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圆梦(三)·我永不忘记抚育我成长的泰州靖江这块文学沃土》

||

                     作者 肖春连

 

江苏泰州靖江市地处长江三角州中心地带,是人杰地灵的宝地。这里不但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肥沃的良田种什么长什么,更重要的是重视文化,从扬州到泰州都出了不少历史文化名人,近代又成了培养作家的沃土。

我1978年转业到靖江后,虽然被安置到谁都不愿去的“废品收购站”工作,但我从那单位发现了不少写新闻报道的好素材、我抓住这机会一连写出了好几篇文章发表在《扬州日报》、《新华日报》、《文汇报》、《工人日报》上。

1981年我又被调到靖江县政府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工作。在那里靖江县委县政府领导放心大胆地让我独自一人负责制定军队转业干部分配方案。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我提出大胆荐贤,敞开大门安置“军转干部”的方法,将暗箱操作改为军转干部本人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选择单位与接收单位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办法,妥善安置了140多名军转干部。这种作法受到了军队转业干部本人和家属以及部队和接收单位都满意的效果。当年靖江县政府就受到了江苏省政府的大力表彰。我还将这种妥善安置军转干部的先进经验写成了新闻报道,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刊出。从此,我还写了靖江县委提拔选用干部时不论资排辈和既重文凭又重实干的作法,被《人民日报》刊用,编辑还加了编者按。号召各地组织部门要向靖江学习。

/江苏 靖江 风景图片(图片来源网络)/

 

自从《人民日报》接连不断发表我六篇文章后,增强了我向党报投稿的信心,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一连订阅10多家各大新闻单位主办的《新闻业务》、《新闻记者》、《新闻写作》等有关新闻写作知识的刊物。我到北京、上海、南京各大新华书店和北京新华社购书部购买了600多本新闻写作知识书籍,我家半间屋子里的书橱中全装满了《新闻刊物》和《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我利用业余时间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知识,脑子开了窍,思路不断涌现写作的好素材。有一天我在县纪委看到一封从江西景德镇枫树山林场寄来的揭发信,信中主要内容是说靖江县一位农村私人采购员为了能买到木材,便将2000元卷成20支香烟,放进一香烟盒中,送给林场一位供销科长,没想到那位供销科长将这盒装有2000元的一盒香烟送到了林场纪委。林场纪委当场把这位采购员教训一顿,并把钱如数退给他。这封信要靖江县纪委处理这位采购员。当我看到这封纠正不正之风的揭发信后,眼睛一亮,这是当前纠正之风难得好素材。我立即动手写了一封赞扬景德镇枫树山林场那位供销科长的读者来信寄给了《江西日报》,没想到一个星期后《江西日报》就在头版中间报眼那显著的位置上刊出我那封原文读者来信,并在编者按语中还表扬我为纠正不正之风大喊大叫,并号召读者向我学习。我收到这份样报后非常激动,没想到我这篇小稿在《江西日报》引起了轰动。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在报纸上受到的最大的表扬。也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精神享受。

                (图片来源网络)

还有一篇文章是我有生以来写文章受到的最高奖励。有一次我在整理靖江县法院经济庭副庭长李春龙先进事迹时,发现他办案秉公执法,在处理本地与外地人经济纠纷时,他顶住说情风的压力,胳膊不朝里拐,偏向内地人,站在公正立场处理纠纷,使外地人赢得了官司,感动的外地人说,有靖江的好法官主持正义,以后我们还要跟靖江企业做生意。我看到这些典型事迹后,立即写了篇"靖江县法院经济庭在处理本地与外地人经济纠纷时,秉公执法,胳膊不朝里拐"的新闻报道,投到了上海《文汇报》,很快被刊用,此文还被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当年江苏人民广播电视台还给我那篇文章评为二等奖,在扬州地区唯独只有我受此殊荣。

                     肖春连简介

 

肖春连 北京市房山区人,1963年3月入伍,曾在铁十师49团历任过宣传干事和指导员职务。1978年转业到江苏靖江后曾任过政府军转办主任和机关管理局长等职。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头版和二、三版显著位置发表过五篇文章,还在《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和《新华日报》、《文汇报》、《江西日报》、《扬州日报》、《泰州日报》、《凉山州报》以及《散文选刊》和《青海群艺》发表过200多篇散文。还被江苏广播电视台评为二等奖。

现为:江苏泰州作家协会和《散文选刊》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周健(老粥)