量走进后方的大地
种出一根根禾苗的枪,一穗穗闪亮的刀
开挖一个个的坟坑,把敌人埋葬
它又生不逢时,修起再炸毁
交通命脉,爆裂成阻滞的空间
但,这并没改变使命的密码
炸毁,却种下更壮丽的决心
它的生成,将一个民族的骨头映红
它的炸毁,把日寇的双腿咬得更紧
这样,正义才能恢复强壮的精神
这样,炸断的钢梁才能铸成胜利的词根
生与死,撤退与反攻的哲学
被一座铁桥写得清清楚楚
是那么严峻
/历史老照片:为阻止日军侵略,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亲自炸毁了大桥/
炸桥那天,茅以升愤慨地写下八个字: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多么硬朗响亮的誓言啊
一行铁色浸满寒意的诗
像钱塘江潮,轰响着一个民族的意志
后来,战争结束,一座新桥从水中钻出
大历史不死的幽魂
拖来江南一枚滋长的嫩芽
折射出一个国家最青春的身体
/1953年,钱塘江大桥全面修复完毕,投入使用,直至今日/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